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煥琛(1968)。電視教學。臺北市:臺灣書店。田耐青(1995)。兒童教育節目的製作:注意篇,社教雙月刊,67,16-20李瑛(譯)埃德爾,德,艾利恩佐(著)。(1988)。電視腳本創作。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
李秀美(2001)。我們在玩翹翹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臺北:三民。
李秀美(1998)評估電視兒童節目的7個標準,廣電人,40,30-35
李秀美(2001)新媒體時代的電視兒童節目經營趨勢,廣電人月刊,81,4-9。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
何福田、蔡培村、周甘逢、黃顯政(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26。
志尊寶(2006)台灣兒少節目頻道系列(4)-台灣兒童電視頻道市場現況。
吳宗立、伍至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偶像崇拜之研究。國 教學報,14,147-182。吳毓儒、熊召弟 (2003)。恐龍科學與科幻影片對國小兒童認知影響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57-288。
吳翠珍(2003)。什麼是兒童傳播人權,人本教育札記,163,36-38。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臺北:桂冠。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怡玲(2005)。國內兒童英語電視教學節目之發展與訊息設計分析:以e4kids和ABC Bakery為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版印象為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賢智(2005)。電視新論。臺北市:亞太圖書。
段慧瑩、胡美智(2002)。幼兒語文活動之影響探討。2002年12月發表於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幼兒閱讀智能發展」研討會。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康敏平(1996)。台灣地區民眾電視收視行為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7(2), 167-175。徐照麗(2001)。我國推廣國小電視媒體教育課程之研究。廣電人,75,46-47。孫慶國(1995)。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39,128-136頁。
馮小龍(1996)。廣播新聞原理與製作。臺北:正中。
葉韋君(2007.10.18)。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評審心得,教育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芸芸(譯)、Nicholas Abercrombile(著)。(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陳泓銘(2007)。屏東地區高年級學童沉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以瑚(1984)。台北市民收看電視節目動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幼龍(2001)。兒童英語教學訊息設計之研究—以芝麻街美語為例。教育研究資訊,9(6),25-42。黃宜嘉(2010)。電視卡通內容適切性之研究—以三部卡通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碩士班論文。
許正妹、李傳房(2005)。電子故事書與兒童喜好之研究:人因設計的觀點。2005年6月15日發表於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
連惠敏(2001)。2001 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廣電人雜誌,84,10-14。楊國賜(1997)。我國終身教育法制與實施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15,26-34。楊雅婷(譯)、David Buckingham著。(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
大的孩童。臺北:巨流。
漢寶德(2007.02.04)。美學運動的曙光。中國時報讀者投書,時論廣場,A15。
潘玲娟(2005)。電視暴力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鄭明椿(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雅玲(2009)。青少年性別意識型態詮釋之研究-以動畫花田少年史為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
蕭昭君(譯)Neil Postman(著)。(2007)。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
黎炳昭(1992)。兒童美術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盧非易(2004.12.29)。台灣有線電視節目資料庫之建構與節目產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賴景昌、林國仕(2004)。知識經濟與終身學習之探討。科學發展,377期,58-63。戴月芳(2008)。台灣的電視和廣播。臺中:莎士比亞文化事業。
曠湘霞(1986)。電視與觀眾。臺北:三民。
關尚仁(譯)Gerald S.Lesser(著)。(1994)。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臺北市:遠流。
譚合令,邱德懿(1996)。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現況之評估及未來製作方向之研究。臺北: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3、電子媒體資料
【nio電視網】http://www.niotv.com/
【 ART ATTACK】http://www.hitentertainment.com/artattack/
【 What’s New at Bob Ross】http://www.bobross.com/news.cfm
【MOFA藝起GO】http://blog.nownews.com/mofa/
【非常有藝思】http://tw.myblog.yahoo.com/jw!tWtiv4eEFQWZq3lryx8O_ dfat1N51A--/archive?l=f&id=9
【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只能從電視中學習黃色笑話與暴力行為嗎?】http://enews.url. com.tw/enews/23604(瀏覽日期:2010年10月10日)
【如何帶孩子欣賞藝術作品?】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1238(瀏覽日期:2010年12月23日)。
英文部分
Anderson, D. R.,& Smith,R (1984). Young children’s TV viewing:The problem of congnitive continnity. In F. J. Morrison, C.Lord & D.P.Keating(Eds.), Applied 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 (V.I, pp.116~113)Orlando , FL: Academic Press.
Dorr, A. (1986).Television and children: A special medium for a special audience.Be-verly Hills, CA: Sage.
Fiske, S. T. , & Taylor, S. E. (1984).Social cognition. Reading, MA: Addision-Wesley.
Kellermann, K. (1985). Memory process in media effects. Communicication Research,12(1), 83~131
Pingree, S, (1986). Children’s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comprehensibility.Communicati- on Research, 13(2),239~256
Palmer, J. M., & Yantis, P. A. (1990).Survey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