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14: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士元
研究生(外文):Shin-Yuan Shen
論文名稱:高雄市泥岩惡地區域之地景分析與互動式遊憩路線規劃
論文名稱(外文):The Landscap Analysis of Mudstone Area andInteractive Resort Route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齊士崢齊士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yh-Jeng Ch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地景旅遊地質公園泥岩惡地SWOT評估分析地理資訊系統
外文關鍵詞:landscapetourismGeoparkmudstoneSWOT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嘗試定義地景旅遊,並區分地景旅遊與傳統旅遊、生態旅遊之間的區別,並將近年來國內外積極推動的地質公園地景保育策略與地景旅遊概念相結合,提出地景旅遊規劃時應該調查研究特殊地景演育形成因素,及重要性、稀少性與美學價值的各地理景點,並有適當的保護方法,目的是希望「對地理景觀能深度了解的旅遊」,希望藉由設立地質公園,展示區域內的特殊地景,成為遊憩資源吸引遊客;同時在地景旅遊中,提供地理環境資源,教育民眾如何去分辨不同類別的地景演育形成因素,從中去深入了解地景,可作為增進對地景演育過程過去與現況理解,也對地景的形成有更進一步認知。
旅遊影響了人類的活動,經由地景地理資料庫的建置來使遊客了解地景演育歷史。發展高雄市泥岩惡地區域地景旅遊,增進民眾瞭解特殊的泥岩惡地景觀;發展地景旅遊,也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進當地居民的福祉,可降低當地居民對設立地質公園的疑慮與阻力;故本研究希望藉由定義地景旅遊並與建置地質公園相關景點規劃結合,將此一新的旅遊觀念使遊客旅遊時達到地理教育、環境教育與鄉土教育等目的,進而喚起當地居民與旅遊者的「地方感」,達到地景永續發展方向。
高雄市地質環境樣貌豐富,各種地形如泥火山、泥岩惡地、石灰岩、曲流、河階、牛軛湖、斷層等地形不比國內、外其他地質公園遜色,同時本區交通便利,由高雄市區到本區僅約30到40分鐘,實為高雄市民可輕易到達的紓解壓力地區。故本研究選定高雄市岡山區、阿蓮區、田寮區、燕巢區、內門區、旗山區等地區為研究區,擬調查各特殊地景景點,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性、階層性的分區、分類架構,以了解分區的地質、地形景觀意義、地景價值及其時空尺度上的演育過程,並強調的鄉土教育、生態旅遊及地景保護的精神。
本研究並試著將地質、地形的價值以SWOT評估分析(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以及專家法調查分析地景,以地景解說資源紀錄表、地景美質評估分級表、自然景觀資源品質評估準則表,記錄本區域內地景,並將地景區分為六大類及22個地景景觀點,而設計符合各種遊客以欣賞地景為出發點的旅遊方式,並以區內特殊的地景來吸引遊客並發揮地景旅遊所重視的環境、生態、鄉土教育的功能,同時促使地方經濟發展,增進當地居民的福祉;能讓居民、旅客及地景良性互動循環而達到三贏及永續經營,是本研究欲達成的目標。
最後以GIS(地理資訊系統)整合本區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將地質公園中保育重要的地質景觀與結合地質旅遊、解說,將保育與觀光旅遊相結合;這些觀念可藉由地景旅遊所重視的環境、生態、鄉土教育教育,透過解說的方式傳達給遊客,成為地景的欣賞與保育及永續經營重要實踐。

A specific defination of landscapetourism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Distiguishing from common tourism and ecoturism,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trategies of landscape preservation and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tourism to bring out the importance, scarcity and aestheic vale of geopark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 tourism and its special exhib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oparks is suggested promoted in the hope of becoming a traveling resource.
Travel influences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in many ways through interpret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ourism is not only link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welfare of the local people. By promoting the geoparks and related travel spots, this paper wants to include a new way of travel to tourists and educate them to be well-informed in geolog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further aware the tourists’ sense of pla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aoshiung City abounds in her various geological exhibitions and is known for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With these advantages, this paper, by completing a systematic and a classified infrastructure, focuses on her six administrative regions: Gangshan Township, Alian Township, Tianliao Township, Yanchao Township, Neimen Township and Qishan Township as character are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meaning, value, and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SWOT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SWOT)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record for landscape resource interpretation, the assessment for aesthetic scenery, th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wonders and resources as research methods to document the natural exhibitions within the six areas. Tourists are also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This paper wishes to introuduce travel ways as a starting point of landscape appreci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integrate and combine the spatial data and related attributes of the six areas. Together with the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tourism with landscape wonders and geological travel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hopes to convey tourists the essential practices of appreci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andscape through interpretation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2
第二章 文獻回顧…………………………………………………………………………………………24
第一節 地景與景觀的定義與意義…………………………………………………………………24
第二節 地質公園之定義與現況……………………………………………………………………26
第三節 傳統旅遊、生態旅遊與地景旅遊區分……………………………………………………27
第四節 地景旅遊與地理教育、環境教育、鄉土教育與永續發展之關聯………………………31
第五節 地景SWOT評估、地景解說資源紀錄表、地景美質評估分級、自然景觀資源品質評估準則…36
第六節 GIS(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地景旅遊的意義與操作方法………………………………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44
第二節 地景特質評估方法…………………………………………………………………………46
第三節 地景區分方法………………………………………………………………………………47
第四章 系統性的地景景觀點調查………………………………………………………………………49
第一節 高雄市泥岩惡地區域地質公園景觀點調查分析…………………………………………49
第二節 高雄市泥岩惡地區域地質公園景觀點分析表…………………………………………139
第五章 高雄市地景GIS(地理資訊系統)互動式遊憩路線規劃分析之建構………………………158
第一節 基本資料的建置……………………………………………………………………………158
第二節 互動路網系統之規劃分析與使用…………………………………………………………158
第六章 地景旅遊遊程路線圖規劃……………………………………………………………………153
第一節 地景旅遊休閒遊憩路線規劃………………………………………………………………153
第二節 地景旅遊遊程之規劃方式…………………………………………………………………163
第七章 結論……………………………………………………………………………………………1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164
第二節 後續擴充研究之建議………………………………………………………………………173

資料來源及參考文獻……………………………………………………………………………………174
附錄………………………………………………………………………………………………………178
圖 目 錄
(圖1)高雄市行政區域圖………………………………………………………………………………3
(圖2)研究區行政圖……………………………………………………………………………………4
(圖3)研究區衛星影像圖………………………………………………………………………………5
(圖4)研究區地質構造圖………………………………………………………………………………8
(圖5)研究區地勢分級圖………………………………………………………………………………13
(圖6)研究區平均坡度分級表…………………………………………………………………………14
(圖7)研究區坡向圖……………………………………………………………………………………15
(圖8)研究區六種景觀類型分布圖……………………………………………………………………16
(圖9)研究區水系、分水嶺與集水區圖………………………………………………………………19
(圖10) 研究區重要交通路線圖………………………………………………………………………22
(圖11) 研究區次要交通路線圖………………………………………………………………………23
(圖12) 高雄市泥岩惡地區域地景景觀點調查圖……………………………………………………49
(圖13)互動式GIS(地理資訊系統)整合本區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152
(圖14)第一條地景旅遊路線路徑規劃………………………………………………………………154
(圖15)第二條地景旅遊路線路徑規劃………………………………………………………………156
(圖16)第三條地景旅遊路線路徑規劃………………………………………………………………158
(圖17)第四條地景旅遊路線路徑規劃………………………………………………………………160
(圖18)第五條地景旅遊路線路徑規劃………………………………………………………………162
表 目 錄
(表1)研究區行政基本資料表…………………………………………………………………………6
(表2)研究區岩組分布…………………………………………………………………………………9
(表3)研究區地景地形分區……………………………………………………………………………17
(表4)傳統旅遊、生態旅遊與地景旅遊區分…………………………………………………………30
(表5)鄉土定義歸納整理表……………………………………………………………………………34
(表6)個別學者對鄉土教育的看法……………………………………………………………………35
(表7) 調查高雄市地質公園景觀點SWOT分析表……………………………………………………37
(表8)地景美質評估分級表……………………………………………………………………………39
(表9)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1976年)視覺景觀評估系統分級…………………………………40
(表10) 研究區地景景觀點解說資源紀錄表…………………………………………………………41
(表11) 研究架構流程圖………………………………………………………………………………45
(表12) 研究區地景旅遊點地形分區…………………………………………………………………47
(表13)研究區提供遊客地景旅遊景觀點綜合調查表………………………………………………139
(表14)研究區提供遊客住宿飯店名稱………………………………………………………………163

照 片 目 錄
(照片1)研究區鳥勘圖…………………………………………………………………………………7
(照片2)研究區鳥勘圖…………………………………………………………………………………7
(照片3)大尺度:大、小岡山石灰岩地質區…………………………………………………………165
(照片4)中尺度:銀錠山地形景觀……………………………………………………………………166
(照片5)小尺度:燕巢烏山頂泥火山區泥火山錐……………………………………………………167
(照片6)微尺度:土指微地形…………………………………………………………………………168
(照片7)長期時間地形演育:雞冠山差別風化侵蝕殘餘地形………………………………………169
(照片8)短時間地形演育:二仁溪中上游流域曲流地形……………………………………………170
(照片9)瞬間形成地形演育:新養女湖泥火山地形…………………………………………………171

一、中文部分
王鑫(1988)地形學,聯經出版社。
王鑫(1994a)自然景觀及特殊地質、地形現象登錄計畫之規劃研究(二),行政院農委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
王鑫(1994b)地景保護與環境教育,地景保育通訊,1:8-10。
王鑫(1996)自然保育國際重要文獻編譯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鑫(1997)地景保育,初版,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鑫(1998)地景生態與地形分區,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4:1-8。
王鑫(2002a)從世界遺產到地質公園,大地地理雜誌,166:10。
王鑫(2002c)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28-44。
王鑫、李光中(2002d)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行政院農委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辦理。
王鑫(2003a)地質公園的設置與推動(上),地景保育通訊,19:2-9。
王鑫(2003b)自然地景系統及地質公園規劃研究,行政院農委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辦理。
王鑫(2004a)推動澎湖地質公園計畫,澎湖永續發展經營管理研討會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論文集,3-21。
王鑫(2004b)地質公園的設置與推動(下),地景保育通訊,20:4-10。
王鑫(2004c)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推動綱要計畫,澎湖縣農漁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環境資源學系辦理。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遊憩景觀資源,初版,田園城市文化。
丘如華(2002)世界遺產沿革,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實錄-世界遺產。
台灣地形研究室(199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GEOPARK 標章,地景保育通訊,11。
巫宗南(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之地形分類及其成因,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54-59。
吳研慧(2006)澎湖地質公園預定地地景解說系統之建置,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 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1963)台灣之第四紀,台灣文獻,14(1):1-53。
林朝棨(1967)台灣外島之地質,台灣銀行季刊,18(4):229。
林俊全(2003)從地景保育談地質公園的推動,地景保育通訊,19:10-12。
林孟龍(1998)德國的地景保育-Geotopes,地景保育通訊,8:13-16。
林孟龍(1999)Fribourg 州(瑞士)的Geotopes 目錄,地景保育通訊,10。
林晏州(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耀源(2002)臺灣地景保育工作推動策略之檢討,地景保育通訊,16:2-11。
林鈴娟(2004)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3
李銘輝(1990)觀光地理,初版,揚智文化。
李光中(1994)臺灣地區地景保育現況與展望,地景保育通訊,1:1-7。
李建堂(2000a)地球襲產保育-如何付諸行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
李建堂(2000b)台灣中部地區特殊地景保育景點管理架構之研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
李麗雪等(2001)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初版,地景。
李筱娟(2001)台東縣卑南礫石分佈地區地景特質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立德(2000)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研究-以海岸山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裕德編著(2001)中國世界遺產名勝旅遊。湖南地圖出版社。
杜慧音(2002)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203-242。
施保旭(1995)地理資訊系統,初版,儒林圖書。
洪瑜璟(1994)建立特殊地形景觀保護區系統架構之研究-以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鐵良(1955)台灣之地形,台灣銀行季刊,7(2):8-25。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1997)國家公園概論,初版,明文書局。
徐嵩齡、張曉明、章建剛編(2001)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進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部。
張明洵、林玥秀(2002)解說概論,初版,揚智文化。
張曉、鄭玉歆主編(2003)中國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管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部。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初版,揚智文化。
郭彥超(2001)南湖大山地區之航照判讀與地勢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育任(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中橫沿線峽谷段景點調查及解說系統規劃。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黃萬居(1985)台灣地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系統之研究-兼論我國之自然保育與資源管理政策,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印。
黃國峰(1993)區域景觀分析之研究-以花東海岸山脈南段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書禮(1999)生態土地利用規劃,詹氏書局。
黃凱瑋(2006)荖濃溪縱谷的地景與解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于高(1993)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錦嫣(2003)GIS 技術與實務應用,初版,新文京開發。
陳志誠(2005)以遊客意願探討高雄縣農漁園區遊憩路線之規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學位論文,35。
莊文星(1992)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山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許珊瑜 整理(2003)歐洲地質公園,地景保育通訊,17。
許珊瑜(2004)金瓜石地質公園概念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曉虞、林耀源(2001)21 世紀開端的台灣地景保育工作省思,農政與農情,110:50-57。
農委會林業處保育科(1995)臺灣地區自然保護區域設置概況,地景保育通訊,3:1-7。
楊宏志(2002)生態旅遊制度的建立,台灣林業,28(1):68-76。
楊孝華(2003)琉球嶼地景的分類、分區與評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智傑(2008)台灣西南部泥岩丘陵之土地退化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齊士崢、宋國城 (1999) 荖濃溪流域的地形演育,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八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
齊士崢、黃美璇﹙2001﹚荖濃溪流域河階地和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5:123-140。
齊士崢 (2004) 河階地的對比與成因,環境與世界,10:43-64。
齊士崢、任家弘(2009)等高雄縣政府98年度自然生態保育計畫-高雄縣惡地地質公園地景資源調查與整體保育利用規劃期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趙信甫(2003)地質公園的評鑑與認證,地景保育通訊,19:13-18。
趙羿、賴明粥、薛怡珍(2003)景觀生態學:理論與實務,初版,地景。
蔡惠民(1985)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60-65
鄭玉歆、鄭易生主編(2003)自然文化遺產管理──中外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部。
陶佛(2001)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潘江(1995)世界遺產公約,地景保育通訊,2:15-18。
潘江(1995)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質出版社:山東。
潘江(1997)中國的地質和化石遺址與世界遺產名錄及其保護現狀,兩岸地景保育技術交流計畫成果報告。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龔琪嵐、齊士崢 (2004) 楠梓仙溪流域的河階地與地形演育,地理學報,38:47-62。

二、英文部分
Antrop , Marc (2000) Background concepts for integrated landscape analysis .,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77): 17-28.
Antrop ,Marc.(2005)Why landscapes of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70): 21-34.
Baker, T. R., and Case, S. B.(2000) Let Gis be your guide, The Science Teacher, 67(7): 24-26.
Brabyn, L. (1998) GIS analysis of macro landform , Presented at SIRC 98-The 10th Annual Colloquium of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Otago,Dunedin ,New Zealand 16-19 November.
Buckley, R. C. (2003) Environmental Inputs and Outputs in Ecotourism:Geotourism with a Positive Triple Bottom Line? Journal Of Ecotourism ,2(1): 76-82.
Buckley, R. C.(2006)Geotourism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2):581-583.
Cooke, R.U. and Doornkamp, J.C. (1974) Geomorphology i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UCN (1994)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s Management Categories
Lioubimtseva , E., Defourny, P.(1999) GIS-based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European Russia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44): 63-75.
Mitchell, Colin W.(1973) Terrain evaluation :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to the histo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actical terrain assessment , London : Longman.
Schumm, S.A. (1993) To interpret the earth-Ten ways to be wrong.(2nd ed.) ,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ueve, A.M., Cock, S.D. and Drew, D. (2002) The Geotourism Study: Phase I Executive Summary , Washington DC: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www.tia.org/pubs/geotourismphasefinal.pdf.)
The Countryside Agency and 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 (2002)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
Tourtellot , Jonathan B.(2002a) About Geotourism,Adapted from the joint NGT/TIA press conference held 13 March 2002 in New York.
Tourtellot, Jonathan B.(2002b) Moving Ecotourism Beyond its Niche , Presented at 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 ,Québec, Canada 19-22 May.
UNESCO (1999) Operational Guildlines for UNESCO Geopark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三、網頁部分
文獻會世界襲產知識網http://wh.cca.gov.tw/tc/main.asp
台灣生態旅遊網http://www.ecotour.org.tw/
世界地質公園http://www.worldgeopark.org/index.html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http://www.ecotourism.org/
國家地理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index.html
農委會自然保育網http://wagner.zo.ntu.edu.tw/preserve/index1.ht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http://www.unesco.org/whc
Google Earth http://kh.google.co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60-65
2. 齊士崢 (2004) 河階地的對比與成因,環境與世界,10:43-64。
3. 齊士崢、黃美璇﹙2001﹚荖濃溪流域河階地和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5:123-140。
4. 楊宏志(2002)生態旅遊制度的建立,台灣林業,28(1):68-76。
5. 湯曉虞、林耀源(2001)21 世紀開端的台灣地景保育工作省思,農政與農情,110:50-57。
6. 許珊瑜(2004)金瓜石地質公園概念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203-242。
8. 何立德(2000)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研究-以海岸山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李光中(1994)臺灣地區地景保育現況與展望,地景保育通訊,1:1-7。
10. 林耀源(2002)臺灣地景保育工作推動策略之檢討,地景保育通訊,16:2-11。
11. 林孟龍(1998)德國的地景保育-Geotopes,地景保育通訊,8:13-16。
12. 林朝棨(1967)台灣外島之地質,台灣銀行季刊,18(4):229。
13.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54-59。
14. 王鑫(2004c)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推動綱要計畫,澎湖縣農漁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環境資源學系辦理。
15. 王鑫(2004b)地質公園的設置與推動(下),地景保育通訊,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