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Richard Edwards&Robin Usher,Globalisation and Pedagogy(2003)。全球化與教學論:空間、位置和認同(陳儒晰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年)
孔杏如 ( 2009)。風素材運用於低年級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民富國小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方彩欣(2009)。數位藝術作媒材發展現象之再省思。美育,172期,頁89─9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方彩欣、賴沼彣(2010)。同理心的「角色轉換」插畫創意思維。美育, 177期,頁86-95。
王伯宇( 2007)。〈Defacement〉─互動式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余松平 主編(2002)。第一屆漫畫金像獎紀念專刊。台北市:中華圖書出版基金會。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李俊逸(2007)。以台灣鄉土童玩為題材之3D動作遊戲創作《囝仔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台北。林大維、吳佩樺(2010)。3D動畫之創意與魅力。美育, 177期,頁10-23。
林羽婕、陸蓉之 編(2009)。視覺突擊‧動漫特攻─動漫美學雙年展導覽手冊。台北市:台北當代藝術館。
邱祖澤(2010)。故宮寶藏活現─《卡茲幫》進軍美國。中國時報,文化新聞A12版。2010年2月7日。
奚岳隆(2006)。《上學去》3D動畫─日本、美國動畫差異之研究與創作,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珮瑜(2009)。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
許有麟(2010)。動畫人物造形設計《娘子》。美育,177期,頁24-30。
陳仲偉(2004)。「文化全球化與在地生活實踐」講座〈九〉─動漫迷文化的全球化,活動紀錄。台中:東海大學通識中心。2004年3月30日。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51(2),頁91-119。郭禎祥(2002)。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相關研發資料。台北: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2009年11月29日,取自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 編,藝術育人文教育,頁325-366。台北:桂冠圖書。
麥克‧戴伊(2008)。當代藝術與學生學習。國際藝術教育學刊,7(1),頁141-151。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凱莉‧費德門、王士樵(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美育,132期,頁58-63。
曾雅芳(2001)。網路動畫的興起與未來動向。2001應用媒體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61-17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傻呼嚕同盟 著(2003)。因動漫而偉大。台北市:大塊文化。
楊宗賢(2001)。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頁62-7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東岳(2004)。漫畫人物設計與2D電腦動畫之研究創作:以中國歷史故事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凰容(2007)。以視覺文化中之卡通為主題之幼兒藝術統整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楊德全(2006)。玩偶角色設計之創作研究─以12生肖棒球運動造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楊馥如(2009)。從主觀到客觀─視覺藝術如何進行評量。美育,170期,頁88-96。葉怡君(2006)。妖怪玩物誌。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怡君(2006)。食玩不思議。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雷逸婷 簡正怡(中文編輯) 工藤健志 MOMA Contemporary Co,Ltd.(日文編輯) 編(2007)。欲望與消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廖敦如( 2004 )。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學。藝術教育研究,期7,頁55-86。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0(1),頁53-78。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兩性與人權教育,頁27-50。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蔡佳琳(2003)。探討動畫電影《黃色潛水艇》之視覺風格與其影響。美育,132期,頁76-83。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黎明海(2004)。社區文化與視覺藝術教育的關聯與建構。文化與藝術教育:當代的觀點,頁29-73。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
蕭學仁(2005)。老台灣柑仔店。台北市。上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潔茹( 2007)。少女漫畫主角「心理描寫」表現分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蘇芳儀 主編(2007)。童心玩趣:福爾摩沙玩具特展。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二、英文部分
Ballengee-Morris.C & Stuhr,P.L.(2001).Multiculturalism:Art and visu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Art Education,54,(4),6-16.
Birketts, S.(1994)The Gutenberg Elegies .Boston:Faber and Faber.
Duncum,P.(2001).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42(2),101-112
H.Betty Redfern.(1991).Developing and checking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esthetics and Arts Education.
Jay Berkrowitz .&Todd Packer.(2001).Heroes in the classroom:Comic Books in Art Education.Art Education,54(6),12-18
Masami Toku.(2001).What is Monga?The Influence of Pop Culture in Adolescent Art. Art Education,54(2),11-17
Mizoeff, N.(1999).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Rooutledge.
Walker,S.R.(2000).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Worceter,Mass:Davi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