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偉慈
研究生(外文):Wei-tzu Chen
論文名稱:大高雄地區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態度與意願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eachers’ Attitude and Intention on Using Digital-Textbook at Elementary Schools of Kaohsiung
指導教授:鄭經文鄭經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wen Cheng
口試委員:鄭經文
口試日期:2011-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科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使用意願電子教科書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
外文關鍵詞:digital-textbook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ttitude toward using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2
  • 點閱點閱:17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對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態度與意願,以高雄市的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583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教育程度」、「資訊背景」和「使用次數」會影響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認知有用性」。
二、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資訊背景」和「使用次數」的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認知易用性」具有顯著性的差異。
三、國小教師的「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資訊背景」和「使用次數」對使用電子教科書的「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具有顯著性的差異。
四、「過去經驗」對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具有顯著性的差異。
五、不同「職務工作」的國小教師對使用電子教科書之「認知有用性」有差異,而對「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三個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六、電子教科書的「產出品質」對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和「使用意願」有顯著的相關性。
七、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之間有顯著相關。
八、無使用經驗之國小教師對使用電子教科書之意願低的原因有「電腦媒體借用不方便」、「器材操作複雜麻煩」和「缺乏適當的電腦播放媒體」等,表示對使用意願沒有一定程度的認同。

根據研究發現及結論,分別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教科書出版商和教育主管機關編審電子教科書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ttitude and inten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ward using digital-textbook. The researched objects were sampled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The effective samples are 583 in total, which a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concluded below:
1. “Education degrees”, “information backgrounds” and “using frequencies” in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will influence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use digital textbook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degrees”, “information backgrounds”, and “using frequencies” toward using digital textbook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attitude toward using”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degrees”, “information backgrounds”, and “using frequencies” toward using digital textbooks.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ttitude toward using”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in the past experi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e of digital textbooks.
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show variances i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to use digital textbooks; while they show no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attitude toward using”,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6. The output qualities of digital textbooks show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perceive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use digital textbooks.
7.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nces in the “attitude”,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use digital textbooks.
8. The reasons wh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out using experiences show littl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 digital textbooks are the “inconvenience to borrow the computer instruments”, “complexity and troubles to operate the equipment”, “lack of appropriate computer broadcast media” and so 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certain degree identification toward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I propose my suggestions separately as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he future textbook publishers and education official authorities to edit and examine digital textbook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I
誌謝................................................. V
目次................................................. VI
表次................................................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科書的沿革與發展........................... 7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20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的應用....................... 26
第四節 相關科技接受模式理論分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有效樣本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大高雄地區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分析... 58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態度與意
    願之差異分析................................. 65
第四節 國小教師對電子教科書的產出品質、使用態度與
    使用意願之相關情形........................... 87
第五節 綜合分析.....................................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2
參考文獻.............................................105
中文部分.............................................105
英文部分.............................................111
附錄一 建立專家效度問卷問卷.........................113
附錄二 <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態度與使用意願
    之研究>預試問卷..............................121
附錄三 <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態度與使用意願
    之研究>調查問卷..............................125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3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有限公司。
王天男(2010)。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採用電子書意願的
影響因素。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中。
王東澤(2006)。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討。國立成功
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
王美玉 (2001)。談電子書對公共圖書館的影響。書苑季刊,
47, 1-9。
王振浩(2001)。影響消費者採用網路銀行行為意向之研究。中
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靜芬(2004)。NetLibrary與Ebrary 電子書比較研究。圖書
情報工作,48:10,78-80。
尤珮君(2006)。網路書店、線上出版、電子書。網路社會學通
訊期刊,57,7。
石承恩(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國文科教師運用資訊
融入教學意向之研究。開南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
計畫。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5日。
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1565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數位出版產業概況。
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8日。
取自:http://www.gio.gov.tw/ct.aspxItem=70837&ctNode=5037&mp=3
余旻育(2009 )。結合科技接受模式與資產專屬性探討消費者
對『低價小筆電』之行為意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
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李欣穎(2004)。閱讀形式在數位媒介上的運用:以網路書店與
電子書為例,建構以華人為對象之中文閱讀平台的未來
藍圖。資訊社會研究,6,313-339。
李春伶(2009)。使用修正後科技接受模式( TAM2)探究影響
網路銀行採用之因素--側重文化因素之中介效果。東海
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那福忠(2001)。電子書的PDF與XML之爭。
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0日。
取自: http://www.brainnew.com.tw/
吳思學(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蘋果電腦之使用行為意
圖。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周怡君(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對三年級與五年級兒童
閱讀成效上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3,
371- 401。
林秋芬(2007)。旅遊電子商務網站消費者使用意圖影響因素
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
文,花蓮。
林冠吟(2007)。大學教師對電子教科書使用現況之探討。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林惠玲、陳正倉(1999)。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
邱炯友(2000)。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8日。
取自:http://www.gava.org.tw/lournal/m23/
23- mainl.htm
洪智婷(2004)。台北市中小企業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位學習
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姜林銓(2007)。應用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式於智慧型車用資訊
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開南大學資訊及電子商務學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唐真成(2003)。電子書出版的未來。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
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袁譽榳(2009)。以延伸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社交網路服務之使
用意圖-以Facebook為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
馬小蘭(2011)。電子教科書上路,師生都幸福。
檢索日期:2011年4月8日。
取自:http://netreading.wordpress.com/2011/3/30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7日。
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
97-100year.pdf
教育部(2010)。教育統計資料庫(線上資料庫)。台北:教
育部。
陳世昌(2004)。有K12網路教學平台使用經驗之教師對K12網
路教學平台之接受度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陳孟功(2003)。校園無線區域網路(WLAN)-科技接受模
式(TAM)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陳昭珍(2004)。數位出版發展現況與趨勢研究。圖書館與資
訊科學,30-2,107-115。
陳進卿(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學生互動式電子白
板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為例。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陳瑞東(2008)。以延伸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醫院網路掛號系統
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基隆。
許志瑋(2004)。以TAM為基礎探討影響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之因素。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
許毓隆(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諮商專家系統虛擬
實境服務之接受程度。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專班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曾道明(2008)。新竹縣國民小學教職員使用校務行政系統之
科技接受模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
碩士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黃榮村(2002)。教科書開放審定本後所衍生問題之檢討與改
進」專案報告。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1日。取自: http://www.eje.edu.tw/ejedata/kying/20024161925/910417.htm ,2004.3.5
黃婷筠(2009)。電子書產業分析與商業模式探討-以美國市場
為例看台灣之電子書未來發展。國立台灣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台北:漢美。
黃寶心 (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網際先鋒,
83,82-87。
黃嘉雄(2000)。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
望。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6日。取自:
 http://www.trd.org.tw/Cpast/895030/890530-5.htm
張金鐘(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
教材的態度。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
論文,高雄。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
:東華。
張碧桃(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民小學採用學務系統
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張明慧(2009)。「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創新推廣歷程之研究
—以台北市某私立高級中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經濟部工業局(2009)。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及行動計畫。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proj3.moeaidb.gov.tw/nmipo/content/getfile.aspx?sn=253E2
楊曉強(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線上研習態度之探
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
論文,屏東。
廖婉如(2004)。數位化閱讀方式-電子書。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dils.tku.edu.tw/joomla_outsidelink/epaper/27/0426.htm
廖冠智、張藝樺、朱璟淳(2010)。初探國內電子書學位論
文研究之趨向與分析。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8日。
取自:
http://cnte2010.cs.nhcue.edu.tw/pdf/www/pdf/Short%20paper/191
歐用生(2002)。如何選擇教科書。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8日。 取自: http://www.knsh.com.tw/magazine
歐偉志(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來研究國民小學採用電子
白板之接受性。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
論文,嘉義。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
碩士論文,高雄。
蔣嘉寧(2000)。E書資訊市集面面觀。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fis.com.tw/printed/5-1-5.html
盧家慶(2010)。電子書的下一波藍海市場。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日。取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3914&lid=435
鍾秉華(2005)。電子書導覽介面設計研究:以多媒體百
科全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
韓宜庭(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探討3G手機行動上網之使用
態度與意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
羅淑貞(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
科技接受模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專
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
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蘇郁喬(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式2探討綠色產
品管理系統使用意圖-以台灣電子產業為例。國立成功
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
龔志隆(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對電子白板接
受度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二、英文部分
Adams, N. & Todd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 227-250.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Anastasi, A. & Urbina, S. (1997). Psychological test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1992).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avis, F. 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39.
DeLone , W. H ., McLean , E . R . ( 2003 ). The DeLone and McLone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 A ten-year update .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19 (4) , 9-30 .
John, F. & Paul, S. ( 1997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and liberary science. London: Routedge.
Kotler , P .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Vol.5 ).NJ: Prentice-Hall Inc .
Moon, J. W. & Kim, Y. G. ( 2001 ).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 217-230.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 (1), 85-92.
Venkatesh, V. & Davis F. D. ( 1996 ).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Venkatesh, V. & Davis, F. D. ( 2000 ).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 (2), 186-204.
Hwang, Y. & Mun, Y. ( 2003). Predicting the us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lf-efficacy, enjoymen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 J. Human-Computer Studies, 431–44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