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孔廣森著作外,餘皆按出版年排序。)
一、孔廣森著作
1.《春秋公羊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重編本皇清經解第13冊。
2.《儀鄭堂駢體文》,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四部備要本第99冊。
3.《大戴禮記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7冊。
4.《經學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3冊。
5.《理學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0冊。
6.《詩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6冊。
7.《少廣正負術內外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二、古籍文獻
(一)經部
1.〔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6冊。
2.〔宋〕呂大圭:《春秋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7冊。
3.〔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4冊。
4.〔清〕陳立:《公羊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30冊。
5.〔清〕莊存與:《春秋正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1冊。
6.〔東漢〕鄭玄撰、〔清〕皮錫瑞疏證:《六藝論疏證‧春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1冊。
7.〔清〕戴震:《經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2冊。
8.﹝清﹞陳立:《句溪雜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6冊。
9.〔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80冊。
10.〔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2冊。
11.〔西漢〕戴聖撰、〔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5冊。
12.舊題〔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6冊。
13.〔西漢〕公羊壽著、〔東漢〕何休解詁、舊題〔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
14.〔西漢〕穀梁赤撰、〔東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
15.〔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16.〔東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17.〔清〕皮錫瑞撰、﹝民國﹞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二)史部
1.〔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2.〔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3.〔南朝宋〕范瞱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4.〔唐〕李延壽:《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5.〔唐〕魏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二十五史。
6.〔宋〕歐陽脩、宋祁同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
7.《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三)其他
1.〔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2.〔清〕王昶:《湖海文傳》,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3.〔清〕毛奇齡:《西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73年,第1320冊。
4.〔西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皇清經解續編本。
5.〔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6.〔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7.〔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8.〔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9.〔清〕錢儀吉編:《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0.〔清〕阮元:《清代疇人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
11.〔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199冊。
1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624冊。
13.〔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14.〔清〕王昶:《春融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37冊。
15.〔清〕張塤:《竹葉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49冊。
16.〔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55冊。
17.〔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80冊。
18.〔清〕劉逢祿:《劉禮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501冊。
19.〔清〕戴望:《謫麐堂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561冊。
20.〔清〕曾燠輯:《國朝駢體正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668冊。
21.〔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22.〔清〕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近人專書
1.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二十八。
2.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
3.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4.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5.戴君仁等:《春秋三傳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6.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8.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9.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0.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11.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3.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 年。
14.〔日〕安居香山著、〔中〕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1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17.蔣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18.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21.〔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賴貴三編:《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23.龔鵬程:《儒學反思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24.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25.皮鍚瑞:《經學歷史》,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26.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28.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29.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0.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1.王新華:《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32.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第47冊。
33.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21冊。
四、學位論文
1.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2.簡松興:《公羊傳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3.張廣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4.金榮奇:《莊存與春秋公羊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林秀富:《論春秋的屬辭比事》,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鄭卜五師:《凌曙公羊禮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7.涂茂奇:《趙汸及其春秋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8.楊濟襄師:《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9.歐修梅:《春秋公羊傳解經方法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10.曾志偉:《春秋公羊傳三科九旨發微》,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1.張振:《歷史與詮釋-公羊學三科九旨的歷史哲學解讀》,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12.黃佳駿:《孔廣森經學思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3.許嘉哲:《《春秋正辭》之義理詮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4.簡逸光:《《公羊傳》、《穀梁傳》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5.江美儀:《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6.胡凱閔:《孔廣森《春秋》學探究─以《春秋公羊通義》為論》,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五、單篇論文
1.陸振岳:〈孔廣森的公羊學〉,《孔子研究》,1987年。
2.王財貴:〈孔廣森公羊通義敘錄〉,《鵝湖月刊》,1990年。3.陳居淵:〈論孔廣森與劉逢祿的公羊學研究〉,《孔子研究》,1995年。
4.陳其泰:〈孔廣森的公羊學著述及其誤區〉,《孔子研究》,1996年。
5.鄭卜五師:〈常州《公羊》學派「經典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6.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學「三科九旨」論述〉,《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
7.鍾玉發:〈阮元與清代今文經學〉,《史學月刊》,2004年。
8.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通義》與何休《公羊解詁》釋經觀點之異同〉,《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六輯,澳門:澳門出版社,2005年。
9.楊濟襄師:〈《春秋》書法的常與變一論董仲舒、何休二種解經途徑所代表的學術史意義〉,《經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
10.黃開國:〈孔廣森與何休的經學之異〉,《齊魯學刊》,2006年。
11.陳蘇鎮:〈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文史》,2006年。
12鄭卜五師:〈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其「義例」之見解研究〉《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13.成玲:〈孔廣森《公羊通義》取義之道〉,《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
14.汪高鑫:〈何休對公羊三世說的理論構建〉,《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
15.徐岩:〈公羊家的經權思想〉,《文教群論》,2007年。
16.陳其泰:〈公羊家法與清代今文學復興之統緒〉,《齊魯學刊》,2007年。
17.張勇:〈孔廣森與《公羊》「家法」〉,《中國史研究》,2007年。
18.楊濟襄師:〈漢代古學在晚清公羊學的復甦─論孔廣森《公羊通義》的治經路線〉,《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八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19.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特質發微〉,《孔子研究》,2008年。
20.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意圖探悉〉,《現代哲學》,2008年。
21.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義理呈現〉,《船山學刊》,2008年。
22.平飛:〈尊尊與為尊者諱-春秋公羊義的二重性探悉〉,《東方論壇》,2008年。
23.徐良、王慶餘:〈公羊三世說之流變〉,《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
24.楊濟襄師:〈孔廣森《公羊通義》的解經路線與關鍵主張〉,《文與哲》第13期,2008年。
25.王秋月:〈莊存與和清代今文經學之復興〉,《泰山學院學報》,2009年。
26.李曉維、廉永杰:〈試釋《春秋公羊傳》的「四諱理論」〉,《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
27.楊濟襄師:〈通義與異議:孔廣森對《公羊》學關鍵論題的統籌與澄清〉,《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28.黃開國:〈《公羊傳》的現實批判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