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炳林(民81)。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
戴嘉亨(民 90)。使用網際網路動態媒體對提昇高中物理學習興趣之探討- 以幾何光學單元教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唐偉成(民 88)。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與教學模式(一)。翰林文教雜誌,3,32-35。
天下雜誌(民 95)。2006年教育專刊:國際化能力—全球化下的必要配
備。台北市: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民 96)。2007年教育專刊:英語力—敲開全球化大門。台北
市:天下雜誌。
李牧蓉(民 95)。電腦多媒體線上教學及測驗系統之研究。亞洲大學資
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8。台中縣。
李連順(民88)。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宗薇(民82)。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巿: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易陞(民95)。電腦教學輔助成效-以「丙級電腦軟體應用」為例。高
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3。高雄市。
林柏州(民95)。數位學習平台適性化機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麗娟(民 85)。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3-12。
林秋榮(民90)。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問
題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羅綸新(民 91)。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世雄(民 90)。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劉世雄(民 90)。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台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亞平(民86)。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數位學習最
佳指引(1-20 頁)。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何榮桂(民 91)。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何榮桂、陳麗如(民87)。電腦化適性測驗題庫之品質管理策略。國家科學委員研究彙刊,9(4),630-652。
黃敏貞(民93)。CALL 在國小英語初學者字母教學上之應用。台北師範
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2。台北市。
黃朝恭(民88)。國民小學國語科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建置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世烟(民 91)。多媒體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上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研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教育部(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作者。
周明正(民 87)。www上電腦輔助測驗系統之研製。論文發表於高雄師
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教學輔助研討會,高雄市。
周杏樺(民95)。資訊融入家政教學之規劃與應用分析。菁莪,70,44-45頁。
周中天(民92)。英語科成績兩極化的省思-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
雙峰現象形成原因之探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飛揚,16。
壽大衛(民 90)。資訊網路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恩(民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民9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35-16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張霄亭(民80)。教學媒體的設計、製作原則。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123-149 頁)。台北市:
五南。
張霄亭(民87):媒體與教學科技。載於伍振鷟主編,張霄亭、朱則剛著:
教學媒體研究(1-40)。台北:五南。
張史如(民8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與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
張文嘉(民 92)。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
-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雅芳(民 90)。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教育資訊研究雙月刊,9(5),129-147。
陳志信(民82)。電腦化測驗的優點及可能的問題。學生輔導通訊,24,7 2-75 頁。
陳新豐(民96)。台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第三卷第四期)。取自:
http://journal.naer.edu.tw/uploadfiles/0vol011_08vol011_08.pdf
陳新豐、吳鐵雄、孫光天 (民87)。國民小學線上適性測驗系統之建構。
第十二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陳淵源、黃兆光(民95)。由資訊融入教學探討教師應用教學知識庫之行為意向。菁莪。70,35。
邱惠芳(民92)。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及學習保
留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11。屏東市。
邱瓊慧(民 9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0,3-9。
簡瑞華(民90)。線上題庫與評量系統之開發。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
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顏龍源(民 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顏妙純(民 92)。九年一貫資訊課程設計與實施初探。論文發表於澎湖技術學院資訊工程系主辦之「第三屆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
會議,澎湖。
吳輝遠(民90)。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淑卿(民 92):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
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巿。
溫明正(民89):教室電腦教學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7,29-36。溫崑明、王程漢(民92)。中小學教師資訊能力檢定及其對高職師資培育的意涵。技術及職業教育,77,12。
游恆山(民77)。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貳、英文部分
Becker, H. J.(1994). How Exemplary Computer-Using
Teachers Differ from Other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s in School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6(3), 291-321.
Debski, R.(2000). Exploring the Re-Creation of a CALL
Innovation.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3
(4/5), 307-332.
Di Vesta, F.(1987). The Cognitive Movement and Education.
In J. Glover and R. Royce (Eds.),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Dörnyei, Z.(1998).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31, 117-135.
Dusick D. M.(1998). What Social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e Faculty Members'' Use of Computers for
Teach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2). p123-132.
EdTech Connect(2003). Building Common Vocabulary.
Retrieved Jan 10, 2004, from
http://edservices.aea7.k12.ia.us/edtech/classroom/vocabulary/
Ellis, A.B.(1974). The Use and Misuse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Tornoto: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rtmer, P.
A.(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4),
47-61.
Hargrave, C., & Hsu, Y. (2000).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urs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8(4), 303-314.
Kerry, M.(2000). The Time in Now for Technology Training
in our Schools. Business Journal, 18(12), 55.
Jonassen, D.H.(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Moersch, C.(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Phinney, M.(1996). Exploring the Virtual World: Computer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room. In M. C.
Pennington(Ed.). The power of Call(pp. 137-152).
Houston: Athelstan.
Stretmaans,G..J.M. & Eggen, T.J.H.M.(1998).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1),45-52.
Tobin, K, & Tippins, D.(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obin, K.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pp3-
21), Washionton, DC: AAAS Press.
Zhao, Y., & Cziko, G. A.(2001). Teacher Adoption of
Technology: A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1),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