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排列方式:先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再依出版年排列
一、黃以周著作
《軍禮司馬法考徵》(光緒十八年黃氏試館刊本)
《儆季所著書五種》(清光緒二十年江蘇南菁書院刊本)
《儆季所箸書五種儆孫書兩種》(清光緒甲午二十一年,江蘇南菁講舍刊本)
《子思子》(台北,廣文,1975年)
《禮書通故》(台北,華世,1976年12月)
《經訓比義》(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禮說》(《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群經說》(《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八冊)
《十翼後錄》(《續修四庫全書》第三十六冊)
《周易故訓訂》(《續修四庫全書》第三十五冊)
《周易注疏謄本》(《續修四庫全書》第三十五冊)
《尚書講義》(《續修四庫全書》第五十冊)
二、古籍
〔漢〕孔鮒撰《孔叢子》(王雲五編:《四庫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明〕全祖望《鲒埼亭集》(上海涵芬樓景印姚江借樹山房刊本,台北,台灣商務館,1979年)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1月)
〔宋〕朱熹著 尹波、郭齊點校《朱熹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2007年)
〔宋〕汪晫編纂 陳桐生譯注《子思子.曾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李翱撰《復性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三百六十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1986年)
〔宋〕陳淳著《北溪字義》(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百八十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陸桴亭著《思辨錄輯要》(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北京,中華,1985年)
〔清〕章學誠著 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頂淵文化,2002年)
〔清〕黃式三著《儆居集》(道光二十三年刊本,現存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清〕翟灝撰《四書考異》(《續修四庫全書》第一百六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後晉〕劉昫等修《舊唐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鄭樵撰《六經奧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百一十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198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四部精要.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注疏》(《四部精要.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清〕戴震著《孟子字義疏證》(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1987年)
〔唐〕魏徵等修《隋書音樂志》(《隋書》卷十三,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7年)
〔清〕譚獻著《復堂日記》(清光緖間仁和譚氏刊本,現存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三、近人著作
王逸民編著《新編清人年譜稿三種—定海黃式三黃以周年譜稿》(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孔德立著《早期儒家人道思想的形成與演變:以子思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余英時著《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東大,1996年)
余英時著《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何佑森著《清代學術思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4月)
李零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胡適著《胡適文存》(台北,遠東,1979年11月)
洪煥椿〈定海黃以周的經學著作〉(《浙江文獻叢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文治《茹經堂文集》(台北,文海,1974年)
唐文治著《十三經讀本》(台北,新文豐,1980年)
徐世昌等編著《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壽安著《以禮代理 : 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張壽安著《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 : 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麗珠著《清代新義理學 : 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張麗珠著《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10月)
曹元弼著(《箋經室遺集》,民國三十年吳縣王大隆學禮齋鉛印本)
曹元弼著《復禮堂文集》(台北,文史哲,1973年)
梁啓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年)
陳來著《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鮑師國順著《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高雄復文,2002年)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2006年)繆荃孫著《清碑傳合集.續碑傳集》(上海,上海書店,1973年)
龐樸著《竹帛《五行》校注及研究》(台北,萬卷樓,2000年6月)
四、期刊論文
林存陽著〈黃式三、以周父子「學即理學」思想析論〉(《浙江社會科學》,第五期,2001年九月)
黃海嘯著〈禮理之辯與黃式三、以周父子對清代禮學的總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五期,2006年9月)
項世勳著〈試論黃以周如何以「禮」貫串內外之學──以《經訓比義》引述《禮記》部份為討論中心〉(《國文學報》,第6期,2007年6月)詹亞園著〈黃以周《禮書通故》小議〉(《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4卷第三期,2007年9月)
戴師景賢著〈論戴東原章實齋認識論立場之差異及其所形塑學術性格之不同〉(國立中山大學《文與哲》期刊第10期,2007年6月)
顧吉辰著〈黃以周和他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浙江學刊》,第59期,1989年第6期)
五、研討會論文
程克雅著〈黃以周〈論書院與「學校禮」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23、24日)
程克雅著〈晚清浙學與「漢學」知識系譜──以俞樾、黃以周、孫詒讓為主軸的探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9日)
賴貴三著〈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日、九日)
六、學位論文
李秀珠著《黃以周及其《禮書通故》中之昏禮、喪禮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2009年)項世勳著《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黃小蓁著《黃以周《禮書通故》「宗法觀」及「喪服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彭怡文著《黃以周《禮書通故》女子喪服禮考》(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顧遷著《黃以周及其《禮書通故》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