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朱莉文(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平面圖形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推廣部數學教育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江啟明(2010)。二階段試題之貝氏網路與電腦化測驗研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宜靜(2005)。八二年版國一學生縮圖與放大圖繪製之概念與表現。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怡松(2010)。結合知識結構與貝氏網路之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發展與探討—以國二等差數列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能州(2003)。國小學生「聲音概念」之探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慧珉(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強韌性探究。測驗統計年刊,14(2),1-15。李永貞(2009)。高二學生在向量概念學習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雅釧(2009)。國小六年級「比與比值」單元之適性診斷測驗與教材研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恬瑩、劉遠楨(2006)。概念卡通融入二階層線上測驗系統之建構。銘傳大學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3月,取自http://www.cce.mcu.edu.tw/2006conferencr/papers/SA2/cce05-概念卡通融入二階層線上測驗系統之建構.pdf
林美秀(2009)。數位教材與電腦適性診斷測驗融入教學之探討-以國小六年級數學「放大縮小比例尺」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邱明星(2005)。屏東地區國一學生負整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邱明星(2006)。二階段式數學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2010年3月,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24.htm施淑娟(2006)。應用貝氏網路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雅文、楊智為、施淑娟、郭伯臣(2011)。以貝氏網路為基礎建置二階段電腦化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媒體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時間概念為例。第三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34-743。
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高紹源(1996)。閱讀高中化學教科書對高一學生所具有之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勒沙特列原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國中小數學教材與教學探討幾何篇(二)。台北。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莊玉如(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比例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嵐婷、劉好(2003)。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念之教學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51-257。
郭伯臣(2005)。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3-2521-S-142-004)。
郭伯臣、謝典佑(2007)。貝氏網路測驗分析軟體 Test Analysis Softwar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TASBN)。未出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志遠(2010)。以GSP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念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盈帆(2007)。動態幾何軟體GSP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面積概念學習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陳創義(2003)。青少年的數學概念學習研究-子計劃六:青少年的幾何形狀概念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報告(編號:NSC 91-2522-S-003-007)。
陳新豐(2007)。台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17~248。陳嘉甄、陳慶彥(2009)。以模糊聚類方法分析數學錯誤概念組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59-186。
陳嘉慶(2009)。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教學成效之探究─以分數的乘法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曉琪(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六年級數學領域之「比和比值」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錦傳(1995)。國小學童角的大小比較的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鉪逸(1998)。我國國小高年級教師面積教材知識之研究。中師數理學報,1,91-123。
傅宗聖(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比例問題之表現概況與解題策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千純(2003)。面積概念的診斷與電腦動態化補救教學。南師學報,37(1),41-61。黃可欣(2006)。科學概念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之發展-以國中光學概念評測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金泉(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角的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榆婷(2007)。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角度與面積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甯平獻(2010)。用工具教與學工具:數學教與學工具的功能與種類。第二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6。
楊美惠(2002)。直觀規律對k- 6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智為(2007)。以SVM結合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智為、劉育隆、楊晉民、曾彥鈞(2006)。結合試題順序理論與貝氏網路之電腦適性測驗演算法之探究。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研討會,高雄應用大學。
楊毅立(2005)。天氣迷思概念二階段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溫山明(2009)。一個國小五年級兒童的面積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葉啟村、葉淑慧、曾建勳(2004)。國小面積保留概念電腦化測驗發展。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詹榮鎮(2003)。在國中數學課室試行學校本位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廖盈絜、洪榮照(2009)。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結合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輕度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0,93-120。劉好(1997)。平面圖形教材的處理。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之三,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好(2000)。國小數學實驗班學生幾何概念發展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142-012)。劉秋木(2002)。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祥通(1999)。國小比例問題教學實踐課程之開發研究。中師數理學報,3(1),3-1~3-23。
劉雪芳(2009)。國小五年級學生平面圖形概念之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明宜、鄭俊彥、郭伯臣、劉育隆(2011)。國小六年級「圓周長」單元之電腦化試題研發。第三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88-797。
劉景銘(2007)。結合貝氏網路與知識結構之電腦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研發—以國小數學領域「因數與倍數」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志芳(2003)。中高年級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正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戴榮輝(2008)。以貝氏網路與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數位個別指導模式教材之研發及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國小六年級圓周長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鍾登宏(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運用G.S.P.動態幾何電腦軟體及傳統的實物操作學習放大縮小和比例尺相關概念成效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魏宗明、劉祥通(2003)。兒童對比例問題的建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2,87-108。鐘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Hart, K. M. (1981).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11-16. John Murray Ltd. London.
Odom, A. L., & Barrow, L. H. (199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tier diagnostic test measuring college biolog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after a course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1), 45-61.
Pearl, J.(1988).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in intelligence systems. San Mateo, CA:Morgan Kaufmann, 2-21.
Shih, Kuo, & Yang (2010). Combining Bayesian networks with two-tier items to modeling students' learning bugs and sub-skills. The 7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 July, 19-21, 2010. Hong Kong.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Treagust, D. F.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In S. M. Glynn, & R. Duit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327-346.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ergnaud, G. (1983). Multiplicative structure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 127-174. NY: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