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Jack Donnelly著,高德源譯,2002年。《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臺北:弘智文化事業公司。
Michael Nicholson著,袁鶴齡、宋義宏、梁書寧譯,2006年。《國際關係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Robert D. Johnson著,趙伯英譯,2000年。《美國夢: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華盛頓》。臺北:麥田出版社。
大衛.包德溫(David A. Baldwin)主編,肖歡容譯,2001年。《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等著,2005年。《美國國家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孔令銅主編,1999年。《二十世紀的戰略遺產》。北京:昆侖出版社。
孔華潤,〈美國領導人與東亞,一九三一-一九三八〉,於江昭、孔華潤編,1991年。《巨大的轉變:美國與東亞(一九三一-一九四九)》。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帆,2007年。《美國的亞太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成勉,1989年。《留美經驗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杰,1998年。《大國手中的權杖-聯合國行使否決權紀實》。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王緝思等著,2001年。《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文厚(Alfred D. Wilhelm, Jr.)著,林添貴譯,1995年。《談判桌上的中國人》。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包宗和,2001年。《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包宗和主編,2009年。《國際關係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卡羅拉・麥克吉福特(Corola Mc Giffert)著,陳孝燮譯,2005年。《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尼克森著,劉宏謀譯,1988年。《改變亞洲歷史的人物》。臺北:洞察出版社。
白博禮(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著,許綬南譯,1997年。《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石之瑜,1995年。《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石之瑜,1998年。《書評中國》。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托馬斯・博克(Thomas Bork)、丁伯成合著,1980年。《大洋彼岸的中國幻夢-美國「菁英」的中國觀》。北京:外文出版社。
朱政惠主編,2008年。《海外中國學評論(第三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海蒂・托佛勒(Heidi Toffler)著,傅凌譯,1994年。《新戰爭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何春超主編,2002年。《國際關係史(1945-1980年)》。北京:法律出版社。
余也魯主編,2007年。《聖經啟導本增訂新版》。香港:海天書樓。
余堅,1975年。《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吳家安,1988年。《中共史學新探》。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宋連生、鞏小華,2001年。《穿越臺灣海峽的中美較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功勤,1996年。《當代中國與兩岸關係》。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本京,1988年。《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1913-1984)》。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志剛,1993年。《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李志剛,1993年。《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二)》。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
李邁先,1978年。《西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
李薈,1969年。《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臺北:環球書局。
沈志華,1998年。《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最高機密檔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呂亞力,2002年。《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何炳松,1930年。《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阮銘、張怡菁,2006年。《歷史的錯誤》。臺北:玉山出版事業公司。
周建明,2009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遏制戰略解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建明、張曙光,2002年。《美國安全解讀》。北京:新華出版社。
孟捷慕(James H. Mann)著,林添貴譯,2000年。《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臺北:先覺出版社。
官進勝,2007年。《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國會因素(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91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立樹,2005年。《美國文化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季辛吉著,林添貴、顧淑馨譯,1998年。《大外交》(臺北:智庫文化出版社。
林治平主編,1990年。《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博文,2009年。《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肯楠,1973年。《美國圍堵政策的回顧與檢討》。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邵玉銘,1980年。《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1994年。《尋找歷史之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俞正梁、顏聲毅、汪鴻祥等著,1989年。《戰后國際關係史綱(1945-198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哈瑞森(Lawrence E. Harrison)&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年。《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姚雲竹,1998年。《戰後美國威懾理論與政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紀勝利、郝慶雲,2002年。《戰後國際關係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約斯特・迪爾弗耳(Jost Dulffer)著,朱章才譯,2000年。《二次大戰與兩極世界的形成: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雅爾達》。臺北:麥田出版社。
約翰・梅森著,何宏儒譯,2001年。《冷戰》。臺北:麥田出版社。
約翰・麥考利斯德(John C. Mc Collister)著,林淑真譯,2007年。《白宮使命》。臺北:基督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胡為真,2001年。《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奈心(Nancy Tucker)著,徐啟明、續伯雄譯,2002年。《中美外交秘辛(上冊):對日抗戰勝利-中共文化大革命》。臺北:時英出版社。
徐以驊主編,2003年。《宗教與美國社會(第1輯)-美國宗教的「路線圖」》。北京:時事出版社。
徐以驊、秦倩、范麗珠主編,2008年。《宗教與美國社會(第5輯)-宗教非政府組織》。北京:時事出版社。
夏旭東、王為中,1996年。《走向21世紀的中美關係》。北京:東方出版社。
孫哲等著,2003年。《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案例與分析》。北京:時事出版社。
翁明賢、吳建德,2005年。《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華立圖書出版公司。
袁文靖,1984年。《雷根政府對華政策》。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
郝雨凡,1998年。《美國對華政策內幕》。北京:臺海出版社。
高文俊,2000年。《韓戰憶往-浴血餘生話人權》。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玉生,1995年。〈美國海洋政策初探:1932-1958〉,中華民國美國研究學會主編,《美國研究論文集》。臺北:臺灣書店。
張玉法主編,1982年。《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七輯護法與北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亞中、孫國祥,2000年。《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虎,1996年。《剖析中共對外戰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明貴,2005年。《TOP100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臺北:書泉出版社。
張其昀,1957年。《美國文化與中美關係(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1996年。《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曹雄源,2009年。《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佈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梁實秋主編,1982年。《名人偉人傳記全集-約翰甘迺迪》。臺北:名人出版事業公司。
章孝嚴,1978年。《珍寶島事件及匪俄關係》。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許嘉,2003年。《美國戰略思維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陳一新,1995年。《斷交後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啟懋,2000年。《中國對外關係》。臺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陶文釗、牛軍主編,2005年。《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第3卷,1949-197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陶美心、趙梅合編,2001年。《中美長期對話:1986-200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2010年。《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2010年。《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傑克・史奈德(Jack Snyder)著,于鐵軍等譯,2007年。《帝國的迷思:國內政治與對外擴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光謙,〈第六章-國家安全新戰略〉,王緝思等著,2001年。《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湯恩比(Toynbee)著,陳明福、鄭志岳合譯,1976年。《世界諸宗教中的基督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董霖譯,1978年。《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劉尊棋譯,1999年。《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張理京譯,2006年。《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費浩偉(Harvey J. Feldman),李達編著,1989年。《1948年至1987年間美台關係的變化:美臺關係與中國統一》。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鈕先鍾,1985年。《現代戰略思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馮啟人,1999年。《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裘兆琳主編,1993年。《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臺北:中研院歐美所。
資中筠,1987年。《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1945-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
賈慶國,1998年。《未實現的和解-中美關係的隔閡與危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雷根(Ronald Reagan)著,1983年。《埋葬馬列主義於歷史灰燼中》。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熊偉民,2001年。《羅斯福:不失時機的選擇》。臺北:世潮出版公司。
趙丕、李效東主編,2008年。《大國崛起與國家安全戰略選擇》。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編輯部,1985年。《天主教法典》。臺北:天主教務協進會。
蔡東杰,2004年。《中國外交史》。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劉志攻,1985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建飛,2000年。《敵人朋友還是伙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劉國興,1984年。《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潘銳,2004年。《冷戰后的美國外交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
魯珍晞(Jessie G. Lutz)編,王成勉譯,2000年。《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
戴超武,2003年。《敵對與危機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戴萬欽,1992年。《甘迺迪政府對中蘇共分裂之認知與反應》。臺北:正中書局。
鍾嘉謀,1994年。《重返聯合國之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羅伯特・阿特(Robert J. Art)著,郭樹勇譯,2005年。《美國大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關中,1992年。《論中美關係》。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關中,2005年。《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蘇格,1998年。《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二、期刊
尹章義,2006年4月。〈美國的擴張主義與台灣的命運-160年來美台關係的回顧〉,《歷史月刊》,第219期,頁47-54。毛樹清著,1964年3月。〈當前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大陸雜誌》,第28卷第5期,頁28-33。
王成至、周建明,2008年9月。〈從遏制、孤立、封鎖到「遏制而不孤立」-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華戰略思路的調整〉,《社會科學》,第12期,頁173-186。
王綱領,2005年7月。〈抗戰前期美國外交官對華政策的分歧〉,《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7期,頁251-256。何平,1965年2月。〈孤立主義與美國國運-對美國新孤立主義者的斥責〉,《時代批評》,第20卷第3期,頁4-5。吳文津著,施哲雄、陳福到合譯,1971年1月。〈美國的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東亞季刊》,第2卷第3期,頁32-42。李明,2007年1月。〈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頁57-90。李榮秋,1969年3月。〈杜魯門總統時代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三集,頁605-697。周煦,1983年6月。〈克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8期,頁1-23。林文隆,2008年2月。〈美國霸權的崛起歷程與海權論〉,《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3卷第1期,頁7-37。孫德湘,1976年9月。〈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論國際主義思潮與孤立主義思想〉,《問題與研究》,第15卷第12期,頁12-15。馬德五,2010年8月。〈近代以來七位美國總統的中國錄(下)〉,《傳記文學》,第97卷第2期,頁43-62。
高華德(Barry Goldwater)著,王師古譯,1972年10月。〈危險的會合:蘇俄的優勢和美國孤立主義〉(The Perilous Conjuncture: Soviet Ascedancy and American Isolationism),《軍事譯粹》,第21卷第7期,頁9-18。
張其昀,1962年12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中國一周》,第661期,頁5-10。張學明,2002年6月。〈中古基督教之正統與異端(451-1418)〉,《新史學》,第13卷第2期,頁203-224。喬一名,1985年10月。〈越戰結束十週年-論尼克森越戰政策〉,《東亞季刊》,第17卷第2期,頁86-107。彭雪濤,2007年5月。〈千秋功罪任評說-赫魯雪夫〉,《再現世界歷史》,第91冊-冷戰時期,頁31-32。
彭雪濤,2007年5月。〈冷戰中的熱戰-韓戰與越戰〉,《再現世界歷史》,第91冊-冷戰時期,頁15-18。
楊日旭,1968年8月。〈從歷史看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現代政治》,第15卷第8期,頁8-14。趙綺娜,1991年9月。〈親國府議員對杜魯門政府中國政策影響之評估〉,《歐美研究》,第21卷第3期,頁83-129。齊茂吉,1996年6月。〈韓戰及臺海二之危機對臺灣安全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1996年夏季刊,頁118-157。三、網際網路
2010/9/20。〈凡爾賽條約〉,《歷史文化學習網》,<http://culture.edu.tw/pioneer/subject_list.php?subjectid=320>。
2010/12/8。〈九國公約〉,《百度知識網》,<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26.htm>。
2010/11/23。〈外邦人〉,《天主教思高聖經網》,<http://wiki.ccreadbible.org/index.php?title=%E5%A4%96%E9%82%A6%E4%BA%BA&variant=zh-hk>。
2010/11/23。〈識教派與異端〉,《真理大學牛津團契》,<http://www.au.edu.tw/ox_view/club/ox/list2.htm>。
2010/9/16。〈奠邊府戰役〉,《ihao論壇》,<http://www.ihao.org/dz5/,http://www.ihao.org/dz5/viewthread.php?tid=77044>。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Fairbank John K. 1948.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Friedman Edward. 1974.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Press.
Gaddis John Lewis. 1982.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Security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Garson Robert. 1994.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49. London:United Kingdom.
Kissinger Henry A. 1994.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Nixon Richard. 1978.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Y.: Grosset & Dunlap.
Randall J. H. 1953."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 in P.P. Wiener, 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s Sons.
Snyder Glenn H. 1961. Deterrence and Defense: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Swaine Michael D. & Tellis Ashley J. 2000.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Calif.: Rand.
Vanness Peter. 1970. Why America Fights in Asia. Pacific Affairs.
Viotti Paul R. 2005.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 Documentary Record. 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二、官方文件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Vol.14,No.149,1952-1954,pp.278-306.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Vol.14,No.293 ,1952-1954,pp.614-624.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Vol.22, 1961-1963,pp.162-167.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Vol.22, 1961-1963,pp.325-332.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 Vol.30, 1964-1968,pp332-343.
NSC-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 April
14,1950. in Foreign Relations,United States, Vol.I,1950, p.240.(pp.237-
29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後稱為 The China White Paper)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pp. xvi- x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