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小薇
研究生(外文):Liu,Hsiaowei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and Coping Strategies.
指導教授:楊銀興楊銀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Yinsing
口試委員:江芳盛呂錘卿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FangshenLu,Chueiching
口試日期:2011-05-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關係攻擊因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relational aggressioncop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8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及不同關係攻擊經驗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所採取因應策略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540位高年級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將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卡方檢定及肯德爾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在整體及各層面均為很少發生的程度。
貳、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採取「問題解決」與「自我安慰與調適」的因應
策略,最少採取「消極面對」的因應策略。
參、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並無差異;不同性別之國小
高年級學童在面對友誼操弄(問題二)的關係攻擊有所差異。
肆、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友誼操弄、社會排擠與散播謠言(問
題二、三、四、五)的因應策略有差異;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
面對散播謠言(問題五)的因應策略有差異。
伍、不同關係攻擊經驗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所採取因應策略並無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小老師、家長、學生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and coping strategi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among 540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Taichung.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Chi-square test, and the 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degree of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was under average.

2.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scores on “problem solving” and “self-comforting and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were highest, and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scores on “focus on negative” coping strategy were lowest.

3.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scores on friendship manipulating were varied with gender,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scores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were not varied with grade.

4.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coping strategies on friendship manipulating, social exclusion, rumor spreading were varied with gender.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coping strategies on rumor spreading was varied with grader.

5. The fifth-and sixth-grade students’ scores on different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were not varied wi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respectively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students, and further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關係攻擊的理論與內涵 7
第二節 兒童同儕衝突之因應策略 18
第三節 關係攻擊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現況 5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之差異 6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關係攻擊因應策略之差異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3
一、 中文部分 93
二、 英文部分 96
附錄 100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與因應策略調查問卷專家意見調查 100
附錄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生活經驗問卷(預試) 109
附錄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生活經驗問卷(正式) 115
表 次
表2- 1 攻擊行為的比較 8
表2- 2 國內外國小學童關係攻擊相關研究 26
表3- 1台中市不同規模之公立國民小學數量、所占百分比、及施測學校數 38
表3- 2 台中市(合併前)不同學校規模正式問卷施測學生數及學校名稱 39
表3- 3台中市不同學校規模正式問卷施測學生數及學校名稱 40
表3- 4 建立專家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員名單 43
表3- 5學生生活經驗調查量表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44
表3- 6人際關係因應調查量表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45
表3- 7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之題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46
表3- 8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友誼操弄」層面之因素分析摘要 47
表3- 9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社會排擠」層面之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 48
表3- 10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社會排擠」層面之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 49
表3- 11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散播謠言」層面之因素分析摘要 49
表3- 12學校生活經驗調查量表正式問卷各層面試題題號分配及信度 50
表4-1- 1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現況 53
表4-1- 2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排序 54
表4-1- 3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因應策略之現況 55
表4-1- 4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問題一(社會排擠)之因應策略採用現況 56
表4-1- 5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問題二(友誼操弄)之因應策略採用現況 57
表4-1- 6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問題三(社會排擠)之因應策略採用現況 58
表4-1- 7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問題四(散播謠言)之因應策略採用現況 59
表4-1- 8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問題五(散播謠言)之因應策略採用現況 60
表4-2- 1不同年級關係攻擊之t檢定 62
表4-2- 2不同性別關係攻擊之t檢定 62
表4-3- 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64
表4-3- 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64
表4-3- 3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64
表4-3- 4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65
表4-3- 5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65
表4-3- 6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66
表4-3- 7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66
表4-3- 8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66
表4-3- 9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67
表4-3- 10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68
表4-3- 1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68
表4-3- 1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68
表4-3- 13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69
表4-3- 14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0
表4-3- 15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0
表4-3- 16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0
表4-3- 17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72
表4-3- 18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72
表4-3- 19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72
表4-3- 20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73
表4-3- 21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74
表4-3- 22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74
表4-3- 23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74
表4-3- 24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一」情境之Χ2分析 75
表4-3- 25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75
表4-3- 26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76
表4-3- 27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76
表4-3- 28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二」情境之Χ2分析 76
表4-3- 29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77
表4-3- 30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77
表4-3- 31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78
表4-3- 32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三」情境之Χ2分析 78
表4-3- 33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9
表4-3- 34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9
表4-3- 35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79
表4-3- 36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四」情境之Χ2分析 80
表4-3- 37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問題解決」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80
表4-3- 38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負面情緒發洩」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81
表4-3- 39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消極面對」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81
表4-3- 40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以「自我安慰與調適」因應「問題五」情境之Χ2分析 81
表4-4- 1不同關係攻擊經驗之國小學童所採取因應策略之差異 83

圖 次

圖2- 1 兒童社會適應的社會訊息模式 14
圖2- 2 Blake與Mouton衝突格網 19
圖2- 3 Thomas與Kilmann衝突處理策略模式 21
圖2- 4 Rahim與Bonoma人際衝突化解形式二維模式 22
圖3- 1 研究架構 35

一、中文部分
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孜甯(2007)。「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未
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明傳、雷庚玲(2008)。華人青少年前期兒童之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
與情緒經驗。中華心理學刊,50卷(1),71-90。
王富美(2004)。社會訊息處理歷程教育方案對國小高攻擊行為兒童輔導效果
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
余郁雯(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丹(主編)(2008)。人際互動與社會行為發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金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俊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傾向、社交技巧能力與其關係攻擊
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縣。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沈淑鈴(2009) 。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親子依附、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對受
霸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年12月)。兒童校園非肢體霸凌現況調查報
告。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about_service_1.php?id=28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4月4日「臺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
告發表記者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89&typeid=4&offset=15
周百營(2002)。國民中小學學生認知扭曲、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苡彤(2008)。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與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
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君徽(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林梅琪(2008)。臺北市國小學童同儕衝突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淑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關係性攻擊及外顯性攻擊與其友誼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瑞雯(200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策略輔導效果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孫淑琴(2005)。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素秋(2007)。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粘絢雯(2008)。導師班級經營、班級氣氛與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
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馨文(2007)。臺北市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曾如瑩(譯) (2003)。Simmon, R.著。怪女孩出列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臺北市:商周。
程景琳(2009)。青少年之關係攻擊與同儕拒絕。教育心理學報,40 (3),
511-528。
黃莉雅(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手足關係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德祥、李介至(2002)。青少年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63-195。
董又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
葉重新(1999)。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劉金花(主編)(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慧苓(2005)。國小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 一種述說分析(未出版的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藍珮君(2005)。國中女生關係攻擊行為及意圖歸因、友誼品質、自我概念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rcher, J., & Coyne, S. M. (2005). An integrated review of indirect, relational,
and social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3), 212.
Björkqvist, K. (1994). Sex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verbal,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Sex roles, 30(3), 177-188.
Björkqvist, K. (2001). Different names, same issue. Social Development,
10(2), 272-274.
Björkqvist, K., Lagerspetz, K. M. J., & Kaukiainen, A. (1992). Do girls
manipulate and boys fight?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regard to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18(2), 117-127.
Björkqvist, K., Österman, K., & Kaukiainen, A. (1992b). The developmen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ve strategies in males and females. In K.
Bjorkqvist & P. Niemela (Eds.), of mice and women: Aspects of female
aggression (pp. 51- 64).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Bloomquist, M. L., & Schnell, S. V. (2002). Helping children with aggression
and conduct problems: Best practices for intervention.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Buss, A. H. (1961). The psychology of aggression : New York: Wiley.
Cairns, R. B., Cairns, B. D., Neckerman, H. J., Ferguson, L. L., & Gariepy, J.
L. (1989). Growth and aggression: 1.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2), 320-330.
Connor, D. (2004).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earch and treatment: The Guilford Press.


Crick, N. R., & Dodge, K. A. (1994).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1), 74-101.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6, 710-722.
Crick, N. R. (1996). The Role of Overt Aggressi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Prediction of Children's Future Soci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7(5), 2317-2327.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6). Children's treatment by peers: Victims
of relational and overt aggress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02), 367-380.
Crick, N. R., Bigbee, M. A., & Howes, C. (1996).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gression: How do I hurt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Child development, 67(3), 1003-1014.
Feshbach, N., & Sones, G. (1971). S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reactions
toward newcom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381-386.
Folkman, S., & Moskowitz, J. T. (2004). Coping: Pitfalls and promise. Annu. Rev. Psychol., 55, 745-774.
Grotpeter, J. K., & Crick, N. R. (1996). Relational Aggression, Overt
Aggression, and Friendship. Child Development, 67(5), 2328-2338.
Galen, B. R., & Underwood, M. K. (1997). 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4),
589-599.
Lagerspetz, K. M. J., Björkqvist, K., & Peltonen, T. (1988). Is indirect
aggression typical of femal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ness in
11-to 12-year-old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14(6), 403-414.
Laursen, B. (1998). 9 Closeness and conflict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s:
Interdependence with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186.
Putallaz, M., & Bierman, K. (2004). Aggression,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violence among girl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Guilford Press.
Rahim, M. A.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13(3), 206-235.
Remillard, A. M., & Lamb, S. (2005). Adolescent girls' coping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Sex Roles, 53(3), 221-229.
Rice, F.P., & Dolgin, K.G.(2002).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Thomas, K. W. (1974).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Xicom
Tuxedo, NY.
Waasdorp, T. (2008). Coping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within children's close
friendships. Unpublished Ph.D.,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nited States –
Delaware.
Waasdorp, T., Bagdi, A., & Bradshaw, C. (2010). Peer Victimization Among
Urban, Predominantly African American Youth: Coping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Between Friends.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9(1), 98.
Washburn-Ormachea, J. M., Hillman, S. B., & Sawilowsky, S. S. (2004). Gender
and Gender-Role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on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Peer
Stressor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3(1), 31-40.
Werner, N. E., & Crick, N. R. (2004). Maladaptive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13(4), 495-514.

Williams, K., & McGillicuddy-De Lisi, A. (1999). Coping Strateg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4),
537-549.
Xie, H., Cairns, B. D., & Cairns, R. B.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girls: Measurement issues, social functions, and
differential trajectori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girlhood
aggression, 105–136.
Zimmer-Gembeck, M. J., Geiger, T. C., & Crick, N. R. (2005). Relation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relations: Gender
moderation and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5(4), 4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