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教學模式。臺北:心理。
毛連塭(1995)。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觀。創造思考教育,7,1-6。毛連塭(1997)。創造學的孕育與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 期,頁8-12。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妙雯(2001)。開放教育與內在學習動機、創造力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保堤(2005)。設計導向課程對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振德(1996a)。國民中小學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況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 期,207-227 頁。世界機器人大賽旗津奪冠(2010)。國語日報。檢索日期:2010年6
月19日,取自: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
=67002
田耐青(1999),由「電腦樂高」談新世紀的學習:一個「科技支援之建構學習環境」實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4,24-35。江之中(2003)。創造性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臺中縣太平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江美惠(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資優學生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93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玉雯(2005)。幾何圖形教學對學童造形創造力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志緯(2003)。國小學生以電腦樂高進行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 ,179-206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1999)。多元智能的理論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73,1-9。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淑敏(1992)。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斯茜(2005)。網路輔助電腦樂高課程影響學童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徐悅淇(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1-26。吳麗雪(2006)。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金樹(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李俊榮(2010)。運用不同教學模式於電腦樂高課程對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震甌(2002)。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謀正(2005)。國小學童創造力的研究-以電腦樂高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幸臺、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珍羽(2003)。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創造力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庭瑤(2008)。國小學童樂高學習與創意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智皓(2006)。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慈薇(2008)。圖形遊戲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邱信仁(2010)。NXT樂高機器人。臺北,藍海文化。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洪文東(1998)。創造型資優兒童的特徵及學生科學創造力培育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0,6-13。
洪文東(2001)。國小自然科學創造思考教學模組設計與評估。九十學
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961-992。
洪春生(2010)。電腦樂高教學課程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
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95
洪秋萍(2005)。電腦樂高(LEGO Dacta)對學習創造力的研究:以功能性角色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翁凱昕(2006)。線上遊戲式學習對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高博銓(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高惠玲(2007)。高職資訊科專業實習課程應用Lego Mindstorms創新教學
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高雄市教育局(2006.12.22公布)。高雄市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方案(班)
實施要點。檢索日期:99.5.22。取自高雄市教育局網站:
http://163.32.250.1/downloadedu.do?actionType=downloadF&file.id=1207
25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家琳(2006)。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許雅慧(2005)。應用LEGO Mindstorms視覺化環境輔助程式設計觀念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亮宇(2002)。自然科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影響。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慧青(2005)。幽默式創意數學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靜姿(2001)。資優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郭靜姿(2004)。談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與輔導。檢索日期:2010年8月9日。網址: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www.nhcue.edu.tw/~spec/4/93/930421.pdf
陳龍安(1984)。創造性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創造思考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游姮茹(2006)。心智圖法提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文聖(2001)。國小學童在Logo學習環境中數學學習與解決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世隆(2004)。應用電腦樂高輔助高中生程式設計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
97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開明。
趙梅華(2002)。電腦冒險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
能力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
劉洲(2004)。應用Lego Mindstorms在高中程式設計教學的成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樂高官方網站(2010)。首頁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6月15日,取自
http://www.lego.com/education/aboutus/
歐陽坤(2005)。機械人製作課程與智能開發的關係。檢索日期:2010年6月20日,取自:http://res.hkedcity.net/general/0003/97/12/AI_Robot.pdf
蔡錦豐(2008)。LEGO MINDSTORMS 提升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謝麗雯(2004)。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低年級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羅美慧(2005)。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 Westview.
Clements, D. H. & Sarama, J. (1997). Research on Logo : a decade of progress, Logo : a retrospective.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14(1/2),9-45.
Cropley, A. J. (1992). More ways than one: Fostering creativity. Norwood, NJ: Ablex.
Feist, G. J. (1998).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 290–309.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86).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Buffalo,NY: Bearly.
Lowenthal, F., Marcourt, C. & Solimando, C. (1998). Cognitive strategies observe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with Logo.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4,130-139.
Papert, S. (1993).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New York : Basic Books.
Papert, S. (1993). The Children’s Machine. New York: Basic Books.
Piggott, J. (2007). Cultivating Creativ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202, 3-7.
Piirto, J. (2004). Understanding creativity. Scottsdale, Arizona: Great
Potential.
Resnick, M. (1996). Distributed Constructionis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Learning Sciences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unco, M. A. (2004). Creativity as an extracognitive phenomenon. In L.V. Shavinina & M.
Runco, M. A. (2007). Creativity: Theories and Theme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Burlington, M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99
Scott, G., Leritz, L. E., & Mumford, M. D. (2004).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A quantitative review.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4), 327-361.
Sternberg, R. J., Kaufman, J. C., & Pretz, J.(2001). The propulsion model of creative contributions applied to the arts and letter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2), 75-101.
Sternberg, R. J., Kaufman, J. C., & Pretz, J.(2002). The creativity
conundrum: A propulsion model of kinds of creative contributions.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Turbak, F., & Berg, R. (2002). Robotic design studio : Exploring the big
ideas of engineering in a liberal arts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 11(3), 237-253.
Urban, K. K. (1996). Encouraging and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school and workplace. In U. Munander & C. Semiawan (Eds.). Optimizing excellence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p.78-87).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Press.
Watson, J. A., Lange, G., & Brinkley, V. M. (1992). Logo mastery and
spatial problem-solving by young children : effects of Logo language training, route-strategy training, and learning styles on immediate learning and transf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8(4), 521-540.
Weisberg, R. W. (1993). Creativity: Beyond the myth of genius. New York: Freeman.
Yusuf, M. M. (1995). The effects of Logo-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4), 3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