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籍及相關注本部分,按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2、今人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3、學位論文及單篇論文部分,按發表或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一、古籍及相關注本
〔戰國〕莊子撰、〔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戰國〕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證考注.司馬相如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大一版。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補並索隱,張守節正義,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編:《史記》(域外和籍珍本文庫.第一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漢〕班固撰:《二十五史—前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漢〕佚名撰,嚴一萍選輯:《經訓堂叢書.三輔黃圖》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漢〕鄭玄注,〔清〕劉寶楠注:《論語正義》,上海:上海書局,1988年6月第2刷。
〔三國〕曹植撰,楊家駱編:《曹子建集評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5月再版。
〔三國〕王弼著、〔晉〕韓康伯注:《周易》《四部叢刊景宋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晉〕陸機著,傅隸樸注:《賦選注.文賦》,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8月。
〔晉〕郭璞撰:《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
〔梁〕蕭統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七刷。
〔梁〕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7月。
〔梁〕蕭統編,〔清〕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梁〕蕭統撰、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文選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庾信撰:《庾子山集》,(四部叢刊景明屠隆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初版。
〔唐〕孟綮撰:《本事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羅隱撰:《甲乙集》(四部叢刊景宋本)卷四詩,頁14。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范攄撰:《雲溪友議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月。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2刷。
〔唐〕杜佑撰:《通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2刷。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刷。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唐〕魏徵主編:《二十五史.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10月初版。
〔宋〕周弼撰:《三體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宋〕阮閱撰:《詩話總龜‧增修詩話總龜》《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卷二十、二十一,收入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收入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劉斧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1月。
〔宋〕李昉等撰,〔民〕王雲五主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8月第2版。
〔宋〕周邦彥撰:《清真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2月。
〔宋〕周邦彥撰,〔清〕陳少章集注:《詳注周美成片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周邦彥撰,〔宋〕陳元龍注,楊家駱主編:《片玉集》,台北:世界書局,1083年4月4版。
〔宋〕周邦彥撰,〔民〕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宋〕周邦彥撰,〔民〕羅忼烈箋注:《清真集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宋〕孟元老撰,〔民〕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3月。
〔宋〕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宋〕張炎著,〔清〕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初版二刷。
〔宋〕沈義父著,﹝清﹞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宋〕陳景沂撰:《全芳備祖》,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一刷。
〔宋〕晏殊撰,胡士明校點:《珠玉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宋〕周密輯:《武林舊事一》,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曾慥撰:《類說》(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陸游撰:《劍南詩稿》卷1,頁16。《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陳景沂撰:《全芳備祖》《明毛氏汲古閣鈔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注:《姜白石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初版社,1998年12月第1刷。
〔元〕謝宗可:《詠物詩》,《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祝堯編:《古賦辨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新1版。
〔明〕馮惟訥撰:《古詩紀》《文津閣四庫全書》,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瞿佑撰:《詠物詩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俞琰輯:《歷代詠物詩選》,,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1月)。
〔清〕張玉書、汪霦等奉敕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五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國維撰:《清真先生遺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王國維撰:《戲曲考原》《清宣統晨風閣叢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俞琰輯:《歷代詠物詩選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1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彭孫遹撰:《金栗詞話》,收入《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賀裳撰:《皺水軒詞筌》,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收入《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馮金伯輯:《詞苑萃編》《清嘉慶刻本》卷二,收入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曹寅編:《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徐倬編:《全唐詩錄》卷40,頁5612。《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周濟撰:《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附錄》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5,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劉熙載:《藝概》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陳洵:《海綃說詞》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5,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清﹞宋翔鳳撰:《樂府餘論》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3,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第2版。
〔清〕黃氏撰;《蓼園詞評》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4,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第2版。
〔清〕周濟撰、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箋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初版。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查自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清光緒章氏訓堂刻本》,收入電子資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余嘉錫選注:《世說新語箋疏》,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10月。
〔清〕黃昇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明翻宋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顧嗣立編,楊家駱主編:《元詩選.草廬集》上,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初版。
〔清〕夏敬觀:〈吷庵詞評〉收入《詞學》第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6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解》,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3月。
〔清〕葉燮:《原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丁仲祐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2月再版。
弓英德:《詞學新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7月。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1月。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8年11月第7版。
世界書局編輯部:《全宋詞》,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任半塘編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傳譽編:《周邦彥傳記資料之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5月。
吳世昌:《唐宋詞概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吳梅:《詞學通論》,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李元貞:〈論屈原〈橘頌〉〉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1978年3月),頁55~61。
李若鶯:《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二月初版。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九月初版。
李劍亮:《宋詞詮釋學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李慕如主編:《實用詞曲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5月。
杜黎均撰:《二十四詩品評注評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1刷。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初。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2月,頁601。
林叔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4月。
林玫儀:〈論清真詞中之寄托〉收入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初版),頁327~361。
俞陛雲撰:《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1刷。
俞陛雲撰:《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1刷。
柯慶明、林明德同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1978年3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胡雲翼:《宋詞研究》,台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6月。
韋金滿:《周邦彥詞研究》,台北:莊嚴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8月再版。
唐圭璋:《詞學論叢》,台北:宏業書局,1988年9月。
唐圭璋等著:《唐宋詞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6月。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
唐圭璋選釋:《唐宋詞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3月。
夏敬觀:《手評樂章集》出自龍榆生《唐宋詞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孫虹、任翌選注:《周邦彥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徐信義:〈詠物詞的聲色〉收錄於《詩詞曲的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91年2月),頁375~398。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1月2刷。
張晶:〈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回憶〉,收入《中國古典詩學新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年5月。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 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 年 10 月。
梁令嫻輯:《藝蘅館詞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10月台1版。
陳匪石編著:《宋詞舉》,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九月。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郭慶藩輯:《莊子集解》,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3月。
程自信、許宗元主編:《宋詞精華分類品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3月。
隋書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3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收入《古典文學》第一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12月初版。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1991年5月一版七刷。
萬雲駿:〈清真詞的比興與寄托〉收入《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3年10月第一版),頁1~8。
萬雲駿:〈清真詞的藝術特徵〉收入《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1年11月,頁50~63。
葉嘉瑩、缪鉞合撰:《靈谿詞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1989年12月初版。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周邦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詹安泰:《宋詞散論》,台北:廣東新華書局,1982年1月2刷。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8月。
劉尊明著:《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劉揚忠撰:《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斯奮選注:《周邦彥詞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7月。
蔣兆蘭《詞說》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再版。
蔡茂雄:《珠玉詞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7月。
蔣哲倫:《論周邦彥》,收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1997年9月,頁455~478。
錢鍾書:《管錐篇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8月。
薛礪若:《宋詞通論》,台北:開明書局,1982年年4月。
謝無量:《詞學指南》,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5月。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成潤淑:《敦煌曲子詞析論》,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楊寧楨:《敦煌邊塞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年12月。吳思增:《清真詞在兩宋接受視野的歷史嬗變》,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宋巧云:《唐詩中月意象的情感內涵與藝術象徵》,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林青蓓:《陳維崧詠物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吳靜:《從意象的營造看宋代詠物詞詞境的發展過程》,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王靜:《清真詞意象論》,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三)單篇論文【按發表年代順序】
施議對:〈論「屯田家法」〉收入《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頁185~201。
胡松柏:〈詩詞中花類意象的意象組合〉,《上饒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5年2月,頁32~36。
楊國平:〈唐宋詠柳詩詞的社會意義及其表現手法〉,《渤海學刊》,第2期,1996年,頁26~30。
陳雪軍:〈論唐五代及北宋詞的意象〉,《齊魯哈爾師院學報》,第5期,1996年,頁31~34。
劉瑩輝:〈論姜白石的梅柳詞〉,《荊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6期,頁44~48。
羅章:〈從柳、周、姜詞結構看宋婉約詞的雅化過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頁76~80。
金聲、趙麗玲:〈妙喻賦雪韻,誇飾生春暉---古典詠雪詩佳句抉微〉,《名作新賞》第1期,1998年,頁112~114。
吳帆:〈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範式〉,《長白學刊》,1998年3月,頁93~96。
馬健:〈試論周邦彥詠物詞的藝術風格〉,《丹東紡專學報》,第7卷第2期,2000年6月,頁39、40、60。
周晴:〈兩宋詠物詞的審美特徵〉,《曲靖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2000年7月,頁43~44。
王寶琴:〈通俗、典麗、醇雅—柳永、周邦彥、姜夔與宋詞詞風變化〉,《青海師專學報》,第2期,2001年,頁25~28。
高建中:〈清真詞詹言〉,《鄂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56、57。
【日】小林春代:〈清真慢詞的网狀框架及其解讀〉,《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1年2月,頁67~71。
舒紅霞:〈梅:宋代女性文學異彩紛呈的審美意象〉,《大連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1年10月,頁68~70。
范曉燕:〈論唐宋詩詞中雨的審美意象群〉,《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1月第19卷第1期,頁52~58。
倪同剛:〈古代詩詞中「楊柳」的十種意象〉,《文史雜誌》,第2期,2002年,頁48~49。
許伯卿:〈論詠物詞創新的前提〉,《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2年7月,頁49~55。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的創作姿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12月,頁37~44。
劉薇:〈唐宋詞意象研究述評〉,《高等函授學報》,第14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16~18。
許伯卿:〈詠物詞的界定及宋代詠物詞的淵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2期,2003年2月,頁60~64。
馬成生:〈周邦彥詞作的結構藝術〉,《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7月,頁75~78。
韋夢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麗水師範專科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年8月,頁11~23。
黃雅莉:〈柳、周、姜、吳四家詞情與景組合方式的嬗變〉《中國文化月刊》,第272期,2003年8月。
賈立國:〈論清真詞的空間結構〉,《揚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5期,2003年9月,頁29~33。
金貞熙:〈論周邦彥詞中典故的運用〉,《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3年,頁38~43。
趙曉輝:〈試論周邦彥詞中的敘事因素〉,《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頁44~46。
孟光全:〈論詩賦敘事文學在清真詞中的滲透及其意義〉,《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4年,頁92~95。
張巍、劉虹利:〈姜夔對周邦彥詠物詞的繼承和突破〉,《審陽農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23~126。
趙瑋:〈淺論周邦彥詞中柳意象的審美特徵〉,《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6期,2004年6月,頁114~115。
趙瑋:〈清真詞中月意象的審美特徵〉,《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11。
趙麗:〈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梅意象〉,《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6~78。
周新:〈淺談古典文學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審美特徵〉,《昌吉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20~22。
陳萍:〈宋詩詞「梅花」意象初探〉,《學語文》,第4期,2005年,頁32~33。
徐萱春、汪洋:〈試析詠桂古詩文的文化內涵〉,《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05年2月。
易勤華:〈從正言直敘到托物寄興----柳永、周邦彥詞之表情方式比較〉,《宜春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49~52。
董淑華:〈楊柳依依總是怨離愁—古詩瓷翁楊柳的離別意蘊瑣談〉,《遼寧工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12月,頁39~41。
張莉莉:〈唐代詠物詩柳意象民族性藝術特徵探論〉,《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頁58~64。
李振中:〈談岑參詩中梨花意象意義及成因〉,《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頁29~30。
王慧:〈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宋代詩詞中的梅花意象解讀〉,《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6年6月,頁12~14。
王偉勇、趙福勇:〈詞體「領字」之義界與運用〉,《成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 月,頁105~138。徐暉:〈試論姜夔的詠梅詞〉,《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6年9月,頁251~254。
鮑菁:〈清真詞柳意象解析〉,《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7年2月,頁173~175。
廖貝晴:〈唐詩桂意象的承襲與開展---以唐代詠桂詩作為考察對象〉,《應華學報》,第1期,2007年12月,頁125~164。
王靜:〈從王國維「詞中老杜說」論周邦彥詞〉,《赤峰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頁22~25。
曹章慶:《懸想和追憶---周邦彥戀情詞表達方式探微》,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06~110。
李豔霞:〈唐宋詩人的梅花情結探析〉,《考試周刊》,第9期,2008年,頁197。
李鍾振:〈關於柳永和周邦彥詠物詞相關性的探討〉,《中國韻文學刊》,第23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6~42。
張高評:〈白戰體與宋詩之創意造語:禁體物詠雪詩及其因難見巧〉,《中國文化研究學報》,第49期,2009年5月,頁173~212。楊雄、鄧蓮:〈敦煌內容梳理〉,《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六期,2009年,頁55~60。
馬寧:〈論宋代詠梅詞的創作範式〉,《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11卷第3期,2009年,頁338~340。
石志鳥:〈論楊柳枝詞創作模式的演變〉,《新鄉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年,頁103~105。
宮雲維、羅益蘭:〈試析清真詞的回憶手法〉,《浙江工商大學學報》,第4期,2009年,頁36~39。
王正為:〈詩中詠柳知多少---對詠柳題材古典詩歌的賞析〉,《重慶電子職業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9年5月,頁70~71。
劉潤芳、程瑜:〈體貌繪神,各盡其妙---論周詞之黏與姜詞之隔〉,《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9月,頁80~83。
程杰:〈論中國文學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學刊》,第1期,2009年,頁187~195。
蔣思明:〈論荷蓮意象之情愛意蘊在傳統文化中的傳播〉,《時代文學》,第2期,2010年2月,頁161~162。
姚惠蘭:〈風情才子別樣纏綿---柳永《雨霖鈴》與周邦彥《蝶戀花》之比較〉,《古典文學新探》,第11期,2010年,頁100~101。
費靜珠:〈千變萬化、豐富多采的詠梅詩詞〉,《考試週刊》,第32期,2010年,頁29~32。
南瑛:〈論宋代詠蓮詞與士人人生意趣〉,《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34~37。
李春豔:〈李清照詠梅詞的特色〉,《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10年12月,頁13~15。
史雲青:〈古詩詞意象的符號學分析〉, 《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41~44。
(四)電子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大教授劉俊文總纂,北京愛如玉數字化技術開發製作,黃山書社出版。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reterror.aspx?ErrorString=-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