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湯梅英(1992)。兒童學習英語之時機成效及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3,23-25。王曉慧(1999)。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石素錦(1993)。教學法與英語教學。國立台北師院語文教育通訊英語學系期刊,2,62-82。石素錦、陳瑞慧 (1999)。 從認知心理學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言發展: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理論談國小英語學習,3(2)。江文吉(2000)。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江美香(2004)。苗栗縣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學。未出版,台東市。牟中原、陳伯璋(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教育部教育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編號:0032777)。台北市,教育部。行政院(2002)。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02)。六年國家計畫:挑戰2008。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研考會(2003)。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營造英語生活環境標示英語化輔導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何欣容(2003)。臺灣中小學英語教材教師手冊中教學方式分佈之探討之研究。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何淑芬(2004)。宜蘭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花蓮市。何福生(2003)。澎湖縣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和需求評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巫有鎰(2004)。探討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吳國成(2001)。國小學生之外語學習焦慮探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宋增軒(2002)。原住民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宋增軒、劉唯玉(2005)。以多元智慧觀點探討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 (1),151-182。李惠鈴(2005)。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對教科書使用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李漢文(2003)。台東縣九年一貫課程英語科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李家同(2000)。文化刺激的城鄉差距。聯合新聞網。
沈琇靖(2003)。兒童美語理論與應用。台北:啟英文化。
林于雯(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林依蓉(2003)。城鄉差距漸小,教育部政策奏效。新台灣新聞週刊,388,34-37
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教師教學現況調查。2010年6月18日,摘自http://www.kingcar.org.tw/news_list/940928
洋人搶飯碗,本土英師傻眼(2003,1月8日)。中時晚報。A2
版。
施如樺(2005)。國小學童學習環境及其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美如(2004)。台北市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現況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殷崇文(2005)。提早學習英語與父母社經地位對國小六年級生英語能力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殷允芃主編(2008)。兒童學英語關鍵100問親子天下實戰教養
系列。台北市:天下雜誌。
殷允芃主編(2007)。教出英語力親子天下專刊。台北市:天下
雜誌。
張坤鄉(1989)。山地與平地國中之學生在認知式態、英語科學習行為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武昌(2003)。我國的國中英語教育。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4(2),113-130
張武昌(2005)我國各階段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英語教育電子月刊。 20,12-34張武昌(2005)。英語教學挑戰與對策。台北市:師大
張芳莉(2004)。臺灣現行英語教學對原住民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動機之效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張宵亭等編著(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張添盈(2005)。宜蘭縣山地偏遠地區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宜蘭縣。
張淑旻(2004)。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六所學校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引進英語外籍師資政策目標與執行計畫專案報告。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科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英語)修
訂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部縮短城鄉學習落差補助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補助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設備及活動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郭鳳蘭(2003)。國中小英語教學的問題與改進報告書。中區教育論壇座談會。台北市,教育部。
陳怡秀(2006)。國小學童參加英語補習之調查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秀才(1998)。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輔導,323,28-33。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的功能:家庭背景的影響效果消長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5-144。
陳順利 (1999 )。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陳清溪主編(2010)。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與英語文學習成就表現之關聯性探討。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10。
國中基測英語成績城鄉兩極化,英教最大隱憂(2010,8月16)。台灣立報,第1版。
曾月紅(2004)。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游光銳(2003)。九年一貫國小英語課程之政策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
黃政傑主編(1999)。教育改革1999上篇。台北市:漢文
黃瑾瑜(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詹餘靜(2000)。國小英語教育發展趨勢及三「教」─教師、教材、與教法─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203-238。廖美玲(2007)。英語教學之規劃與實務。未出版手稿。
劉文正(2003)。都市地區原住民學童的英語學習面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家寧(1988) 台北市國小學童參加校外英語學習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鄭楓琳(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盧秀鳳(1995)。國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戴煒華、戴煒棟主編(1997)。實用英語語言學。台北市:書林。
戴維揚主編(2000)。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文鶴。
錄取考生會有幾人願下鄉(1999,1月18日)。聯合報。第15版。
國小英語教學出現嚴重落差(2003,8 月19日)。聯合報。第2版。
國小英語教學向下延伸新規範(2003,9月4日)。聯合報。第8版。
謝一謙(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淑娟(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顏國樑 (2001)。原住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311-352。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蘇敏鵑(2004)。國小英語教材評量分析及選用現況:以台南市為例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蘇清泉(2004)。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因素對國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影響-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蘇清泉(2004)。偏遠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20-34。
蘇復興(2003)。破除英語教育的魔咒。中區教育論壇座談會報告,未出版,台中縣。
鐘筱美(2002)。國民小學兒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國語識字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國小一年級及三年級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二、英文部分
Chomsky, A. N. (1975).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ookes, N.F. (1981). Encouraging sig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35(2), 95-96.
Finocchiaro, M.B. (1989). English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 Basic Books.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Lenneberg ,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
Penfield, W. (1975). The Mystery of the Mind : A Critical Study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man Brain.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1968). Structuralis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Skinner, B. F.(1989). Recent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behavior. Columbus: Merrill.
Walberg,H.J.(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5(3), 247-253
Fraser, B. J.,& Walberg, H. J. (1991).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eualu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xford;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arsen-Freeman, D., & Long, 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Lightbown, P. M. , &Spada. N. (2006).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now, C. E. , &Hoefnagel-Hohle.(1978).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49(4), 114-128
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1978).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Baker&Taylo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