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婉儀(2006)。朗讀謝爾希爾弗斯坦幽默童詩以引起國中生閱讀英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方金雅(1996)。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天下雜誌編輯群(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 40-104。
王費瑜(2006)。朗讀故事對語言習得之貢獻:研究理論與探討。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聽說教學,台北:五南。
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2002)。Jim Trelease著。朗讀手冊。台北:天衛文化。
李佳穎(2010)。語言與閱讀。載於李俊仁、阮啟弘等合著:大腦、認知與閱讀。(頁167-188)。台北:信誼。
李俐亭(2005)。朗讀兒童故事對小學生閱讀理解及字彙學習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李婉榕(2002)。朗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淑純(2002)。對國中生朗讀童話故事的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吳宜貞、黃秀霜(1998)。家庭環境變項、認字、語意區辨及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1,357-380。吳清基(2010)。推動台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吳敏而(1993)。兒童語意與語法的發展。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第三輯。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59-72。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真美(2001)。唸繪本給孩子聽。載於連翠茉編。歡喜閱讀。(頁87-92)。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清山譯(1997)。Richard.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岳修平譯(1998)。E.D. Gagne, C.W. Yekovich & F.R. Yekovich著。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頁81-120)。台北:心理。
洪月女譯(1998)。Goodman, K. S. 著。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如何用對的方式教孩子。台北:信誼。
洪采菱(2008)。廣泛閱讀與重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口語閱讀流暢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祝佩貞(2002)。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院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柯華葳(2009)。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8)。PIRLS二00六說了什麼-尋找未來台灣閱讀新方向。載於天下雜誌編著:閱讀,動起來。(頁89-103)。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頁81-120)。台北:心理。
柯華葳 (1993)。臺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收錄於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頁308-343)。臺北:心理。
柯華葳(1991)。國字的閱讀。華文世界,62,121-131。
柯靜怡(2007)。以朗讀方式進行的集中主題閱讀策略對國小低成就學童字彙習得之探究。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翁麗鵑(2006)。教師朗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曹世珍(200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怡君(2006)。聽聲閱讀對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陳海泓(1999)。兒童讀物、閱讀課和圖書館館藏對兒童學業成就及教育機會均等之理論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2,1-25。
陳慧君(2008)。華語節律朗讀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芝瑜(2006)英語童書朗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認字、閱讀理解及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春興(1976)。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桂華(2009)。聽覺與朗讀學習在國中地理教學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張新仁(1989)。不同學科的認知歷程分析。教育研究,3期,43-59。張新仁(1982)。我國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為藩(1992)。現代心理學說。台北:施大書苑。
郭靜姿(1992)。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良盟(2007)。朗讀繪本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
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及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32,27-59。
黃俐文(2008)。國小國語朗讀指導研究--以四五年級為對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黃嶸生(2001)。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久倫(2002)。朗讀與默讀對台灣高中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臺灣師範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曾志朗(2008)。閱讀,培養創造故事的下一代。載於天下雜誌編著。閱讀,動起來。(頁6-8)。台北:天下雜誌。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40-580)。台北:遠流。
齊若蘭、游長山、李雪莉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葉嘉青編譯(2008)。Mary Renck Jalongo著。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台北:心理。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4-448)。台北:遠流。
趙仁愛(2005)。朗讀英語單字對國小低成就生英語學習與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班碩士論文。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137-153。蔡雅瑜(2009)。大聲朗讀可預測的英語圖畫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英語認字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影響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滌昭譯(2007)。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台北:阿爾發。
錡寶香(1999)。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69-96。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
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引宏(2008)。朗讀與默讀對於不同年級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速率的影響之比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理解關係之探討。研習資訊,12( 6),34─38。西文部分
Bain, A.,(1976).Written expression: The last skill acquired. Bulletin of the Orton Society, 22, 75-79.
Chall, J. S.(1983).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 Hill.
Gagné,R.M. (1977).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ition).New York,
NY:Holt,Rinehart,and Winston.
Paivio,A.(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Y:Holt,Rinehart&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