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專書
(一)《老子》文本及古代箋註
《帛書老子》,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漢‧河上公,《宋刊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嚴遵,《道德真經指歸》,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漢‧張陵,《老子想爾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晉‧王 弼,《道德真經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王 弼,《老子道德經》華亭張氏原本,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晉‧王 弼,《老子指略》,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唐‧王 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印書館,1965年。
唐‧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疏》,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林希逸,《道德真經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宋‧林希逸,《老子口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吳 澄,《道德真經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明太祖,《大明太祖御註道德真經》,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明‧焦 竑,《老子翼》,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明‧薛 蕙,《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歸有光,《道德經評註》,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其他古籍
《管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4年。
明‧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清‧郭慶藩輯著,《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二、近代論著
(一)老子研究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王 淮,《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1年。
王憲治,《道德經之自然觀及其神學意義》,台南: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出版, 1979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任繼愈,《老子今譯》,台北:西南書局,1978年。
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杜保瑞,《反者道之動》,台北:鴻泰出版社,1995年。
何金俐 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沈善增,《還吾老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
林安悟,〈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高 亨,《老子校詁》,台北:開明書店,1973年。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高柏園,《少年老子》,台北:漢藝色研,2000年。
胡與榮,《老子四家注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馬德鄰,《老子形上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桂林:正中書局,1989年。
張起鈞,《老子哲學》,台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 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 柱,《老學八篇》,台北:鳴宇出版社,1980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三次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蒙文通,《老子徵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潤根,《發現老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黃 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熊鐡基,《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蔣鍚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年。
鄭良樹,《老子新枝》,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印行,1992年。
蕭 兵 等,《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戴建業,《老子‧現代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嚴靈峯,《老子達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蘭喜并,《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魏玉昆,《老子道德經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二)其他論著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出版社,1980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燊譯,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初版。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版。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85年。
王邦雄,《再論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邦雄,《先賢思想與企業管理》,台北:華視文化公司,1992年。
王邦雄,《世道—生命的學問十講》,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王 巍,《相對主義:從典範、語言和理性的觀點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逢吉,《心靈之開拓》,台北: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69年。
王冬珍,《墨子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
田洪江 關華,《20位思想大師之智慧人生》,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鐘鑒《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
伍振鶩,《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
守屋洋,《中國古典人際學》,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於歐洲的影響》,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狄更斯,《雙城記》,台北:樂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余英時,《史哲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李世家,《近期台灣哲學》,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李振綱,《中國古代哲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李 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約瑟,《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理學與科學》,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曉雯 譯,《性格分析》,台北:雅音出版公司,1996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台北:德華出版社,1977年。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胡 軌,《現代心理治療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柏 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
姜 濤,《改變歷史的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洪金珠 譯,《中國人的真面目——透視中國3》,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解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卷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1961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作品集31》,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中:普天出版社,1943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民國1973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南海香州: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端正,〈論莊子之無為與老子之為無為〉;《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一)文化》,台北:長春藤文庫,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二)文化》,台北:長春藤文庫,1971年。
徐復觀,《中國本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秀昌 龔力,《哲人的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高峰強‧秦金亮《行為奧秘透視‧華生的行為主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羅姆的人本精神分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舜徽,《先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起鈞,《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張春興 楊國樞《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張遠山,《寓言的密碼——軸心時代的中國思想探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
張 昭譯,《哲學入門》,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和,《生活世界的哲思》,台北:樂學書局,2001年。
陳大絡,《孔子的政治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崔麗娟等,《心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馮友蘭,《新原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4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六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新理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莊耀嘉 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莊慧秋 等,《中國人的面具性格——人情與面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2000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572。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6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賀 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時代書局,1974年。
彭達雄,《韓非與馬凱維里》,高雄:大眾書局,1984年。
軫甫譯,《人性的弱點》,高雄:信江出版社,1975年。
渡邊秀方,《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書局,1997年。
楊國樞 等《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楊 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黃木添,《真善美的人生》,台北:蘭亭書店,1987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光國,《王者之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葛榮普,《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滕守堯,《對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熊十力 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趙佳誼 譯,《老莊思想圖解》,台北:商周出版,200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1990年。
謝無量,《中國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應 涵,《王陽明——傳習錄新解》,台北:正展出版社,2000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97年。
嚴靈峯,《老莊研究》,香港:亞洲出版社,1959年。
嚴靈峯,《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
嚴靈峯,《老莊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嚴靈峯,《老子‧莊子》,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釋證嚴,《生命的至情》,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三、學位論文
包安妮,《老莊道家善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何崑榮,《老子守柔思想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林建德,《《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台灣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林建德,《《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頁357~388。 林忠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試論孔孟之水思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人孝《老子淑世主義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倩琳,《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大碩士論文,2002年。 馮秀瑛,《老子無我論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丁瑞國,《試論老子思想對情緒管理的主張及實踐》,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
丁原植,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1999年4月 方東美,〈道家哲學(二)〉,《中國文化月刊》第三十六期,1982年10月。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988年12月。 陳德和,〈論牟宗三對人間道家的哲學建構———以老子思想的詮釋為例例〉,《揭諦——南華大學哲學學報》第三期,2001年5月。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年1月。 葉海煙,〈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道家觀點的生死教育〉〈生死學研究通訊〉,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1998年11月。 賴鍚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雜誌,1997年12月。
嚴靈峯,〈道家哲學中的有、無問題〉,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
顏永春,〈柔弱與剛強——對老子守柔思想的一個反省〉,儒佛會通研討會,華梵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