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2: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真如
研究生(外文):Chen-ju Liu
論文名稱:老子守柔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李正治李正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chih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老子守柔思想自然無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雖至今其行誼成謎,然歷經兩千多年之錘煉,其思想所迸發出之智慧火花卻持續點醒人們的思緒。畢竟,「守柔思想」已是中華兒女的集體潛意識(共同的記憶),時隱時顯的影響著廣大庶民的心靈。尤值此科技高度發展,一再相信人定勝天的關鍵時刻,人類已面臨空前未有之危機,《老子》「守柔思想」,或許正好可以稍稍緩解內心之恐懼與徬徨。
 
  本論文先簡要敍明儒、墨、法家之道,與老子之道不同所在。並列舉當代數位大師所詮釋老學之道,證成老子哲學其義理主綱乃是以「道」為中心,並從宇宙本體的三個面向做一概述;其次談及道的特性乃是「自然」及「無為」,更由此體認出「致虛守靜」乃是從俗境---入道境---是道境的基本修持工夫,讓生命保持「與道合一」的澄明境界。
 
  而老子之「道」唯有透過「守柔」才得以朗現,亦即從道之體用、道之有無及道之對立轉化,始可證成「守柔」與「道」之關係;由老子藉「水」及「嬰兒」隱喻「道」之柔弱,說明了老子所洞見之生命樣態及貴柔思想,乃是處世哲學之良方,以證成老子完整守柔思想之底蘊。
 
  最後闡述老子對聖人之期許所拈出的:「返樸歸真、少私寡欲」;「含光內歛、心氣和平」、「甘為人下、不與人爭」三種守柔層次,為其守柔應世之精神態度;即是對生命實體本然觀照之意旨。與時下應用心理學中所重視的「此時此刻」及「行為改變技術」或「掌握人性的弱點」……等暫時性之認知是截然不同的。畢竟老子之「守柔思想」,乃係植基於心性體悟之覺知,對時下諸多功利主義所帶來之惶惑,能發揮其救偏補敝之正向功能。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7
第三節 文本依據與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老子哲學的義理主軸 25
第一節 以「道」為中心 26
第二節 以「自然」、「無為」規定道的本性 39
第三節 以「致虛守靜」作為修持工夫 53
 
第三章 守柔思想之底蘊 69
第一節 「守柔」與「道」的關係 69
第二節 由柔弱的隱喻了解道 84
第三節 「守柔」為處世哲學的良方 96
 
第四章 守柔應世的精神態度105
第一節 返樸歸真、少私寡欲108
第二節 含光內歛、心氣和平117
第三節 甘為人下、不與人爭123
 
第五章 結論129
 
參考書目134
一、古籍專書
 
(一)《老子》文本及古代箋註
《帛書老子》,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漢‧河上公,《宋刊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嚴遵,《道德真經指歸》,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漢‧張陵,《老子想爾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晉‧王 弼,《道德真經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王 弼,《老子道德經》華亭張氏原本,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晉‧王 弼,《老子指略》,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唐‧王 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印書館,1965年。
 
唐‧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疏》,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林希逸,《道德真經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宋‧林希逸,《老子口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吳 澄,《道德真經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明太祖,《大明太祖御註道德真經》,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明‧焦 竑,《老子翼》,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明‧薛 蕙,《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歸有光,《道德經評註》,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其他古籍
 
《管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4年。
 
明‧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清‧郭慶藩輯著,《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二、近代論著
 
(一)老子研究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王 淮,《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1年。
 
王憲治,《道德經之自然觀及其神學意義》,台南: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出版, 1979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任繼愈,《老子今譯》,台北:西南書局,1978年。
 
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杜保瑞,《反者道之動》,台北:鴻泰出版社,1995年。
 
何金俐 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沈善增,《還吾老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
 
林安悟,〈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高 亨,《老子校詁》,台北:開明書店,1973年。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高柏園,《少年老子》,台北:漢藝色研,2000年。
 
胡與榮,《老子四家注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馬德鄰,《老子形上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桂林:正中書局,1989年。
 
張起鈞,《老子哲學》,台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 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 柱,《老學八篇》,台北:鳴宇出版社,1980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三次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蒙文通,《老子徵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潤根,《發現老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黃 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熊鐡基,《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蔣鍚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年。
 
鄭良樹,《老子新枝》,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印行,1992年。
 
蕭 兵 等,《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戴建業,《老子‧現代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嚴靈峯,《老子達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蘭喜并,《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魏玉昆,《老子道德經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二)其他論著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出版社,1980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燊譯,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初版。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版。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85年。
 
王邦雄,《再論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邦雄,《先賢思想與企業管理》,台北:華視文化公司,1992年。
 
王邦雄,《世道—生命的學問十講》,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王 巍,《相對主義:從典範、語言和理性的觀點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逢吉,《心靈之開拓》,台北: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69年。
 
王冬珍,《墨子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
 
田洪江 關華,《20位思想大師之智慧人生》,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鐘鑒《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
 
伍振鶩,《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
 
守屋洋,《中國古典人際學》,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於歐洲的影響》,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狄更斯,《雙城記》,台北:樂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余英時,《史哲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李世家,《近期台灣哲學》,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李振綱,《中國古代哲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李 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約瑟,《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理學與科學》,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曉雯 譯,《性格分析》,台北:雅音出版公司,1996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台北:德華出版社,1977年。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胡 軌,《現代心理治療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柏 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
 
姜 濤,《改變歷史的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洪金珠 譯,《中國人的真面目——透視中國3》,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解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卷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1961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作品集31》,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中:普天出版社,1943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民國1973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南海香州: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端正,〈論莊子之無為與老子之為無為〉;《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一)文化》,台北:長春藤文庫,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二)文化》,台北:長春藤文庫,1971年。
 
徐復觀,《中國本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秀昌 龔力,《哲人的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高峰強‧秦金亮《行為奧秘透視‧華生的行為主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羅姆的人本精神分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舜徽,《先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起鈞,《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張春興 楊國樞《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張遠山,《寓言的密碼——軸心時代的中國思想探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
 
張 昭譯,《哲學入門》,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和,《生活世界的哲思》,台北:樂學書局,2001年。
 
陳大絡,《孔子的政治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崔麗娟等,《心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馮友蘭,《新原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4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六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新理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莊耀嘉 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莊慧秋 等,《中國人的面具性格——人情與面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2000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572。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6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賀 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時代書局,1974年。
 
彭達雄,《韓非與馬凱維里》,高雄:大眾書局,1984年。
 
軫甫譯,《人性的弱點》,高雄:信江出版社,1975年。
 
渡邊秀方,《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書局,1997年。
 
楊國樞 等《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楊 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黃木添,《真善美的人生》,台北:蘭亭書店,1987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光國,《王者之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葛榮普,《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滕守堯,《對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熊十力 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趙佳誼 譯,《老莊思想圖解》,台北:商周出版,200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1990年。
 
謝無量,《中國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應 涵,《王陽明——傳習錄新解》,台北:正展出版社,2000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97年。
 
嚴靈峯,《老莊研究》,香港:亞洲出版社,1959年。
 
嚴靈峯,《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
 
嚴靈峯,《老莊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嚴靈峯,《老子‧莊子》,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釋證嚴,《生命的至情》,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三、學位論文
 
包安妮,《老莊道家善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何崑榮,《老子守柔思想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林建德,《《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台灣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林建德,《《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頁357~388。
 
林忠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試論孔孟之水思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人孝《老子淑世主義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倩琳,《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大碩士論文,2002年。
 
馮秀瑛,《老子無我論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丁瑞國,《試論老子思想對情緒管理的主張及實踐》,私立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
 
丁原植,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1999年4月
 
方東美,〈道家哲學(二)〉,《中國文化月刊》第三十六期,1982年10月。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988年12月。
 
陳德和,〈論牟宗三對人間道家的哲學建構———以老子思想的詮釋為例例〉,《揭諦——南華大學哲學學報》第三期,2001年5月。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年1月。
 
葉海煙,〈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道家觀點的生死教育〉〈生死學研究通訊〉,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1998年11月。
 
賴鍚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雜誌,1997年12月。
 
嚴靈峯,〈道家哲學中的有、無問題〉,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
 
顏永春,〈柔弱與剛強——對老子守柔思想的一個反省〉,儒佛會通研討會,華梵大學,2005年。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