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初版,玖進印刷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古承峰,2003,石油化學產業安全文化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3.行政院主計處,2006,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台北。
4.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網站,http://www.dgbas.gov.tw,台北。
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勞工安全衛生法,台北。
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勞工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台北。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勞動檢查法,台北。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93 年度降低職業災害執行計畫,台北。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重大災害通報及檢查處理要點,台北。
1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特定製程產業安全衛生改善輔導計畫,台北。
1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勞動檢查年報,台北。
1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勞動檢查年報,台北。
1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勞工安全衛生組織管理及自動檢查辦法,台北。
1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檢查機構檢查資訊管理系統, https://insp.cla.gov.tw/labchk/index.aspx,台北。
1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災害統計網路填報系統, https://injury.cla.gov.tw/unit_main.aspx,台北。
1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網站,http://www.iosh.gov.tw,台北。
1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http://www.cla.gov.tw,台北。
18.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吳聰智,1998,台灣中部四類製造業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吳聰智,2004,“大學院校實驗室安全文化調查”,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2卷,7期,頁315-327,12月。21.李金泉、袁宇熙、劉釋霞,2004,“企業安全文化模式之初探”,2004年工業安全衛生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11月30日。
22.林穗娜,2005,安全領導及工作者安全態度對於組織安全文化、安全績效之影響-以台灣自來水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3.邱垂樞,2009,鋼鐵業維護人員安全文化特性評估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4.唐瑞成,2006,安全文化衡量模型建構之研究-以國內某化工廠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5.袁宇熙,2005,製造業安全文化評估之研究-以個案企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6.高崇洋等人,2005,安全文化之常模發展-製造業IOSH93-S31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台北。
27.曹常成,2003,臺灣營造業安全文化量表之常模發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台北。28.曹常成,2005,“安全文化之常模發展-鋼鐵業”,勞工安全衛生月刊。29.曹常成,2006,“製造業安全文化推動模式”,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200期,頁11-35,2月。30.曹常成,陳瀛洲,2008,我國各產業之安全文化比較研究IOSH96-S30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台北。31.許尚華、李俊佳,2006,“文化工程-組織安全文化之建構策略”,工業安全科技,59期,頁9-15,6月。32.許尚華、陳茲靖、胡文怡,2004,“台灣高風險產業安全文化之比較”,2004年安全系統與管理研討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9月。
33.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台北。
34.郭建志等人,1999,“台灣製造、營造、水電燃氣及運輸倉儲通信業之安全文化比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17卷第一期,頁118-130。35.陳俊勳,劉美蘭,2007,“健康管理與促進之實務分享”,工業安全科技,6月。36.黃清賢,2002,職業安全管理,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台北。
37.黃莉婷,2009,電力工程承攬商安全文化評估,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8.經濟部工業局,2006,辛苦產業工作環境改善計畫-辛苦產業工作環境評鑑表,台北。
39.經濟部工業局,2008,產業安全與環境衛生改善計畫,台北。
40.蔡永銘,2003,“建立安全文化談安全績效”,工安科技季刊,49期,頁23-27,12月。41.蔡永銘,2009,現代安全管理,四版,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42.蔡永銘,2004,“全方位企業風險管理及安全文化”,工安科技季刊,53期,頁2-5。43.蔡永銘、朱蓓蓓,2005,“建立全方位安全文化,塑造無災害工作環境”,工安科技季刊,54期,頁40-47,4月。44.蔡永銘、謝賢書,2006,安全文化理論,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協會,7月。
45.蔡忠恕,2004,DAMIC安全文化管理模式應用再高科技產業實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46.賴偉鴻,2006,石化業安全文化現況評估研究-以個案集團企業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碩士論文。47.戴基福,1998,“國際安全衛生之趨勢建構安全衛生文化”,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09期,頁7-11。48.謝賢書,2006,“安全文化及在國內推廣之展望”,工業安全科技,59期,頁2-7。49.謝賢書,2007,“全方位安全文化評估與輔導服務”,未出版,台灣安全研究與教育學會。
50.蘇德勝,1998,論事業單位應如何建立完善的安全衛生管理機制,勞工行政月刊,122期,頁5-11。51.ACSNI, 1993,“Third report: Organising for Safety”, The Human Factors Study Group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Nuclear Installations.
52.Berends, J. J., 1995, “Developing and Using a Widely Applicable Measurement Tool for Safety Culture”,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ndhoven.
53.Clarke, S., 1999,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Safety: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ty Cultur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vol.20, pp.185-198.
54.Cooper, M.D., 2000, “Towards a Model of Safety Culture”, Safety Science, vol.36, NO.2, pp.111-136.
55.Cox, S., & Cox, T., 1991, “The Structure of Employee Attitudes to Safety: an European Example”, Work and Stress, vol. 5(2), pp.93-106.
56.Fleming, M. & Lardner, R., 2000, “Safety Culture Maturity Model”, The Keil Center Offshore Technology Report, vol.40.
57.Geller, E.S., 1994, “Ten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 Total Safety Culture”, Professional Safety, vol.39, NO.9, pp.18-24, September.
58.Neale, A., Griffin, M. A., and Hart, P. M., 2000,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Safety Climate and Individual Behaviour”, Safety Science, vol.34, pp.99-109.
59.Pidgeon, N. F., 1991, “Safety Culture and Risk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vol. 22(1), pp.129-140.
60.Zohar, D., 2000, “A Group-Level Model of Safety Climate: Testing the Effect of Group Climate on Microaccidents in Manufacturing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85(4), pp.58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