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牛格正(1987)。大專校院學生輔導工作意義與功能。諮商與輔導,20,2-7。王文秀(1999)。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與角色衝突之研究。輔導學報,7,1-30。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五南,台北。
王心聖(2002)。資深安寧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敘說性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志寰、黃蘭雯、梁淑慧、陳莉榛、倪履冰、張丁升等(譯)(2004)。G. Corey, M. S. Corey, &P. Callanan著。諮商倫理。台北,桂冠。
王春源、錢淑芬(1995)。對角色性格差異、角色壓力、工作投入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4(1),121-185。王儷靜、邱淑玫(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月刊,99,58 -72。古芸妮(2006)。諮商師在大學校園的角色與界限。諮商與輔導,249,61-62。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8)。諮商心理實習辦法。2010年11月3日,取自http://internship.guidance.org.tw/internship_02.html
刑志彬(2009)。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參與經驗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行政院衛生署(2001)。心理師法。2010年9月6日,取自http://dohlaw.doh.gov.tw/Chi/FLAW/FLAWDAT0201.asp
行政院衛生署(2004)。心理諮商所設置標準。2008年6月24日,取自http://dohlaw.doh.gov.tw/Chi/FLAW/FLAWDAT0202.asp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何金針、陳秉華(2007)。台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research.toko.edu.tw/ezfiles/9/1009/attach/91/pta_2781_2756064_28745.pdf李沁芬 (1992)。輔導教師生涯發展及生涯重心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宛玲(2008)。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花環(1999)。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作者:I. Seidman)。五南:台北。
李素玲(2009)。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華璋(2001)。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憶微(1989)。助人專業者專業自我的發展與學習歷程之探討。台北:張老師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李家安、余瑞宏、林莉芳(2004)。初探心理師法對大專校院學生輔導中心之衝擊--以屏東兩所國立大學為例。輔導季刊,40(2),67-73。李致瑩、鍾麗英、陳詞章、施陳美津、楊念慈、潘璦琬(2006)。職能治療專業認同感之探討:國立大學生的觀點。醫學教育,10(3),197-208。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五南:台北。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 (1995)。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雨方(2004)。大專推動輔導工作的癥結及其克服。諮商與輔導,217,9-11。吳正勝(1983)。高級中學輔導工作實施與大一學生學習適應的關係之探討。輔導月刊,19(4),6-25。吳芝儀(2009)。從學校諮商師專業角色與職能指標省思我國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輔導科”專門課程結構。諮商與輔導,286,30-3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由生命史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doing”到Human”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林幸台(1986)。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205-238。
林家興(2002)。校際學生諮商中心試辦方案-協助情緒困擾與行為偏差的另類模式。輔導文摘,80,144-153。林家興(2005)。心理師執業之路。台北:心理。
林家興(主編)(2006)。大學諮商輔導工作實務。台北:心理。
林維信(2009)。中部地區大學生對學生輔導中心服務使用意願影響因素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洪莉竹(2005)。創造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定位-專業學校諮商師的角色與功能。教育研究月刊,134,11-22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5(1),1-18。洪盈潔(2007)。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胡峯鳳(2006)。大專校院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宜蘭,未出版。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清(2009)。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M. V.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孫頌賢(2008)。諮商師的成熟發展歷程~視框焦點的移動。輔導季刊,44(1),65-74。修慧蘭(2008)。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分析及未來可努力的方向。輔導季刊,44(2),38-47。教育部(1991)。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guide.ks.edu.tw/206101.htm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610教育部(2005a)。各級學校及幼稚園通報兒童及少年保護與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注意事項及處理流程。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5396&KeyWord=
教育部(2005b)。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6539&KeyWord=
教育部(2006)。設置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協調聯絡中心及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實施要點。2010年9月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5226&KeyWordHL=%e
教育部(2010a)。100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工作手冊-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bulletin_list.aspx
教育部(2010b)。大學法。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606&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0c)。性別平等教育法。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0508&KeyWord=
教育部訓委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2010年9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publication_list.aspx
教育部訓委會(2010a)。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ndex.aspx
教育部訓委會(2010b)。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bulletin_list.aspx?site_content_sn=7970
康慈恩(2009)。遊戲治療師進入校園實務運作經驗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許韶玲(2003)。從全國大專校院輔導中心名稱的調查研究檢視輔導中心名稱的定位。輔導季刊,39(1),1-11。許維素(1998a)。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維素(1998b)。學校輔導人員角色認定困境的突破。諮商與輔導,145,2-7。許維素(2001)。高中輔導教師推展學校輔導工作的行動發展歷程分析。暨大學報,5(1),1-30。許鶯珠(2005)。變遷社會中的大學輔導諮商工作。諮商與輔導,237,2-7。許育齡、汪昭瑛、梁朝雲(2009)。變遷中的大學輔導體系-建構無縫式學習環境。輔導季刊,45(2),37-48。曹俊德(2008)學校輔導工作運用行動研究的未來趨勢。諮商與輔導,271,34-37。陳金燕(2005)。學校輔導工作的現況與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4,5-10。
陳彥名(2007)。諮商師常見的困境、調適方式與尋求諮商的態度。諮商與輔導,263,25-29。陳彥名(2008)。諮商師尋求諮商服務態度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彥君(2005)。專業諮商員生涯困境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生命故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郁姍(2004)。變遷社會諮商員專業能力建構之探索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增穎(2005)。國內二十年來輔導與諮商專業人員養成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輔導季刊,41(4),1-7。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51-187。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湯堯、陳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
麥麗蓉(2003)。為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找出路~一個強調輔導工作者專業主體性的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9(1),12-18。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2006)。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89-124。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未出版。張春興(1984)。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惠(2006)。義務張老師自我效能與專業認同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未出版。郭曉雲(2009)。從課程模式轉換歷程看教保人員專業認同與轉化。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彭佳惠(2006)。國小輔導行政人員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溫錦真(2006)。逃離、反思與回歸前的想望:一位退位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組長的實踐行動之反思與再前進。應用心理研究,30,125-154。黃秀雅(2007)。諮商員的工作危機與自我調適。諮商與輔導,263,10-19。黃政昌(2003)。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滋養。諮商與輔導,205,36-41。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致慧(2008)。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黃麗靜(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2010)。中心簡介-中心宗旨。2010年8月27日檢索,網址:http://help2.ncue.edu.tw/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4
項萃華(200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22。楊明磊(2000)。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楊鎧宇(2010)。諮商關係學習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與省思。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趙美鈴(1997)。國小已婚女教師工作特性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趙祥和(2005)。大學自我傷害個案合作輔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趙祥和、陳秉華(2004)。發展大學輔導教師在校園合作輔導個案的工作架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2),17-36。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0)。嘉義:南華教社所。
鄭家雯(2004)。走出心靈迷霧:諮商師調適與因應接案無力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鄭進丁(2004)。由心理師法證照化談學校輔導工作的革新。卓紋君(主持人),當前學校輔導工作的需求與機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與立法委員之對談。心理師法衝擊下的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的因應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鄭德芳(1998)。輔導教師工作性格、工作環境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麗芬(1993)。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劉于華(2004)。側寫大學諮商中心的經營模式與經驗-一個實習心理諮商師札記。輔導文摘,92,119-125。劉玉華(2004)。大學同儕輔導義工角色認知與功能之研究。新臺北護理期刊,6(2),33-47。劉玲君(2005)。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台北:未出版。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2(4),195-201。賴玉珊(2008)。影響新手心理諮商師專業認同的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賴姿璇(2003)。輔導人員工作壓力、控制信念、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羅培玲(2007)。國中輔導教師自我角色定位、角色任務與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顧秀玉(2006)。我國公立大學行政組織結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英文部分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03).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Alexandria, VA: Author.
Ashforth, B. E. (2001). Role transitions in organization : An identity-based perspective . Mahwah , NJ: Lawrence Erlbaum.
Atkinson, D. R., Morten, G., & Sue, D. W. (Eds.). (1998). Counseling American minoritie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5th ed.). Boston: McGraw-Hill.
Barion Jr., A., Sekel, A. C., &Stott, F. W. (1984). Early career issues for counseling center psychologist: The first six year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1), 121-125.
Clark, M. A., & Amatea, E. (2004).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school counselor contributions: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 planning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8(2), 132-141.
Colorad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A guide to schoo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Denver, CO: Author.
Corey, G. (200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7th ed.). Belmont, CA:Book/Cole- Thomson Learing.
Dawis, R. V.(2005). 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S. D .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3-23). Hoboken, NJ: John Wiley.
Erford, B. T. (2007). Transforming the school counseling profession(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Foster, S., Rollefson, M., Doksum, T., Noonan, D., Robinson, G., & Teich, J. (2005). Schoo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2003. Rockville, MD: SAMHSA's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Alcohol and Drug Inform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99056)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Gladding, S. T. (2000). Counseling: A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 (4th ed.). Upper Saddle, NJ: Prentice Hall.
Haslam, S. A., Powell, C., & Turner, J. C. (2000). Social identity, self-categorization and work motivation: Rethink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roup to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 319-339.
Hershenson, D. B. (1981). Work a djustment, disability, and the three 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5, 91-97.
Hershenson, D. B. (1996a). A systems reformulation of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k adjust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0(1), 2-10.
Hershenson, D. B. (1996b).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442-446.
Hodges, S. (2001).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s a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oking forward, looking back.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4(2), 161-173.
Joseph, E. D. (1983). The identity of the psychoanalyst. In E. D. Joseph & D. Widlocher (Eds.), The identity of the psychoanalyst (pp.1-2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 Study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John Wiley.
Lambie, G. W., &Williamson, L. L. (2004). The challenge to change from guidance counseling to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A historical propositi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8(2), 124-131.
Lieberman, A. (2004). Confusion regarding school counselor functions: School leadership impacts role clarity. Education, 124, 552-558.
Marcia, J.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yrick, R. D.(1997). Development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3rd ed.). Minneapolis, MN: Education Media.
Sandhu, D. S., & Pottes, P. R. (1995). The proactive model of school counse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dvancement of Counseling, 18, 11-20.
Schwandt, T. A. (2001). Dictionary of qualitative inquiry(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chwandt, T. A. (2005). The cycle of caring: A model of expertise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7(1), 82-93.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2).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70, 505-515.
Smith, A. T., & Lemberger, M. E. (2007). Critical incid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ve principals: Facilitating school counselor–principal relationship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0, 360-370.
Steven, M. F., Pamela, T., & Kate, K. M. (2003). Employee creativity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of role identity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 618-630.
Trusty, J., & Brown, D. (2005). Advocacy competencies for profession schoo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8(3), 259-265.
Vace, N. A., & Loesch, L. C. (2000). Counseling as a profession (3rd ed.). Muncie, I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