參考文獻
[1] 王文俊(2001)。認識Fuzzy。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江宗泰、林志民(1994)。模糊理論應用於教學評鑑工作。中華民國第二屆模糊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92-97。
[3] 何榮桂(1990)。電腦教學系統中的測驗設計。中等教育,第四十一卷第二期,頁29~34。
[4]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 吳世宏(2003)。模糊理論應用於非限制性答案評量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6] 吳孟勳(2003)。應用模糊集合理論與試題反應理論於學習評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7] 吳德仁(2000)。“模糊理論與不確定推理在教學系統中的應用”。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8] 李春雄(2003)。數位教材研習會。高雄:高雄市私立復華中學。
[9] 李銘峰(2002)。應用模糊理論估計適性測驗之受試者能力。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10] 沈逸萍(2003)。運用模糊理論於學生總體評量之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周倩、簡榮宏(1997)。"網路評量系統之發展與研究",遠距教育,第四卷,頁12~15。[12] 林岑(2003)。“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3] 林宜慶(2004)。模糊理論應用於學習程度評量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4] 林昭汶(2001)。“程式設計網路學習系統之設計與實作─評量建構”。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15] 林敏芳(2005)。“線上評量應用於教學上的現狀與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三十八卷,第一期,頁74~85。
[16] 林麗卿(2001)。“程式設計網路學習系統之設計與實作─教材建構”。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17] 林麗惠(2003)。建構主義教學觀之剖析與應用。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一期,頁1-27。[18] 柯澎傑(2003)。以網路適性化學習歷程調整適性化測驗起始能力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 范光仁(2003)。“虛擬化實驗室對國中生理化知識之有效學習”。 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20] 孫光天、陳新豐、楊振印、戴伯昌(1998)。線上適性整體評量環境之研究。1998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8)。pp. 1A13-22。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21] 孫宗瀛、楊英魁(2005)。Fuzzy控制理論、實作與應用。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2] 張世忠。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第202期。1997。[23]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4] 張春興、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25] 張書莉(2004)。模糊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評量上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6]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刊於邱上真等著(民89)。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叢書。
[27] 張鈿富、孫慶珉(1993)。學習成就評量與模糊模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上冊),67,頁57-73。[28] 張蘭畹(1996)。兒童學習潛能的開發。載於認知於學習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0。嘉義: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1996。
[29] 教育部。http://www.edu.tw。
[30] 莊仲寧(2002)。模糊數學方法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綜合評量上之應用。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莊菁怡(2005)。“電子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策略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 郭姿君。認識Fuzzy。郭姿君老師教學數位教材網站。清雲科技大學。http://w3.cyu.edu.tw/control/robot/Fuzzy_Control_PDF/Chap10.pdf
[33] 陳雅慧(2008)。“運用模糊理論以及回饋理論來發展適性化教學輔助系統”。嘉義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34] 陳新豐(2007)。台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三卷,第四期,217-248。[35] 陳新豐(2001)。“線上題庫與適性測驗整合系統之發展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36] 曾玉娟(2005)。“運用模糊理論於學生多元評量評鑑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7] 黃武元、楊岱霖、許榮隆(2001)。非同步適性化學習系統之教材架構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期,頁40-53。
[38] 黃靖誼(2008)。應用模糊理論之適性化學習診斷系統。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9] 楊正宏、林燕珍、張俊陽、曾憲雄(2008)。台灣高等教育數位學習現況與展望。數位學習科技期刊,創刊號,頁1-12。[40] 楊亨利、應鳴雄(2006)。“線上測驗系統的評分機制及回饋方式對測驗成績、評分效力、測驗系統滿意度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展望,第8卷第2期。[41] 楊英魁(1993)。Fuzzy理論與應用實務。全華科技圖書。台北。
[42] 楊慧玲(2002)。模糊語意變數計分之模擬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楊龍立。建構主義教學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1997。[44]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頁21-37。[45] 溫嘉榮、郭勝煌(2007)。應用MOODLE建構原住民族語適性化數位學習之策略探討─以阿美族語為例。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46] 詹志禹(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應用。台北市:正中書局。
[47] 劉瑛展、張家和(1997)。模糊評分系統。中華民國第五屆模糊理論與應用會議。台南。
[48] 鄭景俗、楊國隆(1998)。模糊集合論在教育評分等級系統之應用。模糊系統學刊,第四卷二期,頁81-89。
[49] 鄭曜忠(2008)。建構主義取向網路學習對高中學生程式語言與邏輯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50] 謝清森(2007)。應用模糊理論於教學評量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51] 謝凱隆(1998)。智慧型線上適性測驗系統--模糊評分系統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2] 鍾穎(2007)。適性化案例學習之案例調適機制研發。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53] 藍月蓮(2003)。一個數位教學架構的模式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54] 羅豪章(2002)。發展多元評量模糊複合分數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第十卷第四期。頁406-421。
[55] 蘇益生(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 e-Learning 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6] Chou, C., & Tsai, C. C. (2003). Developing Web-based curricula : Issues and cha l leng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 3 4, 623-636.
[57] Dubois, D. and Prade, H.(1983), “Ranking Fuzzy Number in the Setting of Possibility Theory,”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30, pp.183-224.
[58] Echauz, J.R. and Vachtsevanos, G.J. (1995), “Fuzzy grading system, ”IEEE Transaction on Education, Vol. 38, No. 1, pp.158-164, 1995.
[59] E.WT. Ngai and F.K.T. Wat. Fuzz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isk Analysis in E-Commerce Develop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Pp.:235-255,Aug.2005.
[60] Fletcher,P.&Collins,M.J.(1987).Computer- administered versus written tes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Journal of Computer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6(2),38-43.
[61] James J. Buckley and Esfandiar Eslami(2002).An Introduction to Fuzzy Logic and Fuzzy Sets,Physica-Verlag。
[62] Kaufmann,A. and Gupta, M.M(1991).Introduction to Fuzzy Arithmetic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Thomson Computer Press,London。
[63] Law C.K.(1996),“Using Fuzzy Number in Educational Grading System,”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 83, pp.311-323
[64] P.T. Chang, K.C. Hung, K.P. Lin, and C.H. Chang, a Comparison of Discrete Algorithms for Fuzzy Weighted Average,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pp.:663-675,Oct.2006.
[65] Sands,William A.,Waters,Brian K. & McBride James R.(1997).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From Inquiry to Opera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6] T.Y. Tseng, C.M. Klein. A New Algorithm for Fuzzy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 6:45-66, 1992.
[67] Von Glasersfeld, E. (1995).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teaching. In L. P. St effe, & J. Gale (Eds.).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pp. 3-15). Hi l l s d 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