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茂宏,屋內式變電所接地電阻之量測與計算,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2] 變電工程作業手冊,台灣電力公司。
[3] 徐仁正,變電所接地系統規劃設計,台灣電力公司,2005年。
[4] 上二變電所,日本關西電力公司。
[5] IEEE Std.665-1987, Guide for Generating Station Grounding (ANSI).
[6] 周至如,變電所接地系統簡介,2008年。
[7] 薛小東、黃郁東,工業配電,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年3月。
[8] 張文良、葉增雄、張成仲,電力系統原理問題與解析,1998年。
[9] 輸變電工程處變電所接地系統設計準則,台灣電力公司,2006年。
[10] 陳子敬,應用深埋電極法改善屋內型變電所接地電阻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11] IEEE Std.80-2000, Guide for Safety in AC Substation Grounding (ANSI).
[12] 輸電系統規劃準則,台灣電力公司,2007年12月。
[13] 電力系統運轉操作章則彙編,台灣電力公司。
[14] 阮榮敏,台電屋內式變電所接地系統安全設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15] 輸電線路避雷裝置,日本礙子株式會社,NGK線路避雷器規範。
[16] 輸電工程作業手冊,台灣電力公司。
[17] 徐政男,免費使用的電磁暫態分析程式ATP-EMTP程式介紹,http://www.geocities.jp/ps_dictionary/standard/cpaper/atp.htm。
[18] Alternative Transients Program網站,http://www.emtp.org/。
[19] 謝廷彥,電容耦合式比壓器電壓波形畸變之研究,逢甲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20] Takamitsu lto, Toshiaki Ueda, Hideto Watanabe, Toshihisa unabashi and Akihiro Ametani, “Lightning Flashovers on 77-kV Systems: Observed Voltage Bias Effects and Analysis,”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 18, No.2, April 2003,pp. 545-550。
[21] M. Ishii, T. Kawamura, T. Kouno, E. Ohsaki, K. Shiokawa, K. Murotani and T. Higuchi, “Multistory Transmission Tower Model for Lightning Surge Analysis,”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6, July 1991, pp. 1327-1335.
[22] 發變電所架空線耐雷設計指導,日本電力中央研究所。
[23] T. Yamada, A. Mochizuki, J. Sawada, E. Zaima, T. Kawamura, A. Ametani, M. Ishi and S. Kato,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UHV Tower Model for Lightning Surge Analysis,” IEEE Trans. Power Delivery, Vol. 10, Jan. 1995, pp. 393–402.
[24] 陳建富、吳立成、王瑋民、黃泉發、張晉嘉、李芸芬、陳浩昆,線路雷擊模型參數對南科電壓驟降影響及保護協調分析,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九十三年度研究報告。
[25] 王瑋民、楊金石、陳建富、陳三木、黃泉發、李芸芬、張德福,台南科學園區鄰近線路遭雷擊導致電壓驟降分析與防制,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九十二年度研究報告。
[26] 張宏展、范振理、吳瑞南、鄭強、郭政謙、蕭弘清、王琮賢、廖重凱、范清輝,輸電線路避雷器特性及經濟效益評估,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四年度研究報告。
[27] F. Heidler, “Traveling Current Source Model for LEMP Calculation,” Proc.6th Int. Zurich Symp. Tech. Exhib. Electromagnet Compat, Zurich, 1985, pp.157-162.
[28] 落雷資訊管理系統,台電綜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