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0: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麗如
研究生(外文):Li-ju Lu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與異性關係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Sex Knowledg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s Sex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l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異性關係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tudents,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Sex knowledge,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性知識和異性關係的現況與差異,以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性知識與異性關係的差異。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取嘉義縣九十八學年之國小五、六年級學童487人為研究對象。
使用張秋雯(2007)編製之「父母關係量表」與研究者自編之「性知識量表」與「異性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基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調查資料。期能對家庭親職教育、學校教育輔導實務工作與日後相關研究者有所助益。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良好。
2.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性知識程度中等。
3.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異性關係偏向正向積極。
4. 高年級學童的女生在異性關係中表現較積極正向。
5. 國小高年級學童會因為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不同而影響其異性關係。
6.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會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異性關係中的異姓友誼發展。
7.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性知識較國小五年級學童的性知識為佳;而學校老師所提供的性知識,影響力比家人、同學朋友、其它資訊所提供的性知識更大。
8.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良好,其異性關係也會偏向積極正向。
9. 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性知識佳,異性關係也會偏向積極正向。
10.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與異性關係有密切關係。
11. 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變項、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異性關係。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among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 sex knowledg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for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population was chosen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Chiayi County.
The study surveyed a total of students and 487 of the samples were valid. The measure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Basic Information,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Scale, Sex knowledge Scal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Scale.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Stsatics,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ve Analysis. Expecting to help and benefit the family education teachers, school counsellors and the future investigator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think their parental martial relationships were good.
2. Elementary students’ sex knowledge was normal.
3.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are positive.
4.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opposite sex, the elementary girls behaved better and more positive.
5. Different sources of sex knowledge could affect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6.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will be affected if their fathers have college education or above.
7. Grade six students have better senses of sex knowledge compared with grade five students. The sex knowledge provided by school teachers influences students more compared with parents, friends, classmates, and all other sources.
8.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ill be more likely to have healthy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if their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are good..
9. If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know enough sex knowledg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will also become positive.
10.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his or her sex kowledge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11.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sex knowledge of the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influence his or h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further studies have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婚姻關係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 11
第二節 性知識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 19
第三節 異性關係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53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與異性關係之現況 ………………………………………………………… 56
第二節 個人不同因素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異性關係的差異情形 ……………………………………………………… 62
第三節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異性關係的差異情形 …………………………………………………… 75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性知識在異性關係的差異情形 77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與異性關係之相關分析 …………………………………………………… 79
第六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變項、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對異性關係之預測分析 ……………………………………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90
英文部分 ……………………………………………… 98

附錄
附錄一 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同意書……………………………102
附錄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婚姻關係、性知識與異性關係之問卷……103

中文部分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6日。網址: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中央社(200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台北:中央社。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月20日。網址: http://www.young.gov.tw/teens_01.asp.

內政部(2008)。內政部未成年懷孕諮詢服務專線電話96年度報表。台北:內政佈。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0月16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玥好(2005)。教育未婚懷孕少女父母成為支持者。學生輔導,99,134-137。
王瑞霞(2005)。有性活動青少女避孕行為因果模式的建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高雄。
王瑞霞、王秀紅、許敏桃(2002)。青少女母親產後避孕行為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2314-B-037-168)。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科學委員會。
古易儒(2001)。高職學生性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台灣性教育協會(2007)。全球觀點、本土生根---展望台灣性教育政策。台北:台灣性教育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月12日。網址:http://www.sexedu.org.tw/taseweb/
朱敬先(1981)。大學生異性交往態度調查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27-75。
江過(2002)。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青少年保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9日。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Topic/20030705.htm

何冠瑩(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之生氣表達、生氣滿意度對愛情滿意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台東。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思亮(2001)。已婚男性婚姻品質相關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子女父親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敏萍(2004)。單親家庭依父或依母之青少年性別角色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研究所,台中。
李閏華( 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李德芬(2005)。學校因應青少女懷孕事件之建議。學生輔導,99,121-129。
李曉盈(2005)。青少女性認知推論、知覺之親子溝通方式、母親與同儕性態度、對其性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台中。
周明慧(2002)。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性教育執行狀況及其影響原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周俊良、李新民、陳宗田(2006)。我國啟智學校教師性態度與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特教學報,23,1-26。
林文正(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玉玫(2002)。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季玲(2004)。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_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處學習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英豪(2006)。大專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相關研究-以嘉義南五專三至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
林淑玲(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
林惠生(2002)。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
性態度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之使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林儒君(2006)。大學生同儕性話題互動與性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醫護科技學刊,8(1),46-64。
林燕卿、李海莉(2008)。現行中小學一貫體系「健康與體育」領域中性教育教材之探討。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1-30。
林麗美、車慧蓮、葉美玉(2008)。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0,35-52。
林顯宗 (1998)。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 (1),51-75。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7)。學校性教育。香港:香港教育署。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新娣(2004)。台北縣市大學生擇偶條件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晏涵文、林美瑜(2005)。「真愛密碼」性教育教學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23,105-120。
晏涵文、黃富源(2002)。家庭性教育。台北:一家親文化。
秦穗玟(2005)。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
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國家網路醫院。七年級「性生態」關鍵報告-醫師提出升級版防禦措施!台北:國家網路醫院。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21日。網址:http://hospital.kingnet.c9m.tw/

張允中、林燕卿(2006)。單親家長對青春期子女「性」溝通之探討。中華輔導學報,20,175-200。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珍瑜(2004)。國中學生家長的性知識、性教育態度及對親職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張筱苓(2006)。國中生親子關係、網路使用情形與其性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梁培勇(1985)。約會行為。張老師月刊,95,58-67。
許齡臻、陳泓紹、林松甫(2005)。師院生性態度與性行為之相關性調查研究-以台中師院為取樣分析。社會科教育研究,8,91-134。
郭孝貞(1988):親 郭孝貞(1988):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庭研究所,台北。
郭靜靜(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陳一惠( 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陳宇芝(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與性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科學應用研究所,台北。
陳秀玲(1999)。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陳怡娟(2004)。國中學生之同儕對其性態度的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拓環(2006)。性態度與婚前性行為對婚姻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通訊,19,18-25。
陳淑華(2002)。高雄市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嘉玉(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鳳(1980)。為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紮根。測驗與輔導,9(3), 644-645。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儕關係類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灣性學學刊,14(1),23-26。
黃久美、張鈞惠、郭鐘隆、張繻方、蕭雅娟、洪敏玲(2008)。評估生活技能為基礎之性教育課程對七年級學生之成效。台灣性學學刊,14(1),49-68。
黃清江(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廖梨伶、洪栩隆(2006)。主要照顧者與青少年於性議題之溝通現況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台灣性學學刊,12〈2〉,1-12。
翟本瑞(2003)。性教育的限制與困境:台灣社會青少年性觀反省。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8。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12日。網址:http://society.nhu.edu.tw/

劉真主編(2001)。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潘祥琪(2008)。避孕教育介入之成效探討-以中部某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蔡焜霖主編(1985)。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台北:百科。
蔡逸瑞(2006)。學校性教育。諮商與輔導,246,54-57。
蔡進松、曹逢甫、余玉照主編(2005)。文馨當代英漢辭典。第五版。台北:文馨出版社。
鄭家如、沈珠帆(1996)。台南師院初教系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7,13-27。
鄭淑芳(2004)。小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盧姿裡(1999)。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魏慧美(1993)。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魏慧美(1995)。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111-129。
羅于惠、鄧鳳苓、黃寶玉、史麗珠〈2006〉。醫師推廣青少年性教育的初探。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123-134。
羅幼蓮(1999)。桃園縣國小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性知識來源、性知識與性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英文書目
Andrew, H.(2003),Sexual Ethic. pp 14-17.
Boal, G. F., Peterson, D. R., Farmer, L., Mann, D. F., & Robinson, D. L. (1982).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three data modes in assess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6, pp85-95.
Burgess, E. W., Locke, H. J., & Thomes, M. M.(1963).The family: From institution to companionship(3rd. ed. ).New York: Americal Book Company.
Couwenhoven, T.(2001), Sexuality Education: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Healthy Attitudes., Disability Solutions, 4(5),1-16.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6).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5.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55(SS-5),64-88.
Dettore, E.(2002).Children's emotional growth: Adults' role as emotional archaeologists. Childhood Education, 78(Annual Theme, 2002),278-2281.
Eggleston, E., Jackson, J., & Hardee, K.(1999),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in Jamaica.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 25(2), 78-85.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elles,R.J.(1995).Contemporary families.(p.403)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ions,Inc.
Gomez, D. S.(2001). Sex, Peers, Media and Family Values. NEA Today, 19(7), 29.
Hawkins, J. L. (1968).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anionship, host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11), 647-650.
James W. Vander Zanden.(2004).人類發展學(周念縈譯).台北:巨流.
Johnson, D.R., Amoloza & Booth,A., (1992).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al chang in marital quality:A tree-wave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4,583-594.
Landry, D. J., Darroch, J. E., Singh, S., & Higgins, J.(2003),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Sex Education In U.S.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5(6):261 -269.
McCabe, M. P.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adolescent dating. Adolescence, 19(73), 159-169.
McCollam, P. M., Hwang, T., & Lee, J.(2008),Sexual Behavior, Attitude, and Reactions of Female Adolescent Residential Patients.
Morris, R. W.(2005)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allegorical exploration of complexities and possibilities. Sex Education:5(4), 405-422.
Mott, F. L., Fondell, M. M., Hu, P. N., Kowaleski-Jones, L., & Menaghan, E. G.(1996)The Determinants of First Sex by Age 14 in High-Risk Adolescent Population.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8, 13-18.
Olley, B. O.(2007). Changing social and HIV/AIDS risk behaviors:Effects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among urban street youths.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Youth Studies, 2(1),80-86.
Olson, D.H., McCubbin, H., Barnes, H., Larsen, A., Muxen, M. & Wilson, M.(1983) Familes: What make them work?CA: Sage Publication, Inc.
Ramisetty-Mikler, S., Csetano, R., Goebert, D., & Nishmura, S. (2004).Ethnic variation in drinking, drug use,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n Hawaii.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4(1), 16-22.
Snyder,D.K., &Wills,R.M., &keiser,T.(1981).Empirical validation of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actuarial approa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9,262-268.
Spanier, G. B., & Lewis, R. A.(1980). Marital guality:A review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825-839.
Swick, J. K., & Freeman, K. N.(2004). Nurturing peaceful children to creat a caring a world: The role of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Childhood Education, 81(2004),2-8.
Washington, T. A., Wang, Y. & Browne, D.(2008).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7(4), 411-419.
Weed, S.E., Ericksen, I. H., Lewis, A., Grant, G. E., &   Wibberly,K.H.(2008), An Abstinence Program's Impact on Cognitive Mediators and Sexual Initiation, Am J Health Behav.32(1), 60-73.
Yankah, E. & Aggleton, P.(2008). Effects and Effectiveness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for HIV Prevention in Young People.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6),465-48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魏慧美(1995)。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111-129。
2. 魏慧美(1993)。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3. 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 鄭家如、沈珠帆(1996)。台南師院初教系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7,13-27。
5. 蔡逸瑞(2006)。學校性教育。諮商與輔導,246,54-57。
6. 廖梨伶、洪栩隆(2006)。主要照顧者與青少年於性議題之溝通現況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台灣性學學刊,12〈2〉,1-12。
7.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8. 黃久美、張鈞惠、郭鐘隆、張繻方、蕭雅娟、洪敏玲(2008)。評估生活技能為基礎之性教育課程對七年級學生之成效。台灣性學學刊,14(1),49-68。
9.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儕關係類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灣性學學刊,14(1),23-26。
10.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通訊,19,18-25。
11.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12. 張允中、林燕卿(2006)。單親家長對青春期子女「性」溝通之探討。中華輔導學報,20,175-200。
13. 晏涵文、林美瑜(2005)。「真愛密碼」性教育教學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23,105-120。
14. 林顯宗 (1998)。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 (1),51-75。
15. 林麗美、車慧蓮、葉美玉(2008)。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