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內政部戶政司(2011)。臺閩地區出生人口數及粗出生率。2011年5月2O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
方國榮(2009)。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方德隆編譯 (2004)。課程基礎的理論。台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Allan. C. Ormestein 和Francis. P .Hunkins 原著4th,2004)。
王 坦(2001)。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北京:學苑。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王淑樺(2004)。學童參與桌球訓練前後動作能力之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王國海(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躲避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王瑜琿(2009)。試論體育課堂中合作學習。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8,154。
王豔平(2007)。體育合作學習對增進小學生同伴關係的觀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首都體育學院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古博文、張家昌、王宗進、張俊一、陳俐蓉(2009)。樂活運動站-政策背景。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10年1O月22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http://www.thewisdommedia.com/ncue/policy.html
田續鴻(2008)。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個人社會責任模式(TPSR)、撞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李昭憲(2003)。國小實驗課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何添生(2009)。合作學習與電腦影像對大專男女足球課程學習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8(2),20-30。吳俊生(2008)。合作學習策略在嘉義縣國民小學扯鈴教學學習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對學童注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師學報,12,39-48。周建智(2005)。合作學習教學法融入國小高年級體育課之動作技能表現、批判性思考與社交技巧研究。臺北縣:三思堂。
周建智(2005)。創造思考教學介入體育課之後對國小學童之動作技能發展在創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及問題決解能力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93-2413-H154-003),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市。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臺北:桂冠。(Bandura, A.,1977)。
尚憶薇(2010)。以合作學習理論應用於適應體育課程。大專體育,106,56-60。
易文雲(2010)。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林信宏(2006)。合作學習介入藍球教學對大專生籃球策略認知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桃園縣。林建宏(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進國小體育課教學之行動研究。福山師說行動研究專輯,9,44-73。
林益源(2004)。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255-278。
邱稚瑋(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金岳鳳(2005)。小組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姚宗呈(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洪武全(2008)。同儕學習(PAL)對國小體育課排球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洪新來(2004)。合作學習與動機因素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影響:以木球教學為例。大專體育英文學刊,35-48。
徐岳聖(2008)。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籃球技能表現之影響。臺北市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
徐岳聖、林錚、周建智(2007)。探究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策略介入桌球課對大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與桌球動作技術之影響。北體學報,15,67-80。張子貴(2010)。合作學習應用在微積分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1-162。
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4)。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新仁、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53-78。許崇憲(2001)。影響合作學習成效的因素:建構性活動、真實的學習情境、與團體組成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4,203-226。許美華、林坤燦(2006)。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學習障礙兒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8,39-69。許樹淵(1986)。運動技術指導原理。台北:協進。
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野 蕊(2005)。合作學習策略在籃球教學之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陳佩雯(2004)。以合作學習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陳怡婷(2006)。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陳長盛(2005)。國小有效的桌球教學步驟。學校體育,15(6),63-73。陳建宏(2002)。桌球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術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陳春安(2006)。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對足球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策略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專刊,85-96。
陳美華、陳信憲、龔建吉(2009)。大學學生學習取向與教學環境設計關聯性評估-以合作學習教學法為例。課程與教學,12(4),141-168。陳淑滿、蔡秀芳(2000)。我國桌球運動發展概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9,78-82。陳傳吉(2004)。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國中學生體適能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曾英燕(2010)。合作學習在大學英文課堂上對於閱讀理解的幫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桃園縣。曾德明(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習體育教學碩士班。黃朝嘉(2009)。同儕教導訓練模式在精熟學習與合作學習情境下對高爾夫球推桿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黃福斌(2009)。桌球學習對女童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黃政傑、林珮璇(1999)。合作學習教學法。八十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劃,臺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主編。
黃淑玲、張簡坤明(2008)。合作學習對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3(3),27-39楊進益(2001)。Mosston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形式對高職學生排球低手發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葉海輝(2009)。任務式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運用。體育教育,1,108-111。
廖國成(2003)。體育課程發展模式對排球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五堵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87-108。
劉得鈞(2004)。桌球教學對國小學童手眼協調、敏捷與反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蔡安侖(2007)。優秀桌球兒童與一般兒童動作能力特性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競技運動研究所,臺中縣。蔡俊賢(2009)。運動教育、理解式與合作學習教育模式之整合。大專體育,104,39-45。
蔡姿娟(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之效益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61-283。蔡鵑竹(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鄭子豪(2010)。運用合作學習探究國小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體育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鄭永杰(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樂樂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鄭怡瑾(2010)。合奏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兒童社會能力之影響個案研究-以大安區山葉合奏專班國小中年級兒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鄭麗媛、李思賢、陳政友(2009)。合作學習與訊息回饋策略對修習健康與體育教材教法之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2,65-86。
賴瑞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賴紫霖(2010)。同儕協助學習對高中生游泳蛙式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龍榕淑(2006)。同儕合作學習與電腦輔助教學融入數學科統計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謝淑娟(2004)。適合幼兒神經肌肉發展的桌球運動。學校體育,14(5),61-64。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蘇麗美(2005)。合作學習法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龔雅慈(2007)。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二、英文部分:
Aronson, E., Stephan, C. Sikes, J., Blaney, N.,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r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Inc.
Barrett, T. (2005).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x-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4, 88-102.
Bruner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Cervantes, C. M., Cohen, R., Hersman, B. L., & Barrett, T. (2007). Incorporating PACER into an inclusive basketball uni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8(7), 45-50.
Dyson, B. (200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264-281.
Dyson, B., Griffin, L. L., & Hastile, P. (2004). Sport education, tactical gam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Quest, 56, 226-240.
Graves, N. B. & Graves, T. D. (1985). Creating a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 An ecological approach. In R. Salvin. ; S. Sharan. ; S. Kagan, R. H. ; Lazarowi 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 ,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409- 436. New York: Plenum.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29-33.
Johnson, D.W.,& Johnson, R.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Englewood Cliffs,NJ.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3).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feedback in technology-based instruction. In Dempsey, J., & Sales,G.C. (Ed.),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Needham Heights: Allyn and Bacon.
Nattiv﹐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E.Slavin et al.(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ing. NYC.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Piaget, Jean (1973). The Child and Reality: Problems of Genetic Psychology. New York: Grossman Publishers.
Sharan, S.,& Sharan, Y. (1976). Small-Group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Slavin, R. E. (1978). Effects of student teams and peer tutou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ime-on-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8(4), 252-257.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Slavin, R. E. (1990). Achievement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A best evidence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471-499.
Slavin, R. E.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71-8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9).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N. Y. : Plenum.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rd, P., & Lee, M. A. (2005). Peer-assiste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4, 2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