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10)。http://www.moi.gov.tw/stat/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77-106。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心靈工坊。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王以燕、黃迺毓(1993)。我國台灣地區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變遷之探討-自台灣光復至今。家政教育,12(4),74-82。王行(1996)。回家的路也太長—“男性研究”兩年雜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7-9。
王秀槐(2002)。人我之際: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7,165-242。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原書作者:Riessman, C. K.)
王修曉(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原作者:Ruane, Janet M)
王振勳(2008)。從林獻堂日記看傳統家/族長的角色與權力。朝陽學報,13,359-378。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王雅各(2003)。男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17,45-50。
王慶福、王郁茗(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能力、關係適應之比較。中山醫學雜誌,18(2),217-230。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149-169。家政教育,12(4),74-82。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田芳華(1998)。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6,5-38。伍玉英、蔡順良(2007)。從溫尼考特的過渡性客體看神的意象。輔導季刊。43(3),8-18。
朱柏萱(2005)。青少年加入幫派歷程之研究。中央員警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發表於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2001-07-27 ~ 2001-07-28。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友暉(1999)。人際情感與人情。本土心理學研究,12,181-187。何斐綾(2001)。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余安邦(2001)。這回「家」的路,還好遠、好遠……。應用心理研究,9,30-32。余漢儀(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原作者:Demarrais, Kathleen B.)
余德慧(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10,69-115。余德慧(2000)。從心理學的面向探討後現代生命倫理的實踐。本土心理學研究,14,157-196。余德慧(2001)。殘破家園的心理學方法。應用心理研究,9,16-20。余德慧、呂俐安(1992)。敘說資料的意義:生命視框的完成與進行。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441-475)。台北:桂冠。
余德慧、蔡怡佳(1995)。“離合”在青少年發展歷程的意義。本土心理學研究,3,93-140。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余德慧、李維倫、許敏桃(2003)。從家庭失親處境探討集體化的形成過程。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成果報告(編號:89-H-FA-01-2-4-5)。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書楡(譯)(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臺北:商周。(原書作者:Kindlon, D. & Thompson)
吳嘉瑜(2005)。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刊,41(1),21-28。吳嫦娥、余漢儀(2007)。變調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5,121-166。吳瑾嫣(1999)。女性遊民研究:家的意義與城市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俐安(1991)。母親對孩子的敘說—從敘說資料探討母親的心理結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雀芬、蕭淑貞(1993)。“希望”概念之探討。護理雜誌,40(1),63-68。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165。李玉婷(2010)。「破繭」--熱情之存在樣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亦園(1992a)。文化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亦園(1992b)。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市:允晨文化。
李宗燁(1994)。惦記的世界:回憶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李政賢(譯)(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台北:五南。
李俊泰(2002)。心靈探索之旅:四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16,135-182。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雲婷(2003)。應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探討台灣地區新家戶形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李維倫(譯)(2000)。現象學十四。台北:心靈工坊。(原書作者:Sokolowski, R.)
李維倫(2004)。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9-420。李維倫 (2009)。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157-200。李維倫(2010)。臨近當事人的局-勢系列研習活動之「現象學取向的實務能力工作坊」。2010年01月23~24日,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李維倫(已接受)。反思臨床心理學訓練:探究美國「科學家—實務者」模式與專業能力學習。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李廣均(2002)。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年
至七十四年考試及格人員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219-260。
沈品璿(2009)。幫派成員中止犯罪生涯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清松(2000)。呂格爾。台北:東大圖書。
沈瓊桃(2010)。暴力的童年、堅韌的青年:目睹婚暴暨受虐青年復原力之探討。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115-160。
周聖珍(2001)。呼喚祖靈─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慧蘭(2009)。老師是什麼:詮釋現象學觀點。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曉虹(1999)。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67。尚道明(1995)。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小雅(2007)。家的意義轉變-長期安置育幼院者的生命敘說。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林以正(1999)。華人的社會比較:比較什么?與誰比較?為何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11,93-125。林坤立(2008)。是好玩?還是為了工作?少年入幫的中立化策略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宜蓉(2009)。幫派脫離歷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春香(2003)。我是誰?原住民女性教師Nikar的生命故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昭溶、林惠雅(1999)。國中學生親子衝突的因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1,47-101。林惠敏(2006)。慶榮堂─談台灣戰後家庭生命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碧瑤、李長燦(2007)。兒童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者之心路歷程。社會變遷下的幼兒教育與照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05月,124-134。
林耀盛(2000)。創傷、復健與置身所在:再論現代心理學處境,兼回應李維倫教授。應用心理研究,6,54-65。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221-270。林耀盛(2003)。書寫創傷:探究“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的心理社會療癒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3-64。林耀盛、吳英璋(2004)。雙重變奏曲:探究「九二一」地震「失親家毀」受創者之心理經驗現象。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1-41。邱弈潔(2006)。生命的困與破:單親媽媽離婚後復原力之敘說分析。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政舜(2004)。逆境向上學生成長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珍琬(2004)。大學生眼中的父親形象—以一次焦點團體討論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6,69-108。姜琴音(2006)。目睹父母婚姻暴力之成年子女心理經驗初探。應用心理研究,32,pp.165-181。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施美英(2005)。二位排灣族傑出原住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久賢(2003)。從家庭發展男性的性別平等意識。應用心理研究,18,30-33。
洪雅琴、李維倫(2007)。一位犯罪少女的置身所在:家的錯落與回返。本土心理學研究,28,141-196。洪琬琪、何慧敏(2010)。幼兒之家庭概念。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1-32。
洪毓璟(2004)。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洪瑞斌(2009)。生命斷裂與超越:男性失業者之存在處境詮釋。應用心理研究,43,99-148。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出版。
洪漢鼎(2008)。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台北:世新大學。
洪媖琳(譯)(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原作者:Speedy, J.)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蓮珍、楊玉娥(2002)。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中山醫學雜誌,13(2), 227-233。韋彥如(2008)。論文指導關係中的權力運作。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唐淑華(2004)。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效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259-001)。
唐雅鈴(2003)。尋求自主:阿媽的生命故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孫旻儀、石文宜、王鍾和(2007)。學生背景及人格特質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51-72。秦靜雯(2010)。離家:出走-家的意義建構歷程:未婚單身女性與成長家庭的離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永昌(2006)。一個單親原住民學童的生活圖像。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政舜(2004)。逆境向上學生成長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原作者:Cresswell, T)
翁開誠(2002a)。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
翁開誠(2002b)。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灣地區的家庭與婚姻。台北:黎明文化。
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3-34。
張婷菀(2002)。由青少年的離家經驗探討家的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蓓蕾(譯)(1997)。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台北:商周。(原作者:齊藤學)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56。
畢恆達(2001)。如何回家?。應用心理研究,9,37-45。畢恆達、洪文龍(2004)。男性研究與男性主義。婦研縱橫,70,43-47。畢國蓮(2006)。歷經長期機構安置的兒少保護個案結案後的生活經驗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宗翰(2009)。研究所教育中指導關係之探究-Freire批判教學論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原作者:Glesne, C.)
莊耀嘉(1999)。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模式運作。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莊耀嘉、楊國樞(1997)。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本土心理學研究,7,282-338。許思菁(2007)。從「冰凍」到「溶化」的故事-尋找自身的過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美瑞(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許烺光(1988)。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
郭屆芳(2006)。大學男性父子經驗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安琪(2004)。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佑昇(2008)。酗酒者子女的原生家庭經驗。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志賢、戴嘉南、連廷嘉(2003)。初為人父母心理調適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17-46。陳育瑜(2003)。承載與追尋:一位中年男性生命變遷的故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芃甄(2007)。客家男人為人子、為人父之生命經驗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真(2006)。走過家暴「一個婚暴合併兒虐家庭的蛻變與新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蒹(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綨(2006)。解密:一個私生女的發生/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若琳(2006)。研究自我效能對師徒制功能與研究產出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高凌(2001)。義與面子在華人家庭暴力理的運作及其對治療之啟示。本土心理學研究,15,63-111。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4,205-227。陳嘉映、王慶節(譯)(2006)。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作者:Heidegger,M.., 2001/2006)
陳榮華(2006)。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彭泗清(1993)。中國人「做人」的概念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2,277-314。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曾端貞(2002)。中青兩代童年記憶中的家庭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8,229-271。
程敬閏(2003)。青少年加入幫派之危險因子、情境脈絡與幫派生涯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費孝通(1947/1985)。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黃月純(2001)。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5,219-248。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黃光國(2004)。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本土心理學研究,22,121-193。黃卓權(2005)。家族史的資料與應用。新竹文獻,21,30-50。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黃致達(2008)。以希望感理論設計案例討論進行大學生網路成癮之研究-以東華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逸君(2006)。角色義務與人際情感對接受請託的影響--以師生關係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煜文(譯)(2004a)。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麥田。(原作者:Heywood, C..2001/2004))
黃煜文(譯)(2004b)。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台北:商周。(原書作者:Linda G. Mills)
黃筱慧(1991)。論文本詮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筱慧(2004)。文本論述與敘事理論在哲學諮商中的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1(1),41-50。黃筱慧(2008)。呂格爾詮釋現象學及其對諮商實務與研究的啟發。現象學與諮商系列專題演講:場次四,2007年12月13,彰化師大。未出版之講義。
黃筱慧(2009)。敘事論述與靈性關懷中的生命重構。哲學與文化,36(2),47-56。黃錫美(2007)。希望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6(2),57-63。楊中芳(1991)。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中冊,人格與社會篇,93-145。台北︰遠流。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79。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宜音(2000)。「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係分類的個案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3,277-316。楊宜音(2001)。自己人:中國人情感格局。本土心理學研究。16,3-41。
楊芳梅(2006)。中國人的家人關係及對家的看法。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27.htm。
楊國樞(編)(1988)。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楊國樞、林烘煜(1996)。中國人角色規範行為之探討(未發表的研究資料)。
楊潭(2007)。國中生參與幫派的因素、動機及其歷程之研究-以永和地區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08)。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1984-2005。論文發表於「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11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3月28日。
溫錦真(1995)。以故事觀點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光輝(1998)。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9,53-117。葉光輝(2002)。「關係主義」:論華人人際互動關係的要素、來源及變化歷程。刊於從現代到本土,葉啟政編,229-256。台北:遠流。
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2,81-119。葉光輝(2009)。台灣民眾的代間交換行為:孝道觀點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31,97-141。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台灣北部地區若干家庭的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1-195。董麗美(2005)。台灣家戶組成的過去與未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0。檢索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0/50-07.htm
詹朝旭(2003)。爐火炙身與重生:一個成年男性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雷霆(2004)。中國人的「自我」與「自己」:形上與形下,心理與心理。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中冊,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
廖雪茹(2007)。原運「女聲」:一個泰雅族原運女將的人類學生命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
翟學偉(1995)。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台北:桂冠。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文化。(原作者:V. E. Frankl。出版於1967年)
趙淑珠、蔡素妙(2002)。家庭的意義:大學生的家庭概念調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1,167-188。齊力(2000)。是差序格局抑或家族主義--談傳統中國社會中身份認同取向。教育社會學通訊,26。齊力(200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家族主義:三角關係的概念格局。市師社教學報,2,115-145。劉月仙(2003)。從精神分析的觀點探討破碎家庭學生的繪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自強(譯)(1999)。從文本到行動︰保爾‧利科傳。北京大學出版社。(原作者OlivierMongin)
劉淑慧(1999)。做個明智的研究消費者—談研究的評論。輔導季刊,35(4),36-42。劉淑慧(2008)。生涯發展之敘事現象學心理學分析(草擬)。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2009)。個人知識論與方法論(草稿):個人知識論與方法論。彰化師大: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2010a)。臨近當事人的局-勢系列研習活動之「現象學療癒讀書會,場次一:現象學心理學的基本視框」。2010年03月06日。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2010b)。臨近當事人的局-勢系列研習活動之「現象學療癒讀書會,場次二:現象學心理學的在世存有:以「身體」為討論主題」。2010年04月10日。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2010c)。臨近當事人的局-勢系列研習活動之「現象學療癒讀書會,場次三:現象學心理學看倫理與親密關係」。2010年05月01日,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李玉婷、李華璋、陳坤堡(2006a)。融合現象學與敘事分析的資料分析法:對話性敘說與現象探究。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李玉婷、李華璋、陳坤堡(2006b)。提出三層摘要與敘事脈絡分析+現象學心理學結構分析。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淑慧、程小蘋(2009)。方法論之操作事例:以故事敘說文本分析為例。載於劉淑慧(2009a)。個人知識論與方法論(草稿)。彰化師大,未出版講義。
劉惠琴(2000)。父母親的面貌。應用心理研究,6,73-74。
劉菀玲(2008)。兒少時期經驗雙重家庭暴力者之復原力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潘宜君(2008)。育幼院家的形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文瑜(2008)。家的意義建構:婚變女性的經驗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蔡晴晴(2002)。單親家庭貧窮歷程之研究----以台中縣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原作者:Clandinin, D. Jean)
蔡淑霞(2003)。單親父母共依附對其青少年子女教養態度及共依附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宇帥(2001)。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清霞(2009)。台灣經濟家戶組成與特性的變遷-1976年至2004年。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47-100。鄭淑蓮(2005)。說一個家的故事:透過幼兒自製繪本敘說家的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蕭百興(2001)。鄉關何在?全球在地化浪潮衝擊下歸家的奢靡實踐。應用心理研究,9,1-12。蕭昭君(譯)(2007)。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原書作者Neil Postman)鞏卓軍、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原作者:Gaston Bachelard, 1957)
魏章玲(譯)(1988)。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
賴俊雄(2009)。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台北:麥田。
賴美秀(2006)。共依附特質及對個人發展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檢索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55.htm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賴靜眉(2006)。「重建」抑或「管控」?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安置輔導少女之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錢靜怡(2006)。自殺企圖者人格特質與希望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市:雙葉書廊。
謝碧容(2006)。單親父親之父職實踐承襲與轉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翠寬(2005)。社會文化變遷下不同世代長女的生命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蘇芳瑩(2000)。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顧瑜君(2002)。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對<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一文的回應。應用心理研究,13,7-16。英文文獻
Annison, J. E. (2000). Toward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hom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4), 251-262.
Becker, C. S. (1992). Living and Relating: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Part III: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lson, M. J. (2006). Family Structure, Father Involvement,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8(1), 137-154.
Cooper Marcus, C. (1978). Remembrance of landscapes past. Landscape, 22(3), 34-43.
Cooper Marcus, C. (1995). 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 : Exploring the Deeper Meaning of Home. Conari Press。徐詩思(譯)(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
Crossley. M. L.(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
Despres, C. (1991). The meaning of hom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8(2), 96-115.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 Erickson, M. F. (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277-292.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I. Altman & C. M. Werner (Eds.), Home environment (Vol. 8, pp.33-64). New York: Plenum Press.
East L., Jackson D. & O'brien L. (2006). Father absence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 10(4), 283-295.
Flick, U.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Fox, L. (2002) 'The meaning of home : a chimerical concept or a legal challenge.',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29 (4). pp. 580-610
Gendlin, E.T. (1978). Focusing. Toronto: Bantam Books.
Gendlin, E.T. (1980). Imagery is more powerful with focu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J.E. Shorr,G.E. Sobel, P. Robin, J.A. Connella (Eds.), Imagery. Its many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pp. 65-73. New York/London: Plenum Press.From http://www.focusing.org/gendlin/docs/gol_2148.html
Goldberg, N. (1986). Writing down the bones: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Shambhala.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
Golderberg, I., & Golderberg, H., (1996). Family development: Continugy and change. In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pp. 17-40). CA: Brooks/Cole.
Manen,Max Van.(1997).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Moore, J. (2000). Placing home in contex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3), 207-217.
Morman, M. T., & Floyd, K. (2006). Good Fathering: Father and Son Perception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 Good Father.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4(2), 113-136.
Ricoeur, P.. (1969) . Le conflit des interpretations. Paris: Seuil . 林宏濤(譯)(1995)。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出版社。
Ricoeur, P.. (1990). Oneself as anothe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amey, Kathleen(1996) (TRN)
Rohner, R. & Veneziano, R. (2001).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 love: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evidenc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4), 382-405.
Silverstein, L. B., & Auerbach, C. F. (1999). Deconstructing the essential fath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6), 397-407.
Sixsmith, J. (1986). The meaning of hom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6(4), 281-298.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 249-275.
Snyder, C. R.et.al. (2006). Hope for Rehabilitation and Vice Versa.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51(2), 89-112.
Somerville, P.(1992). Homelessness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Rooflessness or rootless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6, 52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