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黃佳媛(2009) 。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陳淑思(2005) 。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莊婷媜(2007)。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巽斐(2005)。合作式行動研究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 2004)。奈米科技交響樂-生物篇。臺北:臺大出版
潘文福( 2004 )。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
盧秀琴、宋家驥(2010)。高中奈米科技課程的專家概念與情境式問卷之建構。教育實踐與研究,23 (1 ),85-114。
陳冠蓁(2004),《台中縣托兒所教保人員安全教育信念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高逢時(2005)。奈米科技。科學發展月刊,386,66-71。張政義(2008)。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物理教育學刊,9(1),1-16。教育部(2002)。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全程計畫92年到97年)。教育部。
教育部(2002)。高中奈米通用補充教材II。教育部。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89-100。臺中市。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清財 (1990), 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 博士論文, 未出版.
莊淑琴(1998)。國小教師數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碧玲 (2000)。 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信念研究。 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東模(2004)。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國立中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陳鳳妤 (2006)。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樹聲(2006)。從爭議性科技議題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中詮釋科學教師的角色──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3),237-255。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陳麗文(2005)。如何在中小學進行奈米科技的教學與應用。國教輔導雙月刊,45(2),27-32。蔡執仲、段曉林和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
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謝瑞祥(2008)。國中學生對於奈米科技知識認知之初探─以台中市三所國中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余民寧、趙珮睛和許嘉家(2009)。影響國中小女生學業成就與學習興趣因素-以台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資料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79-104。薛富盛、呂福興、吳宗明、曾東模 (2008), 金顆億粒-奈米金粒子實驗, 台中: GB國家網路書店
林進財(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書局
蘇俊鐘(2003)。蓮花效應。2005年4月24日,取自奈米科學網http://nano.nchc.gov.tw/dictionary/lotus_effect.html
呂宗昕(2005)。奈米科技相關圖解。2005年4月24日,取自科技年鑑奈米網http://nano.nsc.gov.tw/main/9/9_02.html
二、英文部分
Fonash, S. J. (2009). Nanotechnology and economic resiliency. Nano Today, 4, 290-291.
Healy, N. (2009) . Why nano education? Journal of Nano Education, 1, 6-7.
Hidi, S., & Harackiewicz, J. M. (2000). Motivating the academically unmotivated: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 21st centur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 151-179.
Mitchell, M. (1993). Situational interest: 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424-436.
Roco, M. C. (2006). Nanotechnology's fu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August, 39.
Hidi, S., & Anderson, V. (1992).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impact on reading and
expository writing.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15-23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rapp, A. (2002b). 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 383–409.
Pintrich, P. R. and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iefele, U. (2001).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J. Collis & S. Messick (Eds.),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Bridging the gap i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p. 163-194).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tipek DJ. 1998.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tohr-Hunt, P.M. (1996). An analysis of frequency of hands-on experience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 101-109.
三、網路資料
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網(2009)。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nano.edu.tw/
科技年鑑奈米網(2009)。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nano.nsc.gov.tw/main/3/3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