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高紅瑛、張德銳(2007)。臺北市中等學校教學輔導教師
制度實施成效與困難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15-144。
二保泉(2004)。發展疾患。載於篠田知璋和加藤美知子(主
編),標準音樂治療入門(陳美如譯,346-379頁)。台北市:五
南出版社。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www.immgratiom.gov.tw/aspcode/99/04/外籍配偶人數與
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xls (存取日期:2010.06.17)
王沛淪 (1979)。音樂辭典。台北:樂友書房。
王玫文(2006)。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兒童喜好音樂
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王詩帆(2009)。國小學童歌唱學習動機語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白玉光(2006)。音樂療育之研究-以國軍部隊學校機關之官兵為
研究對象。台北:樂韻出版社。
何工、曹理(2000)。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
社。
吳仁甫、徐子亮(2005)。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北京大學
版社。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台北:心理出版社股
份有限公司。
吳昌期 (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北縣成教,23,37-4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與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
究出版社。
宋如瑜(2006)。實踐導向的華語文教育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
科技。
李志剛(2008)。近五十年來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語文學刊,8,
9–13。
李明蒨(2009)。用音樂打造學習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李思恩、陳彩娥、鐘容富(2004)。華語文教學研究。1(1),109–
135。
李春豔(1999)。當代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簡介。瀋陽:東北師範
大學。
李茂興譯、呂淑玲校閱(1998)。Charles, R﹒, Hoffer著。音樂
教育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能杰、繆裴言、繆力譯(2006)。高荻保治 著。音樂學科教學法
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林貴美(1993)。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邵瑞珍(1992)。學與教的心理學。杭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姜倩(2003)。關於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五個假設及相關思
考。外教學院學報,1,98–102。
姚世澤 (1997)。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
師大書院。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夏征農(2001)。辭海。上海:上海辭書。
夏林清等譯 (1997),H﹒Altrichter﹐P﹒Posch & B﹒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孫博(2004)。高校英語歌曲教學探討。內江科技,第二期。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www.liteoncf.ora.tw/incomer-3-2.php(存取日期:
2010.06.17)
高博全(2008)。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2,32– 45。
康裕(1992)。唱歌能治病?淺談音樂治療。父母親月刊,88,30- 33。康謳(1971)。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台北 :天同出版社。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北: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月馨(2008)。探討特性變奏法應用於歌唱教學對兒童音樂能力
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張德瑞等著 (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
市:高等教育。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學。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張錦鴻(1991)。基礎樂理。台北:大陸書店。
張嚶嚶譯(1999)。Anthony Storr著。音樂與心靈。台北市:知英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
育部。
梁雲霞譯(2003)。Eric Jensen著。大腦知識與教學。台北:遠流
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志榮(2006)。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設計。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許慎撰、段玉裁注(2004)。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社。
郭小純(2008)。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監察模式理論綜述。桂林師
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4),84–87。
郭聲健(2004)。音樂教育論。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陳友新(1979)。音樂教學法。台北:樂韻。
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
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陳源湖 (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的教學者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07,359-376。
傅由(2002)。漢語聽力課引進中文歌曲的設想與嘗試。北京教育
學院學報,第1(3),64–66。
曾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曾金金(2005)。結合第二語言閱讀歷程研究之教學設計–如何進
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
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431–438
曾瀚沛(1997)。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市:幼獅文化。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語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 223–
239。台北:楊智。
黃揚婷(2004)。歌唱暖身活動運用於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歌唱培
訓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特教園丁10(1),25-28。
黃錦玟(2003)。高雄市國小學童歌唱技巧認知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楊惠元(2007),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
楊蔭瀏(1986)。語言與音樂。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葛守真(1994)。特殊教育之音樂治療。社會科教育學報,2,173-209。
廖乃雄(2005)。音樂教學法。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趙金銘(2006)。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技能篇。北京:商務印書
館出版。
劉秀枝(2009)。歌唱教學法應用於初級華語課程設計–以泰國
BCIS小學三年級學生對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
劉淑英(1999)。藝術教育手冊「國小舞蹈篇」。台北:國立台灣
藝術教育館。
潘宇文(2001)。歌曲教學的基本技巧。國教天地,146,71–78。滕淑芬譯(2000)。Sharlene Habermeyer著。學音樂,孩子更聰
明。台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蔡秀珠(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方靖 (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複
文圖書出版社。
鄭秀玲(1981)。奇妙的歌聲。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矯福軍(2006)。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文化因素。吉林師範大學學
報,34(6),65–68。
薛良(1987)。歌唱的藝術。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簡梅瑩(2008)。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知行動研究。中等教育,1,22–35。
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 中學音樂篇(2000)。國立台灣藝術教育
館。
藝術與人文(1997)。康軒文教事業。
藝術與人文(2009)。翰林出版。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1999). Music therapy
and young children[On line]. available:
www.musictherapy.org.
Calvin M Bower﹒(1989)﹒Fundamentals of Music﹒New
Haven:Yale UniversityPress﹒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ng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Gardner﹐H﹒(1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New York:Basic Books﹒
Gilbert﹐A﹒G﹒(1977)﹒Teaching the Three R’s Through
Movement Experience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Jocobs﹐W﹒J﹒﹐and L﹒Nadel﹒(1985)﹒“Stress-Induced
Recovery of Fears and Phobias﹒”Psychological Review:
92﹐4:512–531﹒
Jourdain﹐R﹒(1997)Music、the brain and Ecstasy:How
music Captures our Imagination﹒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New York﹒
Kadota﹐S﹒(1987)﹒The role of prosody in silent
reading﹒Language Sciences﹒9﹐185–205﹒
Krashen﹐Stephen D﹒(1983)﹒The din in the head、input、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Foreign
Language Annals、16、41–44。
Krashen﹐Stephen 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 ﹝M﹞﹒
New York:Longman﹒
Krashen﹐Stephen D﹒(1991)﹒The Input Hypothesis:an
update﹒I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pedagogy:the state
of the art (pp﹒409–431)﹒Washington﹐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ewin﹐K﹒(1946)﹐‘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2(4)﹐pp﹒
34–46﹒
Lightbown﹐P﹒(1985)﹒Great expectatio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6﹐173–189﹒
Maess﹐ B., Koelsch, S., Gunter, T. C.﹐& Friederidi, A.D.
(2001)Musical syntaxis processed in Broca’s area:an
MEG study﹒Nat Neuiosci 4:540–545
McLaughlin ﹐B﹒(1990)﹒〝Connectionism and the problem
of Systematicity:Why Smolensky Solution Doesn’t
Work﹐〞Cognition 35:183–204﹒
Menuhin﹐Y﹒(1972)﹒Theme and Variations﹒New york:
Stein and Day﹒
Palmer﹐L﹒(1980)﹒〝Auditory Discrimination Through
Vestibulo–Cochlear Stimulation﹒ 〞Academic Therapy 16﹐
1:55–70﹒
Salcedo﹐C﹒S﹒(2002)。“The Effect of Song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on Text Recall and
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Shreeve﹐J﹒(1996)﹒〝Possibly New Skeleton Gives Path
from Trees to Ground an Odd Turn﹒〞Science 272﹐5262:
654﹒
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 and 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
Weinberger﹐N﹒( 1995)﹒“Non Musical Outcomes of Music
Education﹒”Musica Journal Π﹐2:6﹒
Zeman﹐J﹒&Shipman﹐K﹒(1979)。Social–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expectancies for managing anger and
sadness ﹒The transition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ado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33(6)﹐9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