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文獻
壹、 古籍史料
1.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2.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3. 《明仁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4.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5.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6.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7.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8. 《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9.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10. 《明穆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11.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7。
12. 王士騏(明),《皇明馭倭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428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王象乾刻本影印,1995。
13. 王圻(明),《續文獻通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767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影印,1995。
14. 王溥(宋),《五代會要》,收入《國學基本叢書》,編號7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8。
15. 王鴻緒(清),《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敬慎堂本,1985。
16. 朱挺立(明),《鹽政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839,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1995。
17. 江峰青(清)修,顧福仁纂,《(光緒)重修嘉善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1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光緒18年刊本印,1993。
18. 何喬遠(明),《名山藏》,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47,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崇禎刻本影印,2000。
19. 余繼登(明),《典故紀聞》,台北:大立書局,1985。
20. 宋濂(明),《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
21. 李東陽(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明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影印,1976。
22. 谷應泰(明),《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滬該書局國學基本叢書本重印,1956。
23. 林烴(清),《福建運司志》,收入《玄覽堂叢書初輯.》,臺北巿 :中央圖書館出版明萬曆癸丑原刊本,1981。
24. 查志隆(明)撰,徐琳續補,《萬曆山東鹽法志》,台南:莊嚴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25. 夏燮(明),《明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74。
26. 徐學聚(明),《國朝典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明天啟四年徐與參刻本影印,1996。
27. 張廷玉(清),《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28. 張居正(明),《張居正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9. 張朝瑞(明),《皇明貢舉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8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光緒五年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影印,1995。
30. 梁儲(明),《明臣奏議》,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443,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1. 章懋(明),《楓山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4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886。
32. 脫脫(元),《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1983。
33. 陳仁錫(明),《皇明世法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16,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明崇禎刻本,2000。
34. 陳全之(明),《蓬窗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11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影印,1995。
35. 郭棐(明)撰,黃玉聲、鄧貴忠點校,《粵大記》,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
36. 楊洵、陸君弼等(明),《萬曆揚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2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37. 董萼榮(清)修、汪元祥纂,《(同治)樂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九年刊本影印.,華中930號,1989。
38. 劉應秋(明),《劉大司成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73,北京:北京出版社明萬曆刻本,2005。
39. 龐尚鵬(明),《百可亭摘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129,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七年龐英山刻本影印,1997。
40. 龐尚鵬(明),《龐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據學海類編本排印,1985。
41. 顧炎武(清),《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貳、 今人論著
(一) 中文專書
1.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三聯書店,1996。
2. 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3. 何維凝,《中國鹽政史》,台北:大中國圖書,1966。
4. 何維凝,《中國鹽書目錄》,台南:中國鹽業公司,1951。
5. 李明明、吳慧,《中國鹽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6. 汪崇篔,《明清徽商經營淮鹽考略》,巴蜀書社,,2008。
7. 林振翰,《鹽政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8. 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0. 徐泓,《明代的鹽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1973。11. 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12.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 陳然,《中國鹽史論著目錄索引,1911-198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4. 曾仰豐,《中國鹽政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
15.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16. 劉志琴,《張居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7. 劉淼,《明代鹽業經濟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18. 歐宗佑、《中國鹽政小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1。
19. 鄧智華,《封疆大吏與社會變革-龐尚鵬及其時代》,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
(二) 中文論文
1. 卜永堅,〈明代的公共資本市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10月28-30日,頁1-11。
2. 卜永堅,〈袁世振之研究〉,《九州學林》,第3卷第1期,2005,頁252-274。
3. 中山八郎著,劉淼譯〈開中法和占窩〉,《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8,頁234-243。
4. 王紅,〈韓文與明代中期鹽法〉,《鹽業史研究》,第4期,1997,頁3-16。
5. 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禹貢半月刊》,第5卷12期,1946,頁465-479。
6. 朱慶永,〈葉淇與明代的“開中納票”制度〉,《大公報經濟週刊》,第104卷,1935,頁35-40。
7. 余三樂,〈明龐尚鵬疏鹽對策〉,《鹽業史研究》,第4期,1988,頁20-27。
8. 佐伯富著,欒成顯、南炳文譯,〈鹽和中國社會〉,《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第6卷,1993,頁74-119。
9. 何維凝,〈明代之鹽戶〉,《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第7卷第2期,1946,頁134-156。
10. 李龍華,〈明代的開中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期第2卷,頁371-492。
11. 李龍潛,〈明代鹽的開中制度與鹽商資本的發展〉,《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頁616-668。
12. 汪崇篔,〈以商品經濟觀念論開中鹽法及其嬗變〉,《鹽業史研究》,第3期,2000,頁3-11。
13. 金鐘博,〈明代鹽法之演變與鹽商之變化〉,《史學集刊》,第1期,(2005),頁21-26。
14. 科大衛、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第3期,2002,頁3-14。
15. 范金民,〈明代徽州鹽商盛于兩淮的時間與原因〉,《安徽史學》,2004,第5期,頁5-11。
16. 孫晉浩,〈明代開中法與鹽商守支問題〉,《晉陽學刊》,第6期,2000,頁74-80。
17. 孫晉浩,〈開中法的實施及其影響〉,《晉陽學刊》,第4期,1999,頁83-88。
18. 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台大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5,頁139-164。
19. 徐泓,〈明代的鹽務行政機構〉,《台大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頁197-206。
20.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生產組織〉,《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4期,1975,頁161-193。
21.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運銷制度〉,《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頁221-266。
22. 徐泓,〈明代後期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77,頁299-311。
23. 徐泓,〈明代後期鹽業生產組織與生產型態的變遷〉,《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389-432。
24. 張海鵬,〈徽商在兩淮鹽業經營中的優勢--"明清徽與兩淮鹽業"研究之二〉,《明史研究》,第5輯,1995,頁172-189。
25. 張海鵬,〈徽商進入兩淮的幾個階段--"明清徽商與兩淮鹽業"研究之一〉,《貨殖》,第2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頁463-480。
26. 張麗劍,〈明代的開中制〉,《鹽業史研究》,第2期,1998,頁37-44。
27. 許立坤,〈試論明代中期葉淇鹽法變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1987,頁121-130。
28. 曾凡英,〈龐尚鵬鹽政思想研究〉,《鹽業史研究》,第1期,1994,頁20-29。
29. 黃君萍、余三樂,〈論明代中期著名經濟改革家龐尚鵬〉,《廣州大學學報》,第2期,2002,頁26-31。
30. 葉漢明,〈明代中後期嶺南的地方社會與家族文化〉,《歷史研究》,第3期,2000,頁15-30。
31. 趙虹輝,〈試論〈龐氏家訓〉中的優良育人傳統〉,《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頁102-105。
32. 鄭力民,〈徽商與開中制〉,《江淮論壇》,第2期,1982,頁10-14。
33. 鄧智華,〈龐尚鵬對兩淮鹽法的清理和整頓〉,《鹽業史研究》,第2期,2006,頁51-56。
34. 黎邦正,〈試評明代葉淇的鹽法改革〉,《鹽業史研究》,第4期,1989,頁11-17。
35. 薛宗正,〈明代鹽商的歷史演變〉,《中國史研究》,第2期,1980,頁233-251。
36. 藤井宏著,劉淼譯,〈「占窩」的意義及其起源〉,《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8,頁347-367。
37. 藤井宏著,劉淼譯,〈明代鹽商的一考察:邊商、內商、水商的研究〉,《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8,頁244-346。
38. 藤井宏,傅衣凌、黃煥宗譯〈新安商人研究〉,《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1985,頁131-272。
(三) 日文專書
1. 吉田寅,《中國鹽業史研究文獻目錄》,東京:立正大學東洋史學研究室,1989。
2.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の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商人および商業資本》,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2。張正明譯,《山西商人之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佐伯富,《中國鹽政史の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1987。
(四) 日文論文
1. 中山八郎,〈明代に於ける餘鹽私買の起源〉,《加藤繁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集說》,東京:富山房,1941,頁509-524。
2. 藤井宏,〈開中の意義及び起源〉,《加藤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集說》,東京:富山房,1941。頁50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