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東台,2000,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方婉,2005,全民國防教育法之探討研究,東吳大學第二屆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頁26-39,臺北市。
3.弘雅圖書辭典編輯委員會,2006,精解國語辭典,三民,臺北市。
4.江莞茹,2004,變革溝通與變革認知之關聯性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5.吳安倉,2009,從國防通識課程探討高中職學生學習行為—以嘉義市地區為例,論文發表於教育部98年度全民國防教育教學卓越及學術研究研討會,臺北市。
6.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台北。
7.吳萬益,2001,企業研究方法19,華泰,168,臺北。
8.李怡君,2004,師範學院通識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cipp評鑑模式的應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9.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弘智,臺北。
10.李英明,2007,高中國防通識上冊,育達文化,臺中。
11.東方出版社編輯委員,2007,東方國語辭典,臺灣東方出版社,臺北市。
12.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元照,台北。
13.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修訂版),雙葉書廊,台北。
14.施正鋒,2003,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建構主義的觀點,前衛,台北。
15.施正權,1999,軍訓教育在我國當前國防教育的戰略意涵,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頁 16-17。
16.洪晟晏、張儷馨、鄭益青,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國防通識Q&A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17.孫邦正,1999,教育概論(增訂本),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
18.徐明志,2000,高職生涯規劃課程內含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職業及技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19.高德智,2010,全民國防教育,育達出版社,臺中市。
20.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幼獅,台北。
21.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臺北。
22.張鐵軍譯,談判學,天一,臺北,頁108。
23.教育部軍訓處,1978,學生軍訓五十年,幼獅文化,臺北,頁103、104、130、161。
24.郭寸桃,2009,臺南市高中職生國防通識課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98年度全民國防教育教學卓越及學術研究研討會,臺北市。
25.郭為藩,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五南,臺北市。
26.郭為藩,198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載於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華大學。27.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合著,2006,社會心理學,雙葉書廊,臺北。
28.曾玉惠,2007,我國高級中等學校現階段軍訓教育制度變革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29.湯東堯,2008,國防通識課程對高中生全民國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30.黃坤山,2003,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1。31.黃盛忠,2009,學生對國防通識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東市高中、職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32.賈英富,1999,國家安全新思維,領航文化出版社,南投。
33.劉淑華、黃立夫、陳先隆與林煒舒,2007,國防通識,幼獅,臺北市。
34.蔡明昇,2007,軍訓教官功能與角色變遷之研究—臺北市高中、職校實施「國防通識教育」之影響,頁61,未出版,臺北市。
35.鄭英耀、劉金源、方德隆、楊誠、林怡君,2003,高中職通識教育課程之調查與研究,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1-41,高雄市。
36.謝元熙,1990,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臺灣書店,台北。
37.鍾堅,2007,國防通識高中用書第一冊,五南圖書,臺北。
38.鍾堅,2007,國防通識高中用書第四冊,五南圖書,臺北。
39.顏春蘭,2003,商職會計事務科課程設計、教學與學習行為之分析探討,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40. Ajzen,Icek and M.Fishbein(1980).Understanding Attitude &Predictihg Social Behavior.New Jersey:Pretice Hall.Berger,Inc.
41.Davenport, H. T., DeLong, W. D., & Beer, C. M. (1998).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 (2), 43-57.
42.Gagne’,R.M.(1988).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Orlando:Holt.
43.Markus,H., & Zajonc,R.B.(1985).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G.Lindzey E. Aronson(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Rondom House,3rd Ed.,Vol.1,pp.137-230.
44. Michael,W.E.,MarkT.K., 2000,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45.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46. Robbins,S.P., 1993,Organization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Press.
47.Stephen, P. R. & Mary, C., 2002,management。
48.Sudman,S.(1976)Applied Sampling.NY:Acdemic Press.
49.教育部,2010,教育部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2月01日。網址:http://www.edu.tw
50.教育部學生軍訓處,我國軍訓教育的沿革,2010年10月23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mili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16
51.教育部高雄市聯絡處網站,2009,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9日。網址:http://web4.¬fssh.¬khc.¬edu.¬tw/¬department/¬connectnew/¬connect.¬asp
52.教育部,2009,教育部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2月02日。網址:http://www.edu.tw
53.國防通識學科中心,2010,國防通識學科中心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9日。網址:http://defence.hgsh.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