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淑俐(1986)。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問題及輔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王淑女(1999)。家庭對青少年犯罪行為。載於輔仁大學社會系(主編),1999年青少年問題及其防治對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輔仁大學。
王惠玿(2007)。失業家庭青少年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田秀蘭(1987)。影響男女大學生職業興趣類型及職業選擇人境適配程度之有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江捷如(1998)。二專生的心理分離、依附關係與其生涯定向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江鴻均(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宋家慧(2001)。危機邊緣少年自我效能團體工作方案之績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呂敏昌(1993)。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杜維民(1988)。人格發展的全幅歷程—艾律克森的心理反思。台北:當代。
吳明隆(2007)。SPSS的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466。台北:五南。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林麗娟 (2005)。國中生學業成就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林續琴(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吳心怡(2007)。國中生的父母親職效能感與子女知覺的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
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
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台北。
吳明穎(2007)。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父母依附及其對人際互動、憂鬱的關聯性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桃園。
吳芷儀(2006)。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對學業成就的
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科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高明薇(1996)。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施協志(2003)。國中學生性別、年級、編班與壓力因應、自重感、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以雲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
義。
紀雅芬(1999)。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孫世維(1994)。依附理論在青少年輔導上的應用。測驗與輔導,133 期,2739-2741。陳金定(2008)。青少年親子依附、基本心理需求與羞愧感因果模式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2,241-260。
涂妙如(2004)。幼兒的氣質、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台北。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徐新逸、黃麗鈴(1999)。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
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7-294。
陳素惠(2004)。原住民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
校。
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依附與其相關因素之後設分析—台灣近二十年文
獻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1,39-
62。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彭佳涵(2006)。隔代教養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雅惠(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
版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嘉義。
馮麗君(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溫明晶(2002)。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楊芳梅(2007)。母親監控、家庭依附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詹璿芳(2006)。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解釋型態、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台北。
賈馥茗(1985)。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管貴貞(1991)。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盧俊宏(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 台北:易利出版社。
魏俊華(1998)。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蘇彙珺 (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
略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台北。
英文部分
Aldwin, M. C. (2000).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ew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ndura, A.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ve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26.
Braungart-Rieker, J., Courtney, S., & Garwood, M. M. (1999). Mother-and father-infant attachment: Families in contex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3, 535-553.
Compas, B.E.(1987). Stress and life event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 , 275-302.
Endler, N. S.,&Parker, D. A. (1990).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op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5), 844-854.Family, 49, 705-715.
Feeney, B. C.&Collins, N. L.(2003). Couple relationships. In J. J. Ponzetti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nd ed.) (pp.196-203). N. Y.:
Thomson Learning.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5). If it change it must be a process: A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1), 150-170.
Folkman, S. , & Lazarus,R. S.(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Frydenberg, E., & Lewis, A.R. (1991). Adolescent coping: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boys and girl scop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4, 119-133.
Gross, C. A., & Hansen, N. E. (2000). Clarifying the experience of shame: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gender, and investment in related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 897-907.
Hackett, G., Betz, N. E., O’Halloran., & Romac, D. S.(1990).Effects of verbal and
mathematics task performance on task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7(2), 169-177.
Hewitt, P.L., & Flett, G.L. (199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process. In N.S. Endler, & M. Zeidner(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 (pp.410-433).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Irizarry, Robert (2002). Self-Efficacy & Motivation Effects on Online Psychology Student Retention, USDLA Journal, 16 (12).
Monat, A., Lazarus, R. S. (2007). Introduction. In A. Monat , R. S.Lazarus , & G. Reevy(Eds.), The praeger handbook on stress and coping(Vol.1). Westport, Conn.: Praeger.
Moss, R.H., & Schaefer, J.A.. (1993).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 L.Goldberger, & S.Breznitz (Eds.), Handbook ofstress: Theo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pp.234-357). New York:Free Press.
Pervin, L. A. (1984). 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 in personality(2th ed.). New York : Wiley.
Pajares, F., & Schunk, D. H. (2001). Self-beliefs and school success: Self-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R. Riding & S. Rayner (Eds.), Self-perception (pp. 239-266). London: Ablex Publishing.
Pajares (2002). Overview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of self-efficacy. Retrieved 11 March , 2010, from http://www.emory.edu/EDUCATION/mfp/eff.html.
Rice, K. G. (1990). Attachment in adolescence: a narrative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5), 511-538.
Ryan, R. M. (1995).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egrative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3, 397-427.
Slavin, L.A., Rainer, K.L., McCreary, M.L.,& Gowda, K.K. (1991). Toward a
multicultural model of stress process . Special Issue: 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1), 156-163.
Schunk, D. H., & Pajares, F.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In A. Wigfield & J. Eccles (Eds.),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p. 16-31).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James W. Vander Zanden (2004)。人類發展學 (周念縈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出版於2003)
Powell, D. H (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俞筱鈞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