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June. 2004. The Ties That Bind? Self- And Place-identity In Environmental Direct Action. Place and Environment. 7(1-2)45-57.
Chung, Haesook Han. 2006. Code Switching As a Communicative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Korea-English Bilingual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30:293-307
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Cresswell, Tim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Dijk, Teun A. Van著。曾慶香譯。2003。《作為話語的新聞》。北京:華夏。
Gee, James Paul. 著 楊信彰導讀。2000。《言談分析入門:理論與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Gumperz, John J. 2001. Interactioanl Sociolinguistic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Deborah Schiffrin, Deboran Tannen and Heidi E. Hamilton, Editors. Oxford: Blackwell. pp.215-228.
Halliday M. A.K. & Hasan R.著。張德祿譯。2001. Cohesion in English.外語教學與研究。
Halliday M. A.K. & Hasan, R. 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Vo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Charlotte. 1991.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New York: Longman.
Lyons, John. 著。劉福增譯。1995。《語言學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McClure, E. 1977. Aspects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Discourse of Bilingual Mexican-American Children. In M. Saville-Troike (ed.),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Washington, DC: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 93-115.
McClure, Erick. 1977. Aspects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Courses of Bilingual Mexican-American Children. George 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i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28th)pp.25-51, Washington, D.C.
Myers, Greg 2006. “Where Are You From? : Identifying Place”. Sociolinguistics. 10:3, 320-343.
Myers-Scotton, Carol. 1995.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 Oxford:Clarendon Press.
Proshansky, Harold. M. 1978. The City and Self identity. Enviroment and Behavior, 10:147-169.
Saussure, de Ferdinand著。高名凱譯。1999。《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
Saussure, de Ferdinand著。斐文譯。2001《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
Scollon, Ron and Scollon, Suzie Wong著。呂奕欣譯。2005。《實體世界的語言》。台北:韋伯。
Tuan, Yi-Fu 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Wood, Denis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譯。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
王學新。1998。《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省文獻會。
王鑫。1995。〈鄉土教學概說〉。《台灣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台北:國語日報台灣鄉土教育資源中心。台灣總督府編。1919。《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台北市:台灣總督府。
田代安定。1900。《台東殖民地豫查報文》。台北:成文。1985年翻印本。
伍謙光。1992。《語義學導論》。湖南:湖南教育。
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台北,淑馨。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的關聯》,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吳芸蕙。2008。《記憶、書寫與再現─以認同為主軸《台灣真少年》圖畫書》。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吳潛誠。<閱讀花蓮-地誌書寫:楊牧與陳黎>。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 年11 月9日。網址http://dcc.ndhu.edu.tw/trans/chenli/wu.htm。(2010.12.12)。
吳贊誠。1966。〈台北後山番社頑抗預籌進剿摺〉。收錄於《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台灣文獻/叢刊第2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李亦園。1982。〈南勢阿美的部落組織〉。《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頁139-178。
李政芳。2007。《從語用學分析台灣電視廣告語言語碼轉換現象》。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明輝。1992。〈台灣原住民地名的意義--以鄒族tfuya與tapaugu兩社為例之探討〉。《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1-52。
沈俊祥。2007。《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文叢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林玉燈。2007。《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宜蘭蘇澳鎮白米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素珍。2008。<七腳川事件與部落之遷移和處置>。收入《七腳川事件一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頁 61~99。
林福岳。2001。《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學位論文。胡政桂。2003。《七腳川社(Cikasuan)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胡傳。1960。《台東州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8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炎元。2000。〈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2000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徐富美。2009。〈〈兒子的大玩偶〉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台灣語文研究》。3:129-156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康培德。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
康培德。2003。《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加禮宛事件》。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康培德。2005。《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張文良。2006。〈花蓮市原住民阿美族族─傳統部落地誌》。《濤聲學報》。1:61-94。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学研究室。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陳金田。1997。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原名:理蕃誌稿)。南投:省文獻會。
陳俊男。2008。〈阿美族研究文獻回顧〉。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頁135-159。
陳威任。2009/2/22。〈7種族語已消失 原民語言瀕危〉。《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657。(2011/05/22)。
陳毅峰、林蒔慧。2009。〈花蓮境內原住民語言分佈調查〉。發表於「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東部場。花蓮,東華大學:2009/3/23。頁13~27。
森丑之助。楊南郡譯。2000。《生蕃行腳》。台北:遠流。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三民。
黃國文。1987。《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湖南教育。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詹素娟。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廖忠俊。2008。《台灣鄉鎮舊地名考釋》。台北:允晨。
廖秋娥。2005。〈戰後台灣地名的中國化與去中國化﹕以台東市的街道名為例〉。 發表於《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2005年10月15-16日。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趙聰義。2009。《拉庫拉庫溪流域語言、權力、空間的命名─從panita到卓溪》。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碩士論文。劉淑芳、楊淑晴。2003。〈網路專業成長進修環中學員互動行為與態度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2),頁169-190。劉寧、宋曉忠。2006。〈詞彙銜接與語篇閱讀〉。《中美英語教學》。3(6):21-24。
潘繼道。2002。〈晚清開山撫番下台灣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台灣風物》。52(4),頁39-94。潘繼道。2008。〈日治初期「七腳川事件」前後奇萊地區的族群關係— 以原住民族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七腳川事件一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頁38-60。
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東臺灣研究叢刊之8。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
蕭端甫。2008。《宜蘭縣中山休閒農業區地方認同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駱香林、苗允豐。1979。《花蓮縣志卷五─民族、宗教》。花蓮:花蓮縣文獻會。
駱香林。1957。《花蓮縣誌卷八官制,卷九戶口》。花蓮:花蓮縣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省文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