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玉敏(2000)。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校內教師週三進修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王秋絨、湯維玲、顏慶祥、謝美慧(2000)。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王家通(1981)。教師教育的革新措施與發展趨勢。臺灣教育,372,8-18。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文慶(2001)。學校本位教師進修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何福田(1991)。面對當前教育。高雄市:復文出版。
何福田(1998)。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展望。國教天地,130,4-11。何壽川(1996)。終身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架構。載於教育理念與終身教育組會議記錄(一)(72-77頁)。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明隆,涂金堂(2006)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政憲(2001) 。臺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1-7。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奉儒、蘇永明、姜添輝(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9-2413-H-194-023-F17。李春芳(1994)。電視教學「成長與學習」影集播映三週年之回顧。教學科技與媒體,18,29-31。李淑玲(2004)。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淑娟 (1999)。成人教育教師之有效教學策略。生活科學學報,5,59-74。李啟華(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進修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鴻章(1999)。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汪瓊嬌(2001)。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呂錘卿(1991)。談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現況。國教輔導,30(4),11-21。周水珍(1997)。學校本位的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探討。國教園地,55、56,4-7。周桂靖(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規畫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周麗玉(1989)。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師地位。國教研究雙月刊,8,9-11。
孟偉銘、高熏芳(2000)。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成效之評鑑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視聽教育,41(5),1-12。邱彥禎(2008)。教師專業進修碩士學位考量之因素與行銷策略之探討。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196
林月琴、張鐸嚴、黃恆、鍾紅柱(2003)。成人教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振春(1987)。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檢討與建議。臺灣教育,439,14-19。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慶國(2000)。從營造學習型學校的觀點談教師進修的五項行動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8,25-30。彼得‧聖吉(2004)。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柯倩俐(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侯崇博(2003)。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週三進修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悅淇(2003)。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教育部統計處(2010a)。國小學生、教職員統計(98學年度)。2010年3月27日線上檢索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detail.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0b)。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之比率。2010年3月20日線上檢索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50.xls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6/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0910函頒版.pdf
教育部(2009b)。中華民國教師在職進修統計年報(九十七年版)。臺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部公報,285。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全球資源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暨成果。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3535
教育部(2010)。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2010年05月14日取自http://inservice.nknu.edu.tw/index_login.aspx?U=TA
梁坤明(1999)。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載於臺北縣小班教學精神專輯,小而美的教學。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陳麗娟(2005)。學校本位教師進修規畫與實施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碧珊(2004)。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市三所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德銳(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瓊瑩(1996)。終身學習與現代教師—從教育專業談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研習資訊,13(6),46-55。彭仁晃(2000)。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現況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曾永在(2006)。由國小教師本位評析週三進修制度-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舒緒緯(2001)。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沿革。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研究(221-278頁)。臺北市:揚智文化。黃秀霜、張玉成、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1997)。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91-11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87)。前車之鑑-對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看法。國教之友,40(1),42-43。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 (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21-51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玉琴(2001)。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週三進修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國賜(1995)。社會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2)。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6),15-21。楊朝祥(1985)。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嘉偉(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校內週三進修學校行政支持度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相關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75-188。
劉春榮、吳清山、林天祐、陳明終、方慧琴(1997)。一般大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院校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臺灣省政府(1991)。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年春字第六期。
蔡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專輯,24,101-120。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3-22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鄭崇趁(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於教育行政的啟示。學生輔導通訊,50,10-17。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國小教師進修教育的新境界。研習資訊,11(6),1-7。
謝文全(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書局。
謝水南(1996)。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13(6),17-23。謝金燕(2009)。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國小教師週三進修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簡良珍(1996)。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簡毓玲(2000)。國小教師進修現況及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34,28-32。魏素鄉(2001)。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蕭佳純(2008)。人口結構變遷下我國終身教育政策之評析。教育與社會研究,16,105-126。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7)。學校本位的教師發展活動在我國之實踐途徑。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進修及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美仁(2007)。國小教師週三進修方案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西文部分
Beck, Michael.(1992). Learning organizations: How to greaten them. Industrial & Commercial Training, 21(3), 21-28.
Benveniste, G.(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sico:Jossey-Bass.
Calderhead, J.(1988).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 in learning to teacher. In J. Calderhead(Ed.),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London:The Falmer Press.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Harper & Row.
Darling-Hammond, L.(1990). Teachers and teaching: 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 In W. R. Houst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Dave, R. H. (1975). Reflections on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UIE Monograph 3. Hamburg: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Garvin, D. A.(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78-91.
Hall, R. H. (1972). Organizations:Structure and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Lengrand,P.(1975).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2nd.ed.)London:Croom Helm.
Lindeman, E. C. (1989).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Oklahoma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arkay, Forrest W. & Stanford, B. H.(2007).Becoming a teacher. (7th.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Scriven, M.(1991).Duties of the teacher. In TEMP memos-The teacher evaluation models project. Kalamazoo,MI: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and Teacher Evaluation.
Seyfarth, J. T.(1991).Persona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 Boston:Allyn and Bacon.
Shulman, L.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3.
Vavrus, M. (2002).Transforming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