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康旭雅(2005)。國小兒童網路倫理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學報」第39卷第1 期教育類(民國94年):第1-20頁。王淑秋(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交通部(2007)。96年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吳文平(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與人際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正飛(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秀停(2007)。青少年網路交友危機與對策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翠珍(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呂欣怡(2006)。國小學童網路人際關係與現實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e世代孩童網路離家暨網路交友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卓美玲(2001)。中小學生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周國雄、施威良及蔡幸秀(2009)。臺北縣在學少年網路使用調查,臺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九十八年自行調查報告。臺北縣政府警察局少年隊、臺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
林玉茹(2009)。台中市國中學生網路交友、異性交往態度與性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宗鴻譯(1997)。Jerry M. Burger(1993)原著。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台北:揚智文化。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8)。青少年網路休閒問卷調查。文發表於2008年青少年網路休閒問卷調查記者會:金車教育基金會。
施伊穗(2006)。小學生的網路交友世界─以嘉南地區某小學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學刊,1-22。
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淑莉(2007)。青少年網路交友之認知與行為的關係--以態度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碩士論文。陳仲庚、張雨新(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陳宥達(2005)。網路人際關係認同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0期,2005年11月15日。
陳炳男(2010)。網路使用者行為對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影響- 以台灣地區在學學生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陶慧娟(2004)。網路交友互動分析:網路人際關係的虛幻與真實。世新大學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郁珉(2008)。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祝(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之研究-以台北市吳興國小為例。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如(2005)。國中學生及其家長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態度關聯性之
研究-以宜蘭縣壯圍國中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葳威、林紀慧、呂傑華(2007)。2007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臺北:白絲帶工作站、政大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
詹坤熾(2008)。以人際關係理論探討高職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詹錫棋(2004)。高雄市高職學生網路交友行為現況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元芝(2008)。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靜宜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事業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蕙如(2003)。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潘琳蓉(2010)。Web 2.0時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交友時性騷擾議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琳蓉(2007)。大學生自我概念和社交焦慮在網路交友行為上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盧浩傑(200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宅童」熱衷網路交友 父母多費心。聯合新聞網。2010/11/22,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77618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無日期)。網路交友。2010年11月22日取自http://eteacher.edu.tw/Read.aspx?PostID=2。
王智弘(2004,4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2010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2.htm。
王智弘(2006,10月)。E世代網路交往行為之心理學內涵與相關影響。 大專校院網路交友風險管理研討會。雲林縣,國立虎尾科技大學。2010年11月20日取自http://wang.heart.net.tw/paper-new/paper2006f.htm。
北縣四成國中生上網為玩遊戲。2010/10/14國語日報。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9435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無日期)。台灣青少兒的迷「網」!2010台灣青少年數位安全及網路社群調查報告。2010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twmf.org.tw/news/news_detail.asp?CTID={6199B1D1-441C-4BD3-A95C-C7E9BD72EC4F}。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2010年台灣兒童網路交友調查報告。2010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epaper_all.php?periodical=204
黃葳威(2010)。2010台灣青少兒上網安全長期觀察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數位行動研究室。2010年12月10日取自國語日報http://learn.bles.tp.edu.tw/moodle/mod/resource/view.php?id=2372。
黃葳威(2009)。2009兒童網路安全趨勢報告。白絲帶電子報Cyber Angel's Pick,37。2010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rtv.nccu.edu.tw/vhuang/cap/37/37.html。
二、 英文部分:
Allport G.W. (1937). 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 G.W., & Odbert. H.S.(1936). “Trait-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No.1(Whole No.211).
Cattell,R.B.(1950). Personality:A systematic,theoretical,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McGraw Hill.
Cattell,R.B.(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thimore:Penguin.
Costa, P.T., Jr. & McCrae, R.R. (1989). The NEO-PI/NEO-FFI Manual supplemen. Odessa,Fl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Costa, P.T., Jr. & McCrae, R.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NEO-PIR: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igman, J.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Eysenck, H.J.(1970).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3rd ed.,London:
Methuen.
Eysenck, H.J.(1995).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psychology .A keynote speech at the 5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 at Taipei,Aug.
Goldberg, C.N.(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Goldberg,L.R.(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L.Wheeler (Ed.), Rew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p.141-165).Beverly Hills, CA:Sage
Hall,C.S.&Lindzey,G.(197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Inc.
Hergenhahn,B.(1990).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ersonality.(3rd ed.).Englewort Cliffs,NJ:Pretice-Hall.
Jerry M. Burger(1993).Personality (3th ed.). New York:Guilford Press.
John, O.P.(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mon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A. Pervin(Ed.),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pp.66-100). New York:Guilford Press.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New Y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cCrae, R. R.&Costa, P. T. (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cross instruments and a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81-90.
Noller, P., Law, H., & Comrey, A. (1987), Cattell, Comrey,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factors compared: More evidance for the five robust fact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775-782.
Norman,W.T.(1963). Toward and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Pervin, L.A.(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Pervin, L. A. & John, O. P.(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4th ed.). New York: Longman.
Topor, D. J., Colarelli, S. M., & Han, K. (2007). Influences of trai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n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s’ evaluations of job applicant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1, 361-376.
Zuroff,D.C.(1986). Was Gordon Allport a trait theori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of Social Psychology,51,99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