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毛連溫(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世璋(2006)。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27-53。
王秀燕(2003)。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聰宜(2006)。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朱有鈺(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團隊學習SWOT 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朱淑子(2002)。國小校長轉化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朱經明(1990)。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五南。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就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碧燕(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育綺(200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昌期(2005)。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7)。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62。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0。吳雪華(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淑屏(2003)。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惠敏(2002)。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李瑞娥(2004)。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瑞娥(2005)。學校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18,45-59。李濟慧(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阮志偉(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參與實務社群之程度、工作滿意與行政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周昌柏(2005)。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周昌柏、范熾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2,255-282。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周裕隆(2008)。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文毅(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信榕(2004)。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教學之教學取向個案研究。載於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頁205-234)。高雄市:復文。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11 月22-27 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7-198。
林義屏(2000)。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重賢(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初任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貴發 (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 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敏曲(2004)。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范秋芬(2005)。國民小學教學創新與成員抗拒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0,5-18。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徐韶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秦孟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7。
馬世驊 (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40 -4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文忠(2009)。屏東縣國小校長轉化領導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宏毅(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怡貞、簡淑貞(1998)。校園數學步道在啟蒙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64,10-24。張明輝(1996)。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珠(2007)。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毓芳(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候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2)。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2007 年11 月3 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
許籐繼(2003)。教學創新乎?有效乎?~新世紀有效能教學之分析。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出版。
陳世聰(2001) 。屏東縣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發揮「小班教學精神」效能為指標。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怡如(2005)。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陳秋容(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效能關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五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淑娟(2000)。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訓資訊季刊,4(1), 24-31。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學賢(2006)。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77~106。陳龍彬(2000)。台灣省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麗慧(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文經(2002)。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彭永裕(2007)。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曾榮祥(2000)。凝聚學校向心力--塑造「學校共同願景」可行作法之探討。教師之友, 41(1),21-27。游弋姍(2006)。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游家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的任務與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活化課程領導(71-94)。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黃怡鈞(200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賦權與組織創新氣候對學校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影響-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景生(2002)。解讀教學創新的新義。中等教育,53(4),26-28。黃詩娟(2001)。知識輔助系統個組成要素對組織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懿嬌(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楊振富(譯)(2002)。彼得•聖吉著。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台北市:天下文化。
詹仁輝(2006)。團隊中領導風格、心理安全與凝聚力對團隊學習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詹益鉅(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廖學蔚(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劉春初、蔡明田、莊立民(2001)。台灣高科技企業組織創新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53-71。劉雅菁(1998)。 國民小學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孟芳(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宗興(2004)。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蔡振昌(2003)。全球華人知識管理推動實務。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蔡進雄、林思伶(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蔡瞬玉、丁惠民譯( 2002)。Bressler,S.E.,& Grantham,C.E.著。社群行銷。台北:麥格羅• 希爾國際。
鄭淵全(2007)。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鄧美君(2005)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蕭富峰、李田樹譯 (2002)。Peter F. Drucker著。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台北市:臉譜。
賴士葆(1996)。商學總論。台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賴清標(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源起與創新教學。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頁20-25)。台北市:教育部。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應妝(2005)。校長轉型領導與團隊文化、團隊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4)。台北市:心理。
藍曉鳳(2009)。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顏弘欽(2008)。新竹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7,69-89。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創刊號,1(1),135-171。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臺北市:五南。
羅淑慧(2009)。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互動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台北市:師大書苑。貳、英文部分
Bass,B.M.(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xpectations.New York:Free Press.
Bennis,W.C.,&Nanus,B.(1985).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charge. NewYork: Harper & Row.
Brown,A.L.,& Campione,J.C.(1994).Guided discov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In K.McGilly(Ed.),Classroom lessons: 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p. 229-27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adford Books.
Burns,J.H.(1978).Leadership.New York:Haper&Row.
Conley, D.T. & Goldman, P.(1994),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 How Principals
Lead Without Dominating. Eugone, Oregon :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Dono-Koulouris, M. J.(2003).Leadership style,teacher empower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selected Catholic elementary schools.(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Publication Dissertation No. AAT 3107132)
Edmondson,A.C.(2003)“ Speaking Up in the Operating Room: How Team
Leaders Promote Lear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Action Teams”, 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Vol. 40, Issue. 6, 1419-1453.
Ellis,A.P., Hollenbeck,J.R.,Illgen,D.R.,Porter,C.O.L.H. & West,B.J.,2003,“Team Learning: Col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Do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88,Issue 5,821-835.
Evan,T.J.(1996).Elementary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social organiz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03687).
Frykholm, J. A. (1998). Beyond supervision: Learning to teacher mathematics in community. Teaching and Education, 14(3), 305-322.
Guo,C.J(1997).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D:mathematics. Science.and Technology Education.7(1),1-9.
Halpin, A. W. & Croft, D. B.(1963)﹒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f Schools﹒Administration Notebook, 11, 75-75﹒
Hord,S.(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M.(Eds.). Leari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1-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ffman,J.B., & Hipp,K.K(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Kruse,S.D., Louis, K. S.,& Bryk, A.(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S.Louis & S.D.Kruse (Eds.),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p.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eithwood,K.(1992).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Educational Leadership,49(5),8-12.
Roberts,M.S.& Pruitt,Z.E.(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Robbins,S.P.(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ueche,J.E.,Baker,G.A.,& Rose,R.R.(1989).Shared Visio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and Junior Colleges, Washington,D.C.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Sergiovanni,T.J.(1990).Value-added leadership: 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ergiovanni, T. J.(2000).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community,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eppard,B(. 1996).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al nature of instructional
ledershi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 536482).
Slavin,R.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Boston Allyn & Bacon.
Strike, K. A.(1999). Can schools be communities ?The tension between shared
values and inclusion. Educational Adminstration Quarterly, 35(1), 46-70.
Yuki,G.A.(2001).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Englewood
Cliffs.New York :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