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紅英(1996)。優秀男排運動員沙灘排球扣球技術的運動學比較研究。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60-65。
王智弘(1996)。沙灘排球與排球扣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方黃裕(2003)。排球運動的扣球動作技術分析。中華排球,103,81-86。
白海波(1997)。世界優秀女牌強攻手扣球技術特徵。瀋陽體育學院學報,1,27-30。
呂 品(2003)。女子排球扣球助跑的起跳技術。體育學刊,10(5),128-130。
邢紅林(1995)。對我國優秀女排隊員跳發球技術助跑起跳的研究。西安體育學
院,12(3),6-10。
邢紅林、龔雅麗(1996)。優秀女排隊員跳發球空中擊球動作的生物力學研究。
體育學刊,1996(2),23-24。
邢紅林、李素玲、翟均(2002)。對我國女子排球運動員扣球技術揮臂動作的生
物力學比較分析。中國體育科技,38(5), 19-21。
余年華(2005)。大專女子排球聯賽主動得分技術分析-以2005年決賽前四強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安格、黃輔周(1995)。現代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安格(1995)。排球(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士榮、王寶通(2006)。淺談目前沙灘排球發展的現況。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
報,11(3),52-53。
李建平、鄭金昌、莊清泉、王夢英(2007)。影響排球攻擊績效因素之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0,21-28。李函潔(2001)。中國大陸男子排球隊接發球隊型策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5
(1),70-75。
李世明(2000)。對優秀男排運動員沙地扣球起跳階段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北京。
李毅均(2000)。中外優秀男排選手前排扣球技術的三維運動學比較研究。西安
體育學報, 1 7 ( 3 ),40-43。
吳文忠(1957)。體育史。台北市:正中。
林竹茂(1985)。排球跳躍扣球發球之研究。台北市:知音。
林柏化(2000)。我國與日、韓男子排球隊實力分析。中華體育,13(4),22-28。林獻龍(2002)。排球扣球技術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2 ,57 -63。林政東、劉宇、呂宏進(2000)。不同牽張幅度深跳練習對於SSC 控制變數與
運動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50 ,38-43。
林顯丞(2005)。2003年亞洲排球四強挑戰賽攻擊戰術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邱文宗(1980)。排球扣球動作的力學分析。國民體育季刊,9(1),38-40。紀忠呈(2001)。黃寶賢選手排球後排扣球之運動學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5 (2),31 -40。
胡林煥(2003)。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木山(1995)沙灘排球運動跳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2,137-144。
張木山(1997)。排球單、雙腳跳躍發球動作之比較分析。花蓮師院學報,7,1-22。
張木山(1997)。排球。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恩崇(2001)。我國優秀三級男子排球選手四號位強攻扣球運動學分析。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許樹淵(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台北市:協進。
許明彰(1996)。排球的運動力學。大專體育,28 ,67 -73。陳膺成(2003)。優秀高中男子排球選手直線扣球之三為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麗萍、江輝祺(1997)。六人制排球扣球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1(3),43-48。
陳儷勻(1999)。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
郭榮、李毅鈞(2001)。中外優秀男排選手前、後排扣球技術的比較研究。西北體育學院學報,18(2),46-49。
郭靜如(1997)。排球強攻空中姿態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2(3),63-66。
彭蕾(1997)。現代排球扣球技術研究成果分析。四川體育科學,79,34。
彭逸坤(2005)。沙灘排球運動技戰術之分析及實際應用研究。高雄市:復文。彭逸坤(2008 )。探討沙灘排球運動攻、防技戰術之策略應用。大專體育,95 ,30-36。黃國銓(2002)。以動力學逆過程探討排球扣球起跳動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趙國斌、黃長福(1994)。排球前後排扣球之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17 , 243-254。廖德秦(2001)。男子沙灘排球與競技排球跳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潤文(2005)。沙灘排球21世紀最傑出的運動。中國排球,2005 (1) ,42-43。
劉錦璋、黃國銓、黃長福(2001)。不同最後一步助跑步幅對排球扣球跳的影響。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0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376-381)。台中市:國
立台灣體育學院。
蔡豐任(1996)。排球扣球技術的生物力學理論基礎及其應用。大專體育,25,92-98。
蔡崇濱(1987)。排球運動中影響跳躍力的學理探討。中華體育季刊,4,84-90。賴永成、洪得明、吳福明(1997)。排球長攻及快攻扣球之運動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1),1-19。
鍾寶弘(1999)。垂直跳與跨步跳之生物力學分析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譚文輝(2002)。對我國女排運動員跳發球的生物力學分析,南昌大學學報,6
(4),403-404。
蘇睦敦(2005)。2004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隊伍得分技術表現相關之探討。大專體育,7(3),191-200。
英文部分
Asmussen, E., & Bonde-Petersen, F. ( 1974 ). Storage of Elastic Energy in Skeletal
Muscles in Man. Acta physiol. Scand, 91, 385-392.
Anderson,F.C.,&Pandy,M.G(1993).Srorage and utilization of elastic strain energy
during jump.Journal of Biomechanics,26(12),1413-1427.
Coutts, K. D. ( 1982 ) . Kinetic differences of two volleyball jumping techniques.
Medicine and Science Sports Exercise, 14, 57-59.
J.A. Samaranch(2000).Volleyball Amodel to be copied.Volletworld , 4 , 8 .
Komi, P. V.(1984). 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correlates of muscle function:
effects of muscle structure and stretch shortening cycle on force and speed. In
Terjung, R. L.(Ed.),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2 , 81-121.
Masanao M., Walter, H. K., & Michiyoshi A. (2007).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serve motion for elite maie volleyball players in official game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0 (2), 744.
Palao, J. M., Santos, J. A., & Ureña, A. y. ( 2004 ). Effect of team level on skill
performancein volleyb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 , 4(2), 50-60.
Tilp, M., Wagner, H., & Müller, E. (2008). Differences in 3D kinematics volleyball and beach volleyball spike movements.Sports Biomechanics, 7(3), 386-397.
Vint, P. E., & Hinrichs, R.N. (1996).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foot and two-foot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 3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