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3: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茂彰
論文名稱:探索奈米科技營隊個案教師於彩蝶效應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嘉茹博士蘇懿生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奈米科技營隊彩蝶效應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文摘要
奈米科技是當前熱門的議題,但因奈米科技是跨學科的知識且為新興議題,令奈米議題課程的教授有其困難性,教師對於奈米科技概念的認知仍有待更進一步的提升。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一位奈米計畫種子教師在非制式奈米科技營隊情境中如何從其課程設計到教學實務,以及採用教學策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困難來教授奈米課程,而使學生易於理解且有興趣學習。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先訪問個案以了解其奈米科技營隊的信念及其意圖,再進行教室觀察、訪談及蒐集其教學行為的資料,將所蒐集資料依其研究目的加以編碼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個案教師對營隊的信念認為(1)營隊課程不同於學校課程,不管場域、設備、議題或者教授對象都不同於學校,而學校無法如此實施此課程。(2)個案教師對自己的定位是一位推廣者,希望學生在接觸奈米議題後產生興趣且消除對奈米議題的陌生。(3)個案教師基於對營隊的認知與自我期許,營隊課程的深度與廣度都較高。(二)因此個案教師在此信念下所期許的意圖為(1)克服營隊面臨的困難,如先備知識不足、或奈米太小無法觀察等。(2)將營隊課程精緻化以利學生學習。(3)採取策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希望學生有所收穫。(三)所以個案教師在教學中的相應行動為(1)建立先備知識而由波的基本原理講起。(2)使用電子顯微鏡圖片解說克服奈米太小無法觀察之困難。(3)採用類比方式解說原理讓學生易於理解。(4)採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5)使課程的連結更具邏輯而學生易於學習。教師在這樣奈米科技營隊非制式教育之中思考安排課程取向,著重於學生的動機興趣,學習者的思考角度思考課程教學,這部份可能是制式教育中較為缺乏的,可做為引入制式教育中教學的參考因素及奈米科技推入制式教育的教學建議。

目錄
目錄 I
表次……………………………………………………………………………… III
圖次…………………………………………………………………………………IV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奈米科技營隊之非制式教育情境 9
第二節 教學信念 14
第四節 彩蝶效應 18
第五節 奈米科技教育現況與相關研究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環境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 3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個案老師設計奈米課程的核心概念、想法與理念 39
第二節 個案教師設計奈米課程所遇到的問題、困難與解決的方法 47
第三節 個案老師在奈米課程教學實踐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58
附錄 62
附錄(一)k-12奈米科技教師訪談大綱 62
附錄(二)訪談大綱 63
附錄(三)教學流程觀察筆記 64
附錄(四)Code Family: 具挑戰的 68
附錄(五)Code Family: 能參與或動手操作 70
附錄(六)Code Family: 新奇的刺激 73
附錄(七)Code Family: 生動的 75
附錄(八)Code Family: 推廣者 80
附錄(九)Code Family: 老師對營隊課程的態度 82
附錄(十)Code Family: 教學策略 83
附錄(十一)豐富的資源 84
附錄(十二)Code Family:營隊課程不同於學校 86
附錄(十三 )主軸編碼紀錄 89
附錄(十四 )教學流程編碼 90
附錄(十五)99年科學教學觀察紀錄表 92







表次
表2_1 制式(FORMAL)、非正式(NON-FORMAL)及非制式(INFORMAL)學習區分表 10
表2-5 奈米教學相關研究文獻整理 21
表4-1 99年教學歷程紀錄表 52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26
圖3-2 研究流程圖 29
圖3-3:編碼示意表 36
圖3-4:某一段訪談逐字稿被「編碼」的情形 37
圖4-1解決彩蝶效應奈米結構無法直接觀察示意圖 48
圖4-3:個案教師課程的邏輯 50
圖4-4:個案教師隊奈米科學營隊的信念、意圖與相應行動 5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黃佳媛(2009) 。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淑思(2005) 。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莊婷媜(2007)。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巽斐(2005)。合作式行動研究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 2004)。奈米科技交響樂-生物篇。臺北:臺大出版
潘文福( 2004 )。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
盧秀琴、宋家驥(2010)。高中奈米科技課程的專家概念與情境式問卷之建構。教育實踐與研究,23 (1 ),85-114。
陳冠蓁(2004),《台中縣托兒所教保人員安全教育信念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高逢時(2005)。奈米科技。科學發展月刊,386,66-71。
張政義(2008)。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物理教育學刊,9(1),1-16。
教育部(2002)。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全程計畫92年到97年)。教育部。
教育部(2002)。高中奈米通用補充教材II。教育部。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89-100。臺中市。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清財 (1990), 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 博士論文, 未出版.
莊淑琴(1998)。國小教師數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碧玲 (2000)。 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信念研究。 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東模(2004)。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國立中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陳鳳妤 (2006)。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樹聲(2006)。從爭議性科技議題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中詮釋科學教師的角色──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3),237-255。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
陳麗文(2005)。如何在中小學進行奈米科技的教學與應用。國教輔導雙月刊,45(2),27-32。
蔡執仲、段曉林和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
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謝瑞祥(2008)。國中學生對於奈米科技知識認知之初探─以台中市三所國中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趙珮睛和許嘉家(2009)。影響國中小女生學業成就與學習興趣因素-以台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資料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79-104。
薛富盛、呂福興、吳宗明、曾東模 (2008), 金顆億粒-奈米金粒子實驗, 台中: GB國家網路書店
林進財(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書局
蘇俊鐘(2003)。蓮花效應。2005年4月24日,取自奈米科學網http://nano.nchc.gov.tw/dictionary/lotus_effect.html
呂宗昕(2005)。奈米科技相關圖解。2005年4月24日,取自科技年鑑奈米網http://nano.nsc.gov.tw/main/9/9_02.html
二、英文部分
Fonash, S. J. (2009). Nanotechnology and economic resiliency. Nano Today, 4, 290-291.
Healy, N. (2009) . Why nano education? Journal of Nano Education, 1, 6-7.
Hidi, S., & Harackiewicz, J. M. (2000). Motivating the academically unmotivated: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 21st centur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 151-179.
Mitchell, M. (1993). Situational interest: 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424-436.
Roco, M. C. (2006). Nanotechnology's fu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August, 39.
Hidi, S., & Anderson, V. (1992).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impact on reading and
expository writing.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15-23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rapp, A. (2002b). 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 383–409.
Pintrich, P. R. and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iefele, U. (2001).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J. Collis & S. Messick (Eds.),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Bridging the gap i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p. 163-194).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tipek DJ. 1998.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tohr-Hunt, P.M. (1996). An analysis of frequency of hands-on experience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 101-109.

三、網路資料
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網(2009)。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nano.edu.tw/
科技年鑑奈米網(2009)。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nano.nsc.gov.tw/main/3/3_01.ht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