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崇先(1986)。空間經濟學。台北:聯經。
于瑞珍(2000)。博物館之社會化功能初探。科技博物,4(4),頁20-29。王仁榮(2004)。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親師合作辦理戶外教學的認知、動機與障礙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王岸(1994)。時間分配、空間選擇所形構的生活方式-新店市7-ELEVEN 便利商店有業消費者個案研究。東吳社會學報,5,頁249-309。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王柏山(1996)。社會地理學的研究觀點和方法。社會科教育研究,1,頁88-100。王淳隆 (譯) (1980)。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實存.空間.建築。臺北:臺隆。
王靖茹(2004)。台灣民間信仰信徒宗教活動空間選擇行為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王維梅譯(1987)。博物館是未來教育的新工具。博物館學季刊1(1),
頁31-38。
王溥寧(2003)。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頁2-11。田美慧(2005)。台中縣清水高美溼地戶外教學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田耐青(1996)。建構論的學習理念-以「瞎子摸象」故事為例。研習資訊,13(6),頁89-93。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伍振鷟等(1999)。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余雅芳(2002)。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
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呂秀玉(1997)。博物館「學生文物教育」初論-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三年之實施狀況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1(1),頁51-62。呂建政(1993)。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頁181-195。李欣儒(2006)。台灣地區大學入學選擇行為之空間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頁62-69。李崑山(2000)。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32,頁47-52。李惠雯(2007)。教師進行鄉土戶外教學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中年級社會
科領域教師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麗芳(1998)。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2),頁2-9。李麗芳(1997)。通才還是專家-美術(博物館)館長的角色定位與衝突。台灣美術9(4),頁5-23。李麗卿(2009)。基隆市國小教師海洋教育戶外教學地點滿意度及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靜宜(2003)。國中學生的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南市文賢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沈六(1997)。台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
育廳。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佩思(2005)。彰化市書店消費者空間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明璋(2006)。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分析應用與空間資料展現。地圖,16,頁147-166。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42,頁35~48。林綵岫譯(1997)。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季刊11(4),頁27-36。
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漢良(2005)。土地使用圖之資料空間分析研究。規劃學報,32,頁31-34。林儷蓉(2000)。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周儒、呂建政(譯)(1999)。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著。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
胡立諄,賴進貴(2006)。台灣女性癌症的空間分析。台灣地理資訊學刊,4,頁39-55。胡淑雲(1988)。台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范佐東、王義仲(2007)。應用社群繪圖於環境景觀保育模式之建立。台灣林業,33(4),頁34-45。范賢娟、范賢媛(2003)。善用博物館資源規劃教學活動-以天文館為例。科學教育,225,頁12-23。洪莉媛(2010)。台東縣國小教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考量因素與目的地選擇關係之研究,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洪崇閔(2002)。應用鄉土地理資源之地理科教學模式設計─以南投國中為研究個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洪瑞佑(1999)。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兒童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施明發(1998,2月)。發展以情意學習為主的博物館教育。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新視覺-博物館館長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88-102),台北市。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頁25-38。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頁205-241。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 ,頁115-137。唐祖湘(2004)。家庭服裝消費空間選擇之研究---以永和市婦女代理消費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7,頁21-40。秦孝儀(1997,2月)。七十年到七千年—從宮廷博物院邁向民族博物院的歷程。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亞太地區博物館館長會議論文集(頁39-52),台北市。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張文賢(2002)。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長義 (1984)。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頁1-12。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悉博物館內學習。科技博物,4(4),頁30-47。張逢琪(2003)。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行為--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張譽騰(1996)。大學博物館的使命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0(3),頁17-22。
陳坤宏(1984)。台北市民空間商業選擇行為與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坤宏(1990)。台北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六個商業區的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錦鴻(2006)。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慕迪(2002)。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模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曹治中(1996)。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趨勢。國民教育,37(2),頁59-63。曾淑玲(1987)。台灣環境保護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環境保彰化縣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家政(1993) 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5-81)。台北市:五南。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季刊,5,頁24-31。傅佩榮(1993)。哲學入門。台北:正中。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新竹市政府(2010)。新竹市博物館群簡介。新竹:新竹市政府。
董娟鳴(2004)。步行者空間認知對空間選擇影響之研究-以台北西門徒步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依涵(2008)。彰化縣國小校外教學目的地選擇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東縣。
葉貴玉譯(1988)。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4),頁29-34。
廖敦如(2005)。「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熊湘屏(2001)。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歐陽鍾玲(1986)。識覺與認知。地理教育,12,頁100-102。
歐陽鐘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師大地理報告,13,頁151-166。
潘桂成(1998)。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頁37-51。蔡文川(1991)。空間、地方與心理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頁125-137。
蔡宏仁(2010)。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戶外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建平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居澤(1996)。戶外教學的涵義及其發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頁283-302。
蔡素金(2005)。國小教師利用地方博物館資源進行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灣寺廟藝術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幸真(1997)。學校到博物館參觀教學之探討-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星相教學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1(3),頁39-47。鄭天爵(2010)。大學生畢業旅行目的地意象與決策行為研究 -以宜蘭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儲全滋(1993)。抽樣方法,台北:三民。
謝佩珊(2005)。彰化縣立文化局的區位與服務圈空間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薛益忠(1991)。距離在區位理論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嬗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頁67-78。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Gifford, R.著。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
戴大雄(2003)。假日交通╱活動行為選擇模式之研究─以台南市為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蘇麗英譯(1995)。博物館目標上的問題與承諾。博物館學季刊,9(2),
頁45-51。
蘇瑜琪(1998)。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網站部分
親子植物探索:高峰植物園探索之旅導覽圖說簡介。2010年9月17日,取自http://fcu.org.tw/activity/session03/visit/GaoFeng/guide.html。
新竹市動物園簡介。2010年9月17日,取自
http://zoo.e-tobe.com/content.php?id=20&sub=2。
十七公里海岸線主題網。2010年9月17日,取自http://17km.hccg.gov.tw/ki12.htm。
新竹市十九公頃青青草原。2010年9月17日,取自http://19grassland.hccg.gov.tw/big5/P11.htm。
英文部分
Borgers, A. W. J. and Timmermans, H. J. P. (1986) City centre entry
points, store location patterns and pedestrian route choice behaviour: a
microlevel simulation model,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25-31.
Duncan,S.S.(1989):Uneven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ce that space
make, Geoforum,20,131-139.
Franklin, N. and Bryant, D.J. (1990) "Three spaces of spatial cognition,"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51: 516-524.
Falk, J.H. & Dierking, L.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halesback Books.
Frisby, D. (1992) Simmel and since: essays on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 Routledge, New York.
Gay, L. R., & Airasian, P. W.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Golledge, R. G. (1991) "Cognition of physic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 In
Gärling, T. and Evans, G. W. (eds.) Environment, cognition, and
ac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5-62.
Golledge,R.G., & R.J.Stimson.(1997). Spatial Behavior:A Geographic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Harvy,D.(1976),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London:Edward Arnold.
Haynes, R. M. (1980) Geographical Images and Mental Maps, Macmillan
Education.
Hooper-Greenhill,E.1991.“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pp152
Hopper-Greenhill,E.1992.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in,G..E.1999 The Constructivist Museum. In E.
Hopper-Greenhill(ed.), 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Jeffery-Clay, Kodi R.1998. Constructivism in Museums: How
Museums Create Meaning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Vol.23,No.1. Washington, D.C.:Museum Educational Roundtable.
Johnston,R.J. (1986)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London:
Edward Arnold.
Kaplan, M. S. (1981) Neurogenesis in the 3-month-old rat visual cortex. J.
Comp. Neurol. 195: 323-338.
Lord, Barry &Lord, Gail D.1997. 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Morrill, R. L. and J. M. Dormitzer (1979) The Spatial Ord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Geography, Belmont: Wadsworth, Inc.
Portugali, J. (1996) “Inter-representation networks and cognitive ma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Maps, J. Portugali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pp.11-43.
Saunders, A. (1985),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 Economic View", in I.
Walter ed. Deregulating Wall Street: Commercial Bank Penetration of
the Corporate Securities Market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Talboys, G.K. (1996). Using museums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Ac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Weigert, A. J., 1981,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Longman.
Gregory, Derek, and John Urry.(1985)"Introduction," in D. Gregory and
J. Urry(eds.)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