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一、檔案
1. 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書》,民國65年至民國90年。
2. 桃園縣政府編,《桃園縣楊梅鎮戶籍統計檔案》,民國35年至民國97年。
3. 桃園縣政府編,《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編印,民國35-97年)。
4. 臺灣大學編,《淡新檔案》,1-4輯。
二、方志
1. 呂美玉等纂修,《宜蘭市志》(宜蘭:宜蘭市公所編印,民國90年)。
2. 宋增璋編著,《臺灣撫墾志》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69年)。
3. 周國屏、羅啟宏等編著,《彰化市志》(彰化:彰化市公所編印,民國86年第1版)。
4.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82年重勘印)。
5. 林朝棨,《臺灣省通誌稿.土地志.地理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6年)。
6. 花松村,《臺灣鄉土全誌第三冊》,(臺北:中一書局,民國85年)
7.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4年再版)。
8. 陳紹馨,《臺灣省通誌稿.人口志.人口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6年)。
9. 郭薰風主修,《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民國68年)。
1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90年)。
1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3年)。
12. 謝公倉等編著,《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編印,民國75年)。
13. 羅濟鎮等編著,《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編印,民國79年第1版)。
三、專書
1.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2. 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第1版)。
3. 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臺北: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民國70年)。
4. 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臺北: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民國77年)。
5. 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概要》(臺北: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與住宅發展處,民國68年)。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使用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民國71年)。
7. 吳連賞,《臺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
8.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政策之研究》(臺北:當代文化出版社,民國72年)。
9. 李誠主編,《二十一世紀的桃園》(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臺經中心,民國89年)。
10. 李臺元等著,《桃園縣楊梅鎮客家庄田野工作實習報告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民國87年第1版)。
11. 林朝棨、周瑞燉合編,《臺灣地質》(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3年第1版)。
12. 姜濤,《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第一版)。
13. 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民國82年)。
14. 姜蘭虹、宋郁玲,《中國人口、城市與區域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民國88)。
15. 姜蘭虹主編,《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口研究文獻目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民國83年第1版)。
16.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民國76年)。
17.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3年第1版)。
18. 洪敏麟編著,《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68年第1版),
19. 范子華,《人口統計:人口統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宏星文具印刷有限公司,民國81年第4版)。
20.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民國48年)。
21. 桃園縣政府工商發展局編,《工商發展服務白皮書》(桃園:桃園縣政府工商發展局,民國94年)。
22. 桃園縣政府編,《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編印,民國76年)。
23. 桃園縣政府編,《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鄉鎮市建設發展綱要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編印,民國86年)。
24. 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臺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2年)。
25. 張翰璧研究主持,《埤塘、產業變遷與客家族:以中壢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3年12月)。
26. 章英華,《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第1版)。
27. 莊英章,《家庭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5年)。
28. 郭大玄,《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五南圖書,民國94年)。
29.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民國79年)。
30.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2年)。
31. 陳正祥、孫德雄、蔡曉,《臺灣的人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6年)。
32.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8年)。
33. 陳逸君主編,《臺灣客家關係書目與摘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民國87年)。
3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1年)。
35. 黃厚源、謝煥文編撰,《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民國94年)
36. 楊梅青年志工服務協會編印,《畫說楊梅》(桃園:楊梅青工會,民國87年)。
37. 楊梅青年志工服務協會編印,《話我家鄉楊梅鎮-埔心篇》(桃園:楊梅青工會,民國89年)。
38. 楊梅青年志工服務協會編印,《話我家鄉楊梅鎮-高山頂篇》(桃園:楊梅青工會,民國91年)。
39. 楊梅青年志工服務協會編印,《話我家鄉楊梅鎮-富岡篇》(桃園:楊梅青工會,民國90年)。
40. 楊梅青年志工服務協會編印,《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楊梅青工會,民國88年)。
41.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68年)。
42. 經濟部工業局編,《桃園縣工業統計調查報告》(臺北:經濟部工業局,民國79年。)
43.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國80年第一版)。
44.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4年第1版)。
45. 熊瑞梅,《人口遷移-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7年第1版)。
4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校,《桃園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耆老口述歷史叢書13,民國85年)。
47. 劉克智,《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4年)。
48. 蔡宏進、廖正宏,《人口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6年第1版)。
49.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67年第1版)。
50.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民國69年)
51. 謝高橋,《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0年第1版)。
四、期刊論文
1.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臺北文獻》,第74卷第8期(民國74年),頁1-27。
2. 王小兵,〈知識經濟-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現代化研究》,第4期(民國88年),頁59-65。3. 王秋原,〈地方生活圈與區域均衡發展之關係〉,《臺大地理系研究報告》,第16期(民國82年),頁35-58。
4. 王秋原,〈區域發展理論與政策之研究-都市與區域發展之互動〉,《臺大地理系研究報告》,第13期(民國77年),頁5-24。
5. 王秋原,〈臺灣地區農村綜合發展計劃與區域成長策略之研究〉,《臺大地理系研究報告》,第12期(民國74年),頁141-150。
6. 王秋原,〈臺灣區域發展策略中建設生活圈的理論與概念〉,《地學彙刊》,第5期(民國75年),頁50-60。7. 王秋原、趙見雄、陳靜珮,〈高雄都會之城鄉邊緣區的變遷〉,《中國地理學會刊》,第22期(民國83年),頁15-33。
8.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濁大流域的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臺灣文獻》,第28卷第2期(民國66年),頁75-94。9. 石計生,〈一個亞洲中心的新思考-宜蘭,大步邁向城鄉混合型都市化的道路〉,《宜蘭文獻》,第32期(民國87年3月),頁53-78。
10. 宋郁玲,(人文地理學人口遷移研究的跨界歷程:台灣與西方研究的對話),《地理學報》,第43期(民國95年),頁61-79。
11. 李瑞麟,〈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銀季刊》,第24卷第3期(民國62年),頁1-29。
12. 周國屏,〈虎尾鎮之人口成長與分佈〉,《雲林工專學報》,第1期(民國71年),頁311-340。
13. 周國屏,〈嘉義市人口之成長與分布〉,《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3期(民國74年),頁73-109。14. 孟靜,〈一個市郊聚落的更新與整合- 林口鄉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學報告》,第13期(民國78年),頁137-161。
15. 林鈞祥,〈都市與區域〉,《地學彙刊》,第4期(民國69年),頁32-40。16. 林鈞祥,〈臺北市之人口分佈〉,《地學彙刊》,第3期(民國64年),頁23-33。17. 邱炫煜,〈清代臺灣桃園臺地的漢人社會與民間信仰〉,《國際漢民族研究2000年學術會議交流論文》,附錄二(民國89年8月21-23日),頁12-18。
18.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莊的設立與演變〉,《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民國78年),頁33-69。19. 施添福,〈臺灣人口成長及空間集中過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民國68年),頁159-181。
20. 施添福,〈臺灣人口移動與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號》,(民國88年),頁96-97。
21. 施添福,〈臺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型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7期(民國70年),頁155-174。
22. 施添福,〈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臺灣史與臺灣史料》,(民國82年),頁131-184。
23. 洪麗完,〈古契字常用重要術語〉,《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藏臺灣古文書專輯》,民國85年。
24. 張秋寶,〈蘭陽平源的開發與中地體系之發展過程〉,《臺灣銀行季刊》,第26卷第4期(民國64年),頁226-257。25.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4期(民國69年12月),頁154-176。2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第32卷1期(民國70年),頁136-157。27. 莊英章、Arthur Wolf合著,(台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民國83年),頁97-112。
28. 陳坤宏,〈都市及區域空間結構模式理論與研究資料之引介〉,《規劃學報》,第18期(民國80年),頁92-121。29. 陳芳惠,〈桃園臺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民國68年),頁49-77。
30. 陳建中、曾國雄,〈都會地區空間分布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10卷第7期(民國73年),頁51-75。
31. 郭珮毓,〈彰化縣人口分布與成長之空間分析〉,《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民國91),頁197-222。
32. 陳國川,〈人口年齡結構空間分布的變化:1956-1983〉,《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民國75年),頁57-86。
33. 陳富美,〈臺灣近年來的人口成長和都市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4期(民國77年),頁109-121。
34. 陳寬政,〈人口轉型的形式動態〉,《人口學刊》,第8期(民國74年),頁1-23。
35. 陳寬政,〈臺北都會區的人口分佈與變遷〉,《人口學刊》,第5期(民國70年),頁51-69。
36.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臺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第9期(民國75年),頁1-23。37. 陳寬政、葉天鋒,〈日據時代以來臺灣地區人口年齡組成之變遷:1905-1979〉,《人口學刊》,第6期(民國71年),頁99-114。
38. 喻肇青、吳光庭,〈發展中的桃園空間風貌-近二十年來桃園空間發展變遷〉,《建築師》,第225期(民國82年),頁96-99。
39.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3期(民國44年),頁85-109。40. 黃有志,〈臺灣地區人口特性與區域發展差距:1971~1981年考察〉,《臺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6年),中國人口學會。
41. 黃厚源,〈楊梅時空的變遷〉,《人與地學訊》,第48期(民國89年),頁5-8。
42. 廖正宏,〈鄉村人口外移對臺灣農村的影響〉,《當前臺灣社會問題》(民國68年),頁185-197。
43. 廖永靜,〈臺灣地區區域發展與經濟成長〉,《臺銀季刊》(民國76年),第38卷第2期,頁1-11。
44. 劉翠溶,(近二十年來歐美歷史人口學之發展-兼論如何硏究中國歷史人口學),《美國研究》,第7卷第3期(民國66年),頁79-97。45. 劉翠溶,〈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都市化之發展與人口特徵〉,《經濟論文》,第14卷第2期(民國75年),頁43-86。46. 劉錚錚,〈臺灣地區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臺銀季刊》,第40卷第1期(民國78年),頁322-362。
47. 蔡淵洯,〈合股經營與清代臺灣的土地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民國74年),頁275-287。48. 鄭玉瑞,〈臺灣地區都會區域發展之規劃〉,《臺銀季刊》,第39卷第4期(民國77年),頁216-264。
49. 戴安蕙,〈桃園縣製造業之結構與空間分布的變遷〉,《華岡地理學報》第16期(民國92年),頁169-196。50. 戴寶村,〈光復後臺灣的都市化〉,《歷史月刊》,第15期(民國78年),頁139。51. 薛益忠,〈臺灣都市空間分佈之型態及變遷」,《地學彙刊》,第5期(民國75年),頁91-103。52. 嚴勝雄,〈臺灣北部之工業發展及其結構變遷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24卷,第3期(民國62年),頁268-293。五、學位論文
1. 王文良,《宜蘭市移入人口之空間決策行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2. 王素英,《臺灣內部人口遷移之經濟分析》(臺中: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3. 王嘉明,《臺灣工業區開發區位與利用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4. 朱希平,《高速公路交流道對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以第二高速公路對桃園縣之影響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5. 吳欣修,《城鄉人口遷移型態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 吳家彧,《臺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7. 吳連賞,《臺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8. 呂美玉,《宜蘭市人口遷移的地理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9. 李子璋,《高速鐵路建設對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0. 李立敏,《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1945-199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1. 林玉如,《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12. 林榮重,《臺北松山地區都市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13. 林麗櫻,《桃園工業發展與桃園社會變遷:一九六六年~一九九六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14. 邱淑華,《由臺灣地區都市體系變遷探討商業空間結構變化趨勢與特性》(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5. 柯文勝,《都會區內非核心都市遷入人口之研究-以台南縣永康市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6. 洪棟霖,《西部走廊有業人口地區間遷移動向之研究-以三級產業人口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17. 苗文耀,《臺北都會區衛星市鎮之都市化-板橋市的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18. 唐菁萍,《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教學碩士班,民國94年)19. 徐中強,《臺灣都市地區人口遷移與都市特性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20. 高盟詣,《臺北都會區近郊市鎮發展機能之研究-以臺北縣汐止鎮為例》(臺北:淡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21. 張育銘,《臺灣地區人口遷移與地方發展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22. 張明月,《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3. 許道欣,《人口遷移決策及其影響因素-臺灣地區人口內部遷移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24.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25. 郭妙瑛,《永和中和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
26.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27. 陳宜君,《臺北都會區經濟空間結構之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28. 陳昌盛,《以機會模式探討臺灣地區人口之遷移》(臺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29. 陳秋瑩,《傳統寺廟裝飾意涵之探索----以楊梅鎮四座廟宇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民國94年)。30. 陳國川,《農村工業區的設置對鄰近地區就業、兼業與人口移動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31. 陳源在,《新莊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與適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32. 彭泰源,《楊梅鎮永寧里居民日常交往變遷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33. 曾文德,《臺北市學齡人口與學校分佈之空間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
34. 曾珠珍,《桃園縣之土地利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6年)。
35. 曾惠祺,《一個客家宗族的定根與發展--楊梅陰影窩陳家的案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36. 曾繁浩,《桃園地區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37.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38. 黃素敏,《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和內壢地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39. 黃朝龍,《天母石牌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40. 黃幹忠,《臺灣地區財政公平與城鄉差異對區域間人口遷移影響之分析》(臺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41. 葛行慧,《臺灣地區的都市與都市化》(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42. 詹智源,《中壢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1年)。43. 鄒琪政,《臺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44. 管志明,《臺北市郊區發展的地理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45. 劉念華,《臺灣地區人口遷移與地區發展之研究-以臺北都會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46. 蔡中義,《都會區人口與產業郊區化相互關係之研究-以臺北都會區為例》(臺北:淡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47. 蔡怡真,《臺中市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變遷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48. 蔡曜州,《人口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49. 鄭彩夷,《臺中都會區的人口分布及其變遷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50. 鄭瑞壬,《桃園縣遊憩資源與遊憩生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51.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2. 謝英俊,《新店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53. 謝純瑩,《臺灣中部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54. 鍾志章,《桃園臺地都市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55. 簡志雄,《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56. 羅盈伶,《臺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57. 羅啟宏,《臺灣省均衡地方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58. 嚴敏蕙,《臺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59. 蘇益忠,《影響臺灣人口遷移之區位因素:1971、1976、1981、1986》(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0. 鐘志章,《桃園臺地都市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貳、日文
一、檔案
1.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國勢調查結果表(上)》,1935年。
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臨時國勢調查部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1922年。
3.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臨時國勢調查部編,《第一次國勢調查》,1920年。
4.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臨時國勢調查部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1915年。
5.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臨時國勢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上)-地方之部》,1905年。
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5年)
叁、英文
一、專書
1. Bailey, A., Making Population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Bougue D. J. ,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9).
3. Caldwell J. , African Rural-Urban Migration (Canberra :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1969).
4. Castles, S. and Miller, M. ,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5. Hauser, P. M. , World Popolation And Develop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79).
6. Jones, H., Population Geography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1990).
7. Weeks, J. R. , Popu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CA: Wadsworth, 2002)
二、期刊論文
1. Gibbs J. R. "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 " Economic Geography, 39(1963), pp. 119-126.
2. Prypor R. J. "Laws of Migration-the experience of Malaysia and other countries" Geographica, 5(1969), pp. 65-76.
3. Webb J. W. "The Natural And Migrational Componets Of Population Changes In England And Wales(1923-1931) " Economic Geography, 39(1963), pp.132
肆、網路資源
1.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2. 政府文獻資料網http://www.ncl.edu.tw/gov_docu/gov.docu.htm
3. 桃園縣政府http://www.tycg.gov.tw
4. 國土資訊系統http://ngis.moi.gov.tw/
5. 楊梅市公所http://www.yangmei.gov.tw/home.php
6. 楊梅市戶政事務所http://www.ychbo.gov.tw/
7. 經濟部統計處http://isc01.moea.gov.tw/~meco/stat/whatnew.htm
8.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