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8: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温宇翔
研究生(外文):Wun, Yu-Siang
論文名稱: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發展與實踐-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in Comprehensive Activity Learning Field—Taking Four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吳瓊洳吳瓊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Chiung-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多元文化家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外文關鍵詞: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Comprehensive Activity Learning Fiel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主題式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並探討實施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多元文化家庭之尊重態度的影響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某班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五週的教學活動,分別以「家庭大不同」、「不同的家、一樣的愛」及「眼光大不同、世界大不同」等三個主題單元,並藉課程實施了解研究者自編之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之適切性,及教師於教學歷程中之教學省思與成長。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壹、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發展歷程
一、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自教學現場發現問題,研擬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
二、課程實施前,學生多元文化家庭概念多存有「主流家庭」的思維
貳、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能提升學童對多元文化家庭之尊重態度
一、學生能了解且認同多元文化家庭的概念
二、學童對多元文化家庭之尊重態度有明顯提升
参、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之教學是具體可行且適切的
肆、行動研究能促進教師省思與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
一、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的教學歷程,能促進自我省思,精進教學
二、閱讀相關文獻,拓展多元文化家庭相關理論知識,可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教育相關單位、國小教師及後續相關研究等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課程方案與實施之參考。
The research’s purpose was to develop a theme-style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on elevating the four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ok the students in a class in the fourth grade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do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five weeks, and used three theme-based units of “Different families,” “Different families but same love,” and “Different vision leading to different world” respectively and by means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self-edited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by the researcher, as well as the teacher’s teaching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research’s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1.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discovered the problems at the teaching site, and drew up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2. Before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the thinking of “mainstream family” existed in most of the students’ concept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II.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1.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2. Students’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was conspicuously promoted.
III. The teaching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was concrete, feasible, and appropriate.
IV. The action research could promote teacher’s introspection and elev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1. The teaching course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y curriculum program could promote teacher’s self-introspection and make the teacher be successful in dedicating herself to progress of teaching.
2. Read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expand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f diversified cultural alternative families could boost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 aimed at the relevant units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ubsequent relative researches to offer concrete suggestions as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curriculum program as well as its implementation.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文化家庭課程的發展 ……………………………… 7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 ……………… 23
第三節 多元文化家庭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 ………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倫理……………………………………… 5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55
第四節 課程架構與內容 ………………………………………… 58
第五節 資料蒐集策略 …………………………………………… 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7
第七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內容與分析 …………………… 71
第二節 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 …………………… 81
第三節 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之方案適切性 ………………… 97
第四節 教學省思與成長 …………………………………………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19
第二節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29
外文部分 ………………………………………………………… 1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04a)。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
2010年11月2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18/02.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4b)。家庭政策。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
2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18/index.htm
內政部統計處(2010a)。九十九年第二十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8年離婚者按結婚年
數統計)。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6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10b)。九十九年第三十二週內政統計通報(99年國人結婚之外籍
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6日。
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台東
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雲五(1987)。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聖雯(2006)。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司琦(1989)。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五條(民國99年5月26日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
期:2011年1月6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卡維波(1998)。多元家庭的喜訊:單親家庭增加中。性╱別教育通訊,4,35-
38。
池叔樺(2001)。國小低年級教師綜合活動課程的實務知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江佳韻(2009)。多元家庭型態概念發展之課程方案行動研究-以生活課程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宣俞(2006)。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淑娟、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主編(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中大
學。
李義男(2001)。從探索活動之設計到經驗學習之反思。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
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416-427)。
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載於歐用
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
(頁380-39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余秀玲(2007)。家庭概念繪本應用於國小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吳佩珊(2008)。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樂觀、寬恕情緒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吳凱瀅(2005)。桃園縣外籍配偶家庭教育之推展。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
編,學校與家庭教育(頁261-282)。台北:師大書苑。
林松齡(1999)。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
巨流。
林宛瑩(2006)。運用繪本帶領國小學童認識自己的多元智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認識自己的多元智能」之課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敏宜(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淑玲(2002)。多元化的家庭類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
與家庭(頁300-319)。嘉義:濤石。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慧文、游美惠(2010)。小學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課程與教學季刊,13
(2),47-76。
周純綺(2009)。戲劇策略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研究所,台南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53-78)。台北:揚智。
周淑卿(2000)。九年一貫課程之課程統整設計與問題探討。載於國立台南師院校務
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81-98)。高
雄:復文。
邱淑珮(2005)。生命教育課程-「蜜蜜甜心派」融入綜合活動對國小學童尊重與關
懷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
邱碧瑩(2007)。品格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洪久賢(2003)。性別與家庭-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溫明莉等編,性別議題導論
(頁105-131)。台北:高等教育。
柯順議(2005)。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俞雅珊(2007)。人為什麼要學習?~以問題導向學習法進行綜合活動主題課程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柳孟瑾(2009)。動機調整方案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
涂信忠(2003)。家庭教育中的種族與多元文化議題。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247-284)。嘉義:濤石。
徐心怡(2009)。生命教育方案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尊重與關懷
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
南。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
144-162。
張亦正(2006)。社會科多元文化課程分析研究:以國小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台南。
張碧如(2006)。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14,
368-374。
張鐿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2004)。親職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
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0.php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線
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
核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許瀞尹(2006)。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喻維欣(2003)。家庭。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50-
262)。台北: 巨流。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
教育(頁343-373)。台北:台灣書店。
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郁婷(2008)。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正向情緒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第一冊第一單元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靖茹(2009)。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新移民子女族群態度影響之實驗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譯瑩(2000)。綜合活動課程的本質與內涵:從「活動課程談起」。成大教育輔
導,2,2-6。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
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程仁慧(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詹靜純(2009)。利他服務理念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載於何福田主編,
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頁127-152)。台北:心理。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主編,家庭教育學(頁35-78)。台北:師大書苑。
趙淑珠、蔡素妙(2002)。家庭的意義:大學生的家庭概念調查研究。中華輔導學
報,11,167-189。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如芳(2010)。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實施自我探索與管理教學
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俊傑(2003)。小琉球假性單親與隔代教養。國教天地,154,86-90。
蔡婉妤(2010)。敘事教學的活動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我們同
在一起、興趣與專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台南。
蔡嫈娟、郭春松(2003)。全球家庭。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
庭教育學(頁1-53)。嘉義:濤石。
鄭玉梅(2010)。國小綜合活動課程以問題導向學習方法實施社交技巧教學方案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鄭淑蓮(2005)。說一個家的故事~透過幼兒自製繪本敘說家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劉雅君(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謝秀芬(2006)。迎接多元家庭時代的來臨。公訓報導,120,14-17。
蕭昭君(2007,10月)。那妳這樣就不叫一個家庭啊!-「多元文化家庭」的教學
如何可能?論文發表於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舉辦「家
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高雄。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臺大社工
學刊,6,1-33。
鍾翠芬(2005)。築夢工程-生涯教育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教學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羅寶鳳、白亦方(2002)。經驗學習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策略上的應用。課程與
教學季刊,5(4),89-106。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蘇碧麗(2008)。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外文部分
Ahern S. & Bailey K. G.(1997)。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鄭清榮、
諶悠文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
Johnson A. G.(2004)。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做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
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台北:群學。(原著出版於1997)。
Banks, J. A. (199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ro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200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3-2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ane, J. A. (1995).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Phi Delta Kappan, 76(8), 616-
622.
Beane, J. A.(2000)。課程統整的理論(林佩璇譯)。載於黃光雄主編,課程
統整(頁9-34),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1997)。
Charles, B. (2004). The Concept of The Family: Demographicand genealogical perspectives. Sociation Today, 2
(2), 1-8.
Cohen, L., & Manion, L. (1989). 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 (3rd ed.).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Dewey, J.(1992)。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
1938)。
Diamond, B. J. & Moore, M. A. (1995). Multicultural
literacy: Minoring the reality of the classroom. New
York, NY: Longman.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Geoffrey E. M.(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二版)(蔡美華
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2)。
Gollnick, D.M. & Chinn, P.C. (200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7th ed.). London,
England: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oodman, N.(1995)。婚姻與家庭(陽琪、陽琬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
於1993)。
Meislik, K. (2003). Alternative Family Arragement. N.J:
Montclair.
Patton, 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原著出版於1990)。
Schaefer R. T.(2002)。社會學(劉鶴群、連文山、房智慧譯)。台北:麥格
羅希爾。(原著出版於2001)。
Smith, S. & Ingoldsby, B. (1992). Multicultural family
studies: educating students for diversity. Family
Relations, 41, 25-30.
Trost, J. (1988). Conceptualising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3(3), 301-308.
Trost, J. (1990). Do we mean the same by the concept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17(4), 431-444.
Woodward, K.(2006)。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原著出版於1997)。
Zinn, M. B. (1996). Family, feminism, and race in America,
In E. N. Chow, D. Wilkinson, and M. B. Zinn(Eds). Race,
class, & gender: Common bonds, different voice, (pp.169-
183).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