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一、 碩博士論文
王明傑(1999)。臺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王芳筠(2004)。社區林業之公眾參與及地方分權回顧與展望。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香吟(2004)。參與式社區規劃設計之探討與實證-以台南市東明里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何佩穎(1993)。政策運作過程中的公民參與:以臺北市政府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啟新(2005)。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台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明會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素娟(2008)。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管教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大型國小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林啟新(2005)。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台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明會為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孫榮岩(2002)。社區規劃之參與式設計支援系統建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茂(2000)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 台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奕錚(2003)以生態城市觀點檢視台灣城市發展之環境課題。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二、 專書
人際溝通(王世哲等合譯)(2005)。台北:麗文文化總代理。(原著出版年,1943)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1971)。社區發展資料彙編。社研中心。台北。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1999)。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運作策略及機制評估研究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保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專題報告。
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08 輯。
甘炳光、胡文龍(2003)。社區工作技巧 (重印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江中信(1998)。口語傳播概論-團體溝通。正中書局。台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揚智。台北。
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謝慶達等譯)(1993)。台北市:創興出版社。(原出版年,1987)。
知識分子論 (單德興譯) (2004)。台北:麥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台北。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張秀蓉(1998)。口語傳播概論。正中。台北。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台北。
莫藜藜、徐震原(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松慧。台北。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整合規劃分析-工作參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陳俊明、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3)。提升市民參政品質之研究。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29 輯。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北。
鈕則勳(2009)。就是比你受歡迎。書泉。台北。
黃錦峰(2006)。走入社造,走出衝突。內政部。台北。P.79。
新式都市設計理論(黃瑞茂譯) (1994)。六合出版:台北。(原出版年,1979)。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p.76。藝術家。台北。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台北:心理出版社。(原出版年,1996)。
鄭佩芬、王淑俐(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揚智。台北。
鄭晃二(2002)。友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鄭瑞城(1990)。組織傳播。三民。台北。
賴祥蔚、鈕則勳編(2009)。人際關係的理論與應用。五南。台北。
Francis T. McAndrew(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五南。台北。(原著出版年,1993)。
C.Alexander、H.Neis(黃瑞茂譯)(1994)。新的都市設計理論。六合。台北。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2009)。花蓮縣九十八年度實驗性生態社區專家輔導團計畫」結案報告。花蓮縣城鄉發展局委託。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系(2010)。「花蓮縣九十九年度實驗性生態社區專家輔導團計畫」期初報告。花蓮縣城鄉發展局委託。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系(2010)。「花蓮縣九十九年度實驗性生態社區專家輔導團計畫」期末報告。花蓮縣城鄉發展局委託。
隆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9)。九十八年度「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花蓮縣瑞穗鄉奇美生態部落綠色環境形塑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瑞穗鄉公所委託。
蘇建榮建築師事務所(2009)。九十八年度「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花蓮縣玉里鎮「大禹社區生態社區營造計畫規劃設計」總結報告書。花蓮縣玉里鎮公所委託。
隆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10)。九十九年度「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花蓮縣玉里鎮春光乍現–玉里鎮春日社區生態社區實踐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玉里鎮公所委託。
台典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0)。九十九年度「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親水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新城鄉公所委託。
三、 國內期刊/研討會論文
Chien-Min Liao(1997)。Guiding Principlies and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Eco-City Development -Worksin Progress in Los Angeles。永續生態城鄉發展理念與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3-37。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保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專題報告。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國立台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三期。p.1-42。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第51 期。p.41-52。吳峻安(2003)。從三個傳播要素檢視網路溝通的初步形成。資訊社會研究。第5期。p.305-326。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期。李永展、洪菁谿(1999)。生態社區之營造。水資源管理。第2期。p.16-21。李素馨、蔡淑美(1995)。民眾參與在觀光規劃中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一期。林俊瑩、林淑華(2000)。哈伯馬斯(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正程中的啟示。研習資訊雙月刊。第17 卷第2 期。林遠澤(2008)。療癒性的交談:論交互主體性的護病互動關係。台北:台灣護理學會護理雜誌。第五十五卷第1期。p.18。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10期。p.1-22。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9卷10期,p.175-185。夏鑄九、成露茜、楊友仁(1999)。歷史之債:台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城市與設計學報。第7-8期.p.57-92.國家地理雜誌(2003)。國家地理雜誌。9月刊。
張立立(2000)。社區參與都市再發展意願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與新站商圈為例。人與地。196 期,p.17-28。張珩、刑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 卷,第1 期,p.29-47。
陳其南(1996)。地力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p.60 – 68。陳其南、陳瑞樺(1998)。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p.22。郭翡玉(1992)。自然資源與永續發展的都市。邁向永續性都市論文集。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8期。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第53 期。p.5-19。
甯應斌(1993)。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學哲學的一個主題。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1期。p.85-115。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第60期,p.4-29。黃源協(2007)。社區治理、社會排除與充權:臺灣與英國社區政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黃瑞茂(1996)。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過程:參與式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空間。84 期。p.50-52。
劉可強(1995)。怎麼設計如何參與--環境設計與社區參與。漢聲。74 期p.77-80。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第115期。9月。P.335-346。
蔡建福(2004)。什麼是鄉村,誰的鄉村。東海岸評論。12月號。
蔡建福(2004)。社區提案-鄉村發展的新典範。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政策學術研討會。東華環政所。
賴明茂(2001)。從使用者參與的角度探討社區建築概念中居民合作與空間營造課題。環境與藝術學刊。第l.2輯。2號。p.79-104.魏光莒(2001)。溝通理性與多元規畫理論:社區規畫方法初探。環境與藝術學刊。第2期:p.1-11。四、 網站資訊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 What is an Ecovillage。線上檢索時間2011年2月。網址::http://gen.ecovillage.org/。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台灣生態社區的故事。線上檢索時間2011年2月。網址: http://cpamicitytown.cpami.gov.tw/eco/06-3.htm。
畢恆達。人與環境關係研究室。線上檢索時間2011年5月。網址: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6.htm。
廖嘉展(2008)。在換藥與換湯之間—淺論社區營造浪潮中的生態社區示範計畫。網址:http://www.ace.ntnu.edu.tw/97.03.10-6.doc
外文文獻
Cunningham, 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589-602.
Dryzek, P. (1989), “Policy Science and Democracy”, Polity.12(1):97-118.
Friedman, John.(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ilman, R.(1991)The Eco-Village Challenge, IN CONTEXT:Living Together, 29:10-15。
Hoff, Marie D.,(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Lewis Publishers,Boca Raton, Boston, London, New York, Washington D.C.
Kathlene, L & Martin, J.A. (1991),”Enhanc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Panel Design,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10, Iss.1, pp.48.
L.C.Iriand,(1975), Citizan Participation-A Tool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on the Public Lands. pp.263-269
Moote, M. A., Mcclaran, M. P. and Chickering, D. K. (1997). “Theory In Practice: Applying Participation Democracy Theory To Public Land Plann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1: 877-889.
Sanoff,(1994), School design, Van Nostrand Reinhold.
Shaw.M.E.(1981). 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3rd.(New York:McGraw-Hill)
Sherry R. Arnstein,(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35, p.217.
Friedman, John.,(1987),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uzanne, Kell.(1968), Thee Neighborhood : A scoial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Random, p.12
Trenholm, S.(2001). Think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 3th.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United Nations. (1981). 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vel Ac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VerderberF.& Verderber, Kathleen S.Rudolph. (1995). 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adsworth.
Weeks, E. C. (2000)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Results from Four Large-Scale Trail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4):360~372.
Williams, R.(1974),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rom London Fontanna.
Yap, K. S. (1989).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low-income housing projec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5(1), pp. 56-65.
Kweit, R.W.,& Kweit, M.G. (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