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小 思(2007)。萌少女漫畫學園。臺北:文房文化。
手塚治蟲(1985)。漫畫家入門。臺北:武陵。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臺北市教
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 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灣教育,614,
24-28。
王佳玲(2004)。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運用於社區取向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嘉
義縣竹崎國小五年級美術才能班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采艷(1998)。臺灣漫畫工業製產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的觀點。嘉義: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東明(1991)。人物漫畫入門:三千種人物漫畫的畫法。臺北:武陵。
何清吟(1973)。美術教育與創造力開發。百代美育月刊,3,4-11。吳靜吉(1982)。創造思考的評量。國教輔導,21,9-10。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秀碧(1999)。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35。吳麗雪(2005)。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
李昭瑢(譯)(1994)A . VanGundy。企業創意力。臺北:遠流。
李 闡(1997)。漫畫美學。臺北:群流。
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1973)。創造性教學對資賦優異者創造力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小玉(2003)。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林作逸(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84)。作文與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臥白雲(編繪)(1980)。怎樣畫漫畫(再版)。臺北:藝術圖書。
阿彬叔叔、陳瑞祥、熊閨琴(2004)。跟我學漫畫:才藝EZ show。臺北縣:
卡奇傳播。
洪淑美(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建滔(1992)。新漫畫語言。臺北:尖端。
康光輝(2002)。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
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玉成(2000)。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
張振成(2001年4月)。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季刊,12,66-69。張玉山(2002)。藝術創意的激發與實現—在國小的試探性實驗研究。臺北師
範學院: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212-229。
張家琳(2006)。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
的影響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晴雯(譯)(2005)。M. Chinn著。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連環圖畫創
意製作新知(Writing and illustrating the graphic novel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create great graphic works)。臺北:視傳文化。
張祖勵(2006)。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
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琳(2009年1月)。當電視卡通走進藝術課堂時,將蹦出怎樣的創意火花!?美育,167,39-45。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瑞榮編(1986)。初學漫畫入門。臺南:裕文堂。
莊傳釜、張振山(1998)。創造工程學基礎。北京:解放軍。
莊惠怡(2008)。兒童參與漫畫社團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P國小卡通漫畫
社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信雄、陳武鎮、吳碧芸(譯)(1993)。G. Tritten。兒童美術表現技巧:
喚起創造力‧增進表現‧發展人格(Art Techniques for Children)。臺北:世界文物。
陸蓉之(2004年9月)。「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的遊嬉藝術。今藝術,144,55。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臺北:正中書局。
郭莉蓁(2006)。教你畫Q版美少女。臺北:文房文化。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高雄:復文。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柏璋(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
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英(2002)。基本形狀繪畫能力培養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思考力影響之
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寬佑(譯)(2002)。S. Edgell , B. Brooks, T. Pilcher著。漫畫創作實務全
覽:原理‧練習‧技法:漫畫創作最佳指導課程(The complete cartooning course : principles, practices, techniques : how to draw better cartoons)。臺北:視傳文化。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
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5)。漫畫同人誌(漫畫迷)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之研究省思。「藝
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增訂本。屏東師院,274-290。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實務(第六版)。臺北:心理。陳貞良(2007)。文字圖像轉化之創造思考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源(2008)。電腦繪圖板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漫畫教學設計與創作之初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臺北:心理。
曾建華(2008)。教師來了漫畫分鏡構圖學。臺北:旗標。
黃墩岩(主編)(1990)。最新漫畫教室。臺北:武陵。
黃壬來(1991)。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臺北:臺灣書店。
黃淑惠(2002)。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碩士論文。
黃正齡(譯)(2006)。G. Kelly。教你如何畫非常好的醜畫(How to Draw
Krappy Kartoons Really Well)。臺北:馬可。
圓山佳、雷笠(1986)。少女素描與繪畫:初學入門。臺北:欣大。
董 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開明書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羽秀(2003)。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
謝麗雯(2004)。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低年級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在職進修自然班碩士論文。
鍾滿英(2005)。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
讀自我效能成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碧麗(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創造力之
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De Bono, Edward (1970). Lateral thinking: creativity step by step. New York :
Harper & Row.
Garner, Betty (1996). Using Action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Beginn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reater St. Louis Sixth Ac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Conference, St. Louis, MO.
Gordon, W. J. J. (1961). Synectics :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capacity. New
York : Haper & Row.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expanded sourcebook. London: Sage.
Osborn, A.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ntice-Hall.
Sarko, A.J. (2001).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Lawrence Eribaum.
Williams, F.E. (1972).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hiting, C.S.(1958).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Rein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