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東元
研究生(外文):Tung-Yuan Tseng
論文名稱:孔廣森《公羊》學要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Kong,Guang-sen's Gongyang Theory
指導教授:鄭卜五教授
指導教授(外文):Bu-Wu Z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經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孔廣森三科九旨《春秋公羊通義》清代《公羊》學《春秋》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公羊》學至清代而復盛,並形成影響力極大的常州《公羊》學派。然而在此之前,撰有清代第一本《公羊》學專著《春秋公羊通義》的孔廣森,應該是為《公羊》發聲、開風氣之先的重要人物,卻因為在處理《公羊》學核心思想的三科九旨時,持論的根據有別於東漢何休所主張的三科九旨,因此招致諸多非議,而未能廁身於正統《公羊》學家之列。楊濟襄師曾論及《公羊》學內部有方法論的差異,點出同為《公羊》學家的董仲舒與何休,在詮解《公羊》時採取的是不同的途徑。除此之外,依據舊題為徐彥所作的《春秋公羊傳疏》可知,《公羊》學在三科九旨此一議題上,還有實質內容的歧異。東漢以降,論《公羊》者多以何休為宗,倘若以是否合於何休做為檢視的標準,也難怪孔廣森的《公羊》學會被視為歧出,而未能夠得到合理的對待。
本文之作,擬爬梳董理《春秋公羊通義》一書,並觕舉例證,以一窺孔廣森《公羊》學之真實面貌。一則欲明孔廣森《公羊》學之要義,一則冀能彰明《春秋公羊通義》於《春秋》學史之價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一、定位孔廣森之《公羊》學 5
二、論述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之三科九旨 5
第三節 相關文獻概況 6
一、學位論文 6
二、單篇論文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一、文獻分析法 7
二、歷史研究法 8
三、歸納演繹法 8
第二章 孔廣森《公羊》學之繼承與開創 9
第一節 撰述背景及解經態度 10
一、受到前賢之影響 10
二、為古義作新疏 13
三、病《春秋》大義之闇而不彰 14
四、旁徵博引 16
(一)徵引歷代典籍 16
(二)援引儒者說法 17
第二節 孔廣森對《公羊》學之開創 19
一、經典釋義公羊化之形成 19
二、孔廣森三科九旨之確立 20
(一)三科九旨為《公羊》學之核心 20
(二)《公羊》學之三科九旨有二說 22
(三)孔廣森因三科九旨而被批評 24
(四)孔廣森另立三科九旨的緣由 27
第三章 書「時、月、日」以明「天道」 33
第一節 天道科總論 33
一、《春秋》沿用魯史舊名必有新意 33
二、孔廣森對《春秋》時月日之記載有衍文、脫文之看法 34
(一)兩次丙戌 35
(二)夏五或無月 36
(三)《春秋》經文無冬 37
三、時月日之記載有其用意 38
四、《春秋》重義不重事 40
五、推崇元儒趙汸之重視《春秋》時月日之記載 42
第二節 卒葬 43
一、三世異辭 43
二、魯國大夫卒 45
三、諸侯卒葬 50
(一)以日記載卒,以月記載葬 51
(二)以月記載卒,以時記載葬 54
(三)以日記載卒,以時記載葬 58
1.杞 58
2.邾婁 60
(四)記載卒而不記載葬 61
1.楚 61
2.吳 62
第三節、朝聘如 63
一、朝 63
二、聘 66
三、公如 67
(一)月為正月 67
(二)月非正月 67
第四節、會盟 69
一、會 69
(一)弒隱之禍近 69
(二)桓會皆危 70
(三)齊桓之功業墮敗 71
(四)楚為患中國 72
(五)吳會中國之始 73
(六)大夫專恣 73
二、盟 74
(一)桓公無信,故盟皆日 74
(二)齊桓之盟,不日為信 75
(三)晉霸之始而盟日,未若齊桓之信 76
(四)楚莊王憂中國,與大信辭 77
第四章 論「譏、貶、絕」以見「王法」 79
第一節 王法科總論 79
一、《春秋》乃有褒貶之書 79
二、《春秋》中的褒貶藉譏、貶、絕來體現 81
三、讀《春秋》的重要方法 83
四、孔子作《春秋》的用心 85
第二節 情節較輕的事件,以譏來記載 86
一、非禮也 86
(一)譏世卿 86
1.氏者起其世也 87
2.父老子代從政 87
(二)譏擅自越境 88
1.諸侯越境送女 89
2.諸侯越境觀社 89
3.大夫越境逆女 90
(三)譏二名 90
1.仲孫何忌 91
2.魏曼多 92
二、譏始之不正也 92
(一)譏始不親迎 92
(二)譏始僭諸公 94
第三節 情節稍重的事件,以貶來記載 94
一、稱人為貶 95
(一)諸侯貶稱人 95
1.迫殺之甚痛 95
2.不與夷狄之執中國 96
(二)大夫貶稱人 98
1.大夫專同盟 98
2.大夫生事專平 98
3.大夫專福 99
二、去氏為貶、不稱公子公孫為貶 100
(一)展無駭 100
(二)夫人不稱姜氏 101
1.哀姜 101
2.聖姜 102
(三)公子翬 103
第四節 情節最重的事件,以絕來記載 103
一、誅絕執諸侯 104
(一)荊執蔡侯獻舞 104
(二)魯哀公執邾婁子益 105
二、誅絕同姓之見滅 105
(一)衛滅邢 105
(二)宋滅曹 106
三、誅絕殺諸侯 107
(一)陳佗外淫而見殺 107
(二)楚靈王殺蔡侯般 108
第五章 諱「尊、親、賢」以察「人情」 111
第一節 人情科總論 111
第二節 為尊者諱 113
一、為周王諱 113
(一)晉文公以臣召君 113
(二)王師敗績 114
二、為魯公諱 115
(一)諱與大夫盟 115
1.公及齊大夫盟于暨(莊公九年) 115
2.及晉處父盟(文公二年) 116
(二)諱凶年造邑 116
(三)諱取言城 117
第三節 為親者諱 118
一、見弒殺而曰薨 118
(一)公薨(閔公二年) 118
(二)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僖公元年) 119
二、奔他國而曰孫 120
(一)夫人孫于齊(莊公元年) 120
(二)公孫于齊次于揚州(昭公二十五年) 121
第四節 為賢者諱 122
一、為諸侯諱 122
(一)為齊襄公諱復仇 122
(二)為齊桓公諱滅項 124
(三)為晉文公諱篡 125
二、為大夫諱 127
(一)曹羈 127
(二)衛叔武 128
第六章 結語 131
一、重新定位孔廣森在清代經學的地位 131
二、建構《公羊》學的完整體系 132
參考文獻 135
附錄一、孔廣森年譜 145
附錄二、孔廣森畫像 155
附錄三、孔廣森敕封狀 157

(除孔廣森著作外,餘皆按出版年排序。)
一、孔廣森著作
1.《春秋公羊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重編本皇清經解第13冊。
2.《儀鄭堂駢體文》,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四部備要本第99冊。
3.《大戴禮記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7冊。
4.《經學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3冊。
5.《理學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0冊。
6.《詩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6冊。
7.《少廣正負術內外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二、古籍文獻
(一)經部
1.〔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6冊。
2.〔宋〕呂大圭:《春秋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7冊。
3.〔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4冊。
4.〔清〕陳立:《公羊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30冊。
5.〔清〕莊存與:《春秋正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1冊。
6.〔東漢〕鄭玄撰、〔清〕皮錫瑞疏證:《六藝論疏證‧春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1冊。
7.〔清〕戴震:《經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2冊。
8.﹝清﹞陳立:《句溪雜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6冊。
9.〔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80冊。
10.〔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2冊。
11.〔西漢〕戴聖撰、〔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5冊。
12.舊題〔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6冊。
13.〔西漢〕公羊壽著、〔東漢〕何休解詁、舊題〔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
14.〔西漢〕穀梁赤撰、〔東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
15.〔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16.〔東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17.〔清〕皮錫瑞撰、﹝民國﹞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二)史部
1.〔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2.〔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3.〔南朝宋〕范瞱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4.〔唐〕李延壽:《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5.〔唐〕魏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6.〔宋〕歐陽脩、宋祁同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
7.《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三)其他
1.〔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2.〔清〕王昶:《湖海文傳》,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3.〔清〕毛奇齡:《西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73年,第1320冊。
4.〔西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皇清經解續編本。
5.〔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6.〔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7.〔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8.〔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9.〔清〕錢儀吉編:《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0.〔清〕阮元:《清代疇人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
11.〔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199冊。
1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624冊。
13.〔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14.〔清〕王昶:《春融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37冊。
15.〔清〕張塤:《竹葉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49冊。
16.〔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55冊。
17.〔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80冊。
18.〔清〕劉逢祿:《劉禮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501冊。
19.〔清〕戴望:《謫麐堂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561冊。
20.〔清〕曾燠輯:《國朝駢體正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668冊。
21.〔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22.〔清〕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近人專書
1.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二十八。
2.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
3.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4.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5.戴君仁等:《春秋三傳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6.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8.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9.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0.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11.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3.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 年。
14.〔日〕安居香山著、〔中〕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1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17.蔣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18.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21.〔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賴貴三編:《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23.龔鵬程:《儒學反思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24.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25.皮鍚瑞:《經學歷史》,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26.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28.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29.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0.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1.王新華:《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32.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第47冊。
33.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21冊。

四、學位論文
1.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
2.簡松興:《公羊傳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3.張廣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4.金榮奇:《莊存與春秋公羊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5.林秀富:《論春秋的屬辭比事》,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6.鄭卜五師:《凌曙公羊禮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7.涂茂奇:《趙汸及其春秋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8.楊濟襄師:《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9.歐修梅:《春秋公羊傳解經方法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10.曾志偉:《春秋公羊傳三科九旨發微》,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1.張振:《歷史與詮釋-公羊學三科九旨的歷史哲學解讀》,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12.黃佳駿:《孔廣森經學思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3.許嘉哲:《《春秋正辭》之義理詮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4.簡逸光:《《公羊傳》、《穀梁傳》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15.江美儀:《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6.胡凱閔:《孔廣森《春秋》學探究─以《春秋公羊通義》為論》,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單篇論文
1.陸振岳:〈孔廣森的公羊學〉,《孔子研究》,1987年。
2.王財貴:〈孔廣森公羊通義敘錄〉,《鵝湖月刊》,1990年。
3.陳居淵:〈論孔廣森與劉逢祿的公羊學研究〉,《孔子研究》,1995年。
4.陳其泰:〈孔廣森的公羊學著述及其誤區〉,《孔子研究》,1996年。
5.鄭卜五師:〈常州《公羊》學派「經典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6.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學「三科九旨」論述〉,《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
7.鍾玉發:〈阮元與清代今文經學〉,《史學月刊》,2004年。
8.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通義》與何休《公羊解詁》釋經觀點之異同〉,《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六輯,澳門:澳門出版社,2005年。
9.楊濟襄師:〈《春秋》書法的常與變一論董仲舒、何休二種解經途徑所代表的學術史意義〉,《經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
10.黃開國:〈孔廣森與何休的經學之異〉,《齊魯學刊》,2006年。
11.陳蘇鎮:〈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文史》,2006年。
12鄭卜五師:〈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其「義例」之見解研究〉《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13.成玲:〈孔廣森《公羊通義》取義之道〉,《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
14.汪高鑫:〈何休對公羊三世說的理論構建〉,《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
15.徐岩:〈公羊家的經權思想〉,《文教群論》,2007年。
16.陳其泰:〈公羊家法與清代今文學復興之統緒〉,《齊魯學刊》,2007年。
17.張勇:〈孔廣森與《公羊》「家法」〉,《中國史研究》,2007年。
18.楊濟襄師:〈漢代古學在晚清公羊學的復甦─論孔廣森《公羊通義》的治經路線〉,《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八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19.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特質發微〉,《孔子研究》,2008年。
20.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意圖探悉〉,《現代哲學》,2008年。
21.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義理呈現〉,《船山學刊》,2008年。
22.平飛:〈尊尊與為尊者諱-春秋公羊義的二重性探悉〉,《東方論壇》,2008年。
23.徐良、王慶餘:〈公羊三世說之流變〉,《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
24.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通義》的解經路線與關鍵主張〉,《文與哲》第13期,2008年。
25.王秋月:〈莊存與和清代今文經學之復興〉,《泰山學院學報》,2009年。
26.李曉維、廉永杰:〈試釋《春秋公羊傳》的「四諱理論」〉,《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
27.楊濟襄師:〈通義與異議:孔廣森對《公羊》學關鍵論題的統籌與澄清〉,《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28.黃開國:〈《公羊傳》的現實批判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