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23: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勇吉
研究生(外文):Yung-Chi Tsai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知覺之社會學習領域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 on Geography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of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許家驊許家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Hua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知覺教師教學風格學習動機
外文關鍵詞:percep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stylelearning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之社會學習領域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動機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合併「學生知覺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量表」與「學習動機量表」的「學習經驗調查表」進行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抽取嘉義地區縣、市立國民中學32個班級,共計1077位學生為研究樣本,並得有效樣本1035份。針對施測所得資料,利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生所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不管是在教育專業知能應用層面還
是師生關係經營層面都是以「折衷型」的人數最多,有趨中的情形。
二、國中學生對地理科的學習尚持有一定動機,不致過於低落。
三、國中學生所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因部份背景變項不同而具有差異。
四、國中學生知覺之不同教學風格類型在學習動機整體與各層面上具有差異。
五、國中學生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動機之間具有相關。
六、國中學生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對其自身的學習動機具有預測解釋
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結論提出若干建議供地理科教師與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ix
圖次 ………………………………………………………………… x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風格的意義、分類及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意義、理論及相關研究 …………………… 21
第三節 教學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探討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0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嘉義地區國中學生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
動機之現況分析………………………………………… 6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知覺上
的差異情形 ……………………………………………… 70
第三節 知覺不同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的國中學生在其學習動機
上之差異 ………………………………………………… 74
第四節 國中學生知覺之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動機之相
關情形 …………………………………………………… 78
第五節 國中學生知覺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對其學習動機之預測
情形 ………………………………………………………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85
第二節 建議 ……………………………………………………… 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9
外文部分 ………………………………………………………… 95
附錄
附錄一 學生知覺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專家預審量表 ………… 99
附錄二 學習動機專家預審量表 ………………………………… 105
附錄三 學習經驗調查表(預試版) …………………………… 111
附錄四 學習經驗調查表(正式版) …………………………… 11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
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9,117-136。
王美珍(2007)。國小教師教學風格的形塑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秀梅(2002)。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
論的文獻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雅慧(2001)。國小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仁仁國小四
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
蓮。
吳愛玲(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嘉賢(2003)。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
78。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
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李俊儀(2003)。後期中等學校工業類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知覺之
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
汪文俊(2003)。我國高職工業類學生學習風格及對教學風格偏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
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
林世美(2007)。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林維真(2008)。學生學習風格、教師教學風格與英語科學習成效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鴻文(2007)。中學生知覺英語教師教學風格、學習風格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
侯春秀(2008)。學習和教學風格異同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雲林。
侯駿廉(2007)。國小學童學習態度、頓悟思考能力及其對教師教學風格感知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
研究所,台北。
胡金枝(1994)。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
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中。
張介南(2004)。台灣中學地理教學風格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
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
雄。
張芝萱(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
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
學系,新竹。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振南(1995)。國小高年級兒童氣質、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嘉義。
張莞珍(1997)。大臺北區成人職業進修班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社會教育學刊,26,261-282。
張馨文(2008)。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數學
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2005)。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
級基本內容。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2月13日。網址: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莊純璿(2005)。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學習者學習型態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
究:以救國團台中學苑社會教育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
刊,23(2),155-164。
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陳秀霞(2009)。運用教學媒體對學生英語課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台中。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班,雲林。
陳雪玉(2000)。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關
係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陳貴珍(2005)。國小補校教師對成人學習者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
陳琇姿(2007)。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
陳嘉音(2002)。國中理化科教師教學類型與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高雄。
陳慧珍(2008)。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教學風格偏好與學業表現
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
物理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
蓮。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宏生(2008)。高職電機與電子群基本電學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生課業求助行
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
系,彰化。
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
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
義。
詹仕鑫(1989)。我國國民中學科學教師教學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劉宗明(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歐玉萍(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級任教師教學風格、學習滿意度與學業
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鄭仰哲(2005)。高職學生物理學習動機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彰化。
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
鄭美蘭(2008)。高中職數學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盧青延(1993)。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
戴君佩(2001)。國民小學自然科卷宗評量對三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
謝麗珍(2007)。資優兒童學習風格與其對教師教學風格偏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台北。
簡紅珠(1992)。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27
(4),28-32。
西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American Book.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rett, K. R. (2004). A comparison of online teaching
styles in Florida community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rown, H. 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onti, G. J. (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style and adult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
(4), 220-228.
Conti, G. J. (1989). Assessing teaching styl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43,
3-16.
Creswell, J. W. (2005).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Cronbach, L. J. (197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台北:雙葉書
廊.
Culler, R. E., & Holahan, C. J. (1980).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study-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1),
16-20.
Dunn, R. S., & Dunn, K. J. (1979). Learning styles/teaching
styles: Should they…can they …be matche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8-244。
Dupin-Bryant, P. A. (2004). Teaching styles of interactive
television instructors: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1), 39-50.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s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Fischer, B. B., & Fischer, L. (1979). Sty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45-254.
Getzels, J. W., & Thelen, H.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 D. McIntyre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Harmondsworth,
Eng.Baltimore: Penguin.
Gregorc, A. F., & Ward, H. B. (1977).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A new definition for individual.
NASSP Bulletin, 61(406), 20-26.
Joyce, B., & Weil, M. (197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Hall, Inc.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Y: Appleton-
Century-Crofts.
Newman, R. S. (1990). Children’s help-see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71-
80.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okay, P., & Blumenfeld, P. C. (1990). Predicting
achievement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41-50.
Rothstein, P. R. (199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Y: McGraw
Hill.
Schunk, D. H. (1982). Effects of effort attributional
feedback on children’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4),
548-556.
Slavin, R. E. (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bias, S. (1979). Anxiety research in education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573-
582.
Wu, H.-K., Hsu, Y. S., & Hwang, F. K. (2008).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adoption of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 Does school size ma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6(1), 63-
85.
Zhang, L. F. (2004). Thinking styles: University students’
preferred teaching styles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effective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8(3),
233-25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