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瑜茜
研究生(外文):Liu,Yu-cian
論文名稱: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Mathematics for the Six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by Using Peer Tutoring Strategy
指導教授:呂錘卿呂錘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Chuei-ching
口試委員:吳和堂曾榮華
口試委員(外文):Wu,Huo-tangZeng,Rong-hua
口試日期:2011-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同儕教導學習成效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peer tutoringlearning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同儕教導策略運用於國小數學領域之實施情形,藉以瞭解同儕教導的實施歷程及對參與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本研究對象為台灣中部地區某市立國小六年級之十名學生。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兩循環的研究,共計二十一週。以訪談、觀察、學習檔案、研究日誌之質性資料,及數學學業成就測驗、數學態度量表、數學焦慮量表之量化資料,加以綜合整理歸納出本研究之研究結果。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建構同儕教導方案成功之要素有:(一)對同儕教導者訓練以增強其教學的信心;(二)對研究對象的瞭解,有助於研究對象的選取與配對;(三)提供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與常規,有助學習效果;(四)規劃完善的回饋系統,作為支持後盾。
二、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為:
(一)同儕教導對提升同儕學習者學業成就有顯著成效。
(二)同儕教導對提升同儕教導者學業成就無顯著成效。
(三)同儕教導對於減緩班級內學業成就差距有顯著成效。
(四)同儕教導對提升參與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有顯著成效。
(五)同儕教導對降低參與學生數學學習焦慮有顯著成效。
本研究亦將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同儕教導」相關教學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同儕教導、數學學習成效、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er tutoring an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Ten students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of central Taiwan are as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s.This study is a two-cycle action research, total of twenty-one weeks.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is also applied to conduct the analysis. The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interviews, observation record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searcher’s journals. The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the pre- and post-test exam scores, the mathematic attitude scale and the mathematic anxiety scale. These data are processed by the triangulation analysis method. Following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 success factors to form a peer tutoring program are:(1)The training of tutors can enhance their teaching confidence.(2)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mental objects can help researcher to selection and match objects.(3)Provide structured curriculum and practices can improve experimental objec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4)The well-planned feedback system can give experimental objects supports.
2. The effect of Students’learning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1)Peer tutoring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utees’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 (2)Peer tutoring was not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utors’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 (3)Peer tutoring can reduce the gap of mathmatic scores between the high level and the low level.(4)Peer tutoring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5)Peer tutoring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nxiet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the applications of peer tutoring in primary school for teachers and the consultations on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Key words:peer tutor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action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同儕教導之涵義與助益 11
第二節 同儕教導之理論基礎 16
第三節 同儕教導之實施要素 24
第四節 同儕教導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參與者 54
第四節 行動方案 58
第五節 資料蒐集 65
第六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8
第七節 研究效度與研究倫理 7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同儕教導在數學領域的實施歷程探討 77
第二節 同儕教導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分析 109
第三節 同儕教導對教師數學教學之省思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部分 141
二、西文部分 146
附錄 149
附錄一 同儕教導相關論文整理表 149
附錄二 同儕教導方案計畫 151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52
附錄四 同儕教導活動程序與常規 154
附錄五 同儕教導座位分配圖 155
附錄六 同儕教導者訓練教學設計 156
附錄七 同儕教導活動日程 168
附錄八 同儕教導者日誌 170
附錄九 同儕學習者日誌 171
附錄十 徵得研究者同意使用「數學學習經驗量表」信件 172
附錄十一 數學學習經驗問卷量表 173
附錄十二 訪談大綱 178
附錄十三 同儕教導者回饋單 180
附錄十四 第一循環回饋單 181
附錄十五 頒與同儕教導者之獎狀 182
附錄十六 同儕教導課堂學後檢測 183
附錄十七 同儕教導日誌整理 184
附錄十八 訪談日程及逐字稿範例 1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以如(2006)。同儕教導對國小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TMTC0742026)
王克先(1995)。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彩鸝(2008,12月10日)。台灣學生數學表現全球No.1 興趣卻倒數。聯合晚報。
2010年9月2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 storypage.jsp?f_
ART_ID=165649。
呂素幸(1992)。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0NTNU2328002)
宋曜廷(2008,12月11日)。課後輔導,政府可做更多。中國時報。2010年9月2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 0030425410
0616b773da6a8b44e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順麗(2008)。同儕英語教學鷹架式語言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PTC694009)
吳榮豐(2005)。電腦輔助交互式同儕教學運用在國小分數之學習環境設計(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CU05726011)
巫宜靜(2007)。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CUE5284015)
李元鴻(2008)。同儕教導策略在資訊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原作者:G. R. Lefracois)。臺北市:弘智。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林文生、鄔瑞香(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玉華(1995)。給注意力缺陷兒童的教師之建議。國教輔導,34,1-3。
林欣蔓 (2007)。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新台灣之子閱讀能力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PTC611018)
林欣曉(2010)。同儕學習輔導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邱于真(2008 年 01 月 24 日)。教師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40。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601
俞明宏(2006)。小學科學教室中運用無線回應輔具進行同儕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CTU5726001)
范嬿妮(2009)。同儕教導與傳統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技能與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567102)
倪建民(2008)。國小同年級跨班同儕教學對學童數學領域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唐郁茹(2009)。同儕教導運用在資訊融入立體幾何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CYU5620007)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原作者:P. Altrichter & R. Somekh)。臺北市:遠流。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高維序(2006)。同年級跨班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張中原(2006)。國小社團運用同儕師徒制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舞獅社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TTC576087)
張任一(2009)。教師引導下之同儕輔導課程對國中生吸菸態度改變之行動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DHU533103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9-42。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CYU1576002)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學習輔導的要領。學生輔導,52,25-34。
梁素霞(2002)。特殊兒童同儕教導實施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CYU1576030)
許莉真(2002)。同儕教導在融合教育班的個案研究---以唐氏症兒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PU005216017)
陳伯璋 (1993)。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宏吉(2007)。「同儕師徒制」對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CUE5331029)
陳李治(2009)。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567105)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彌(2005)。國小跨年級同儕師徒制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市:揚智。
曾志華(1996)。社會互動與數學知識之建構: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之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2-80。
黃玉惠(2010)。國小樂團運用同儕師徒制配對策略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8NTNT5212033)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映源(2008)。跨齡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敏晃(2003)。人間處處有數學。臺北市:天下文化。
黃淑吟(2003)。同儕教導對智能障礙學生休閒技能教學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CUE1284005)
黃善美(2004)。國小運用「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德祥(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與推展。學生輔導,52,18-24。
黃繼霆(2009)。一對一同儕教學對國小學生的學習效益(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PC05615008)
甯自強(1994)。「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41。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4)。教育方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臺北市:心理。
葉倩亨(1997)。建構取向教學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賈惠文(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TPTC694018)
甄曉蘭(2001)。中小學教育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元照。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之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幸娟(2009)。應用K.K.音標教學與折衷式教學觀,結合同儕教導模式提升高職生英語學習能力之研究-以中部某一私立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原作者:C. B. Cazden)。臺
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逸梅(2009)。國小級任教師實施英語科同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PTC694006)
盧雅雯(2008)。同儕教導應用在國小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PTC284029)
魏伶如(2007)。同儕小組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HCT5212037)
魏麗敏(1997)。同儕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學生輔導,52,52-61。
魏麗敏(2007)。開啟成功學習之鑰─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3,87-99。
羅俊男(2004)。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小組式同儕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NT5147011)



二、西文部分
Baker, S. , Gersten, R. , Dimino, J. A. , & Griffiths, R. (2004). The sustained use of research-based instructional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 5–24.
Brophy, J. (1999). Teaching.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ole, P. ,& Chan, L. (1990). Method and strategie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ydney:
Prentice Hall.
Damon, W. & Phelps, E. (1988). Three approaches of peer learning and their educational uses. New Orleans, LA.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DuPaul, G. J. ,& Stoner, G. (1994). ADHD in the school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Falchikov, N. (2001). Learning together: Peer tut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Foot, H. C. , Morgan, M. J. , & Shute, R. H. (1990). 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
Buckingham,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Fresko, B. ,& Chen, M. (1989). Ethnic similarity, tutor expertise, and tutor satisfaction
in cross-age tutor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6,122-140.
Gaustad, J. (1992). School discipline. Retriend from ERIC dadabase. (ED350727).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 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Goodlad S. (1985). Learing by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to tutoring. Education
Research 27(1), 61-67.
Goodlad, S., & Hirst, B. (1989). Peer tutoring : A guide to learning by teaching. Lodon : Kogan Page.
Helm, D. , & Kozloff, M. (1986). Research on parent training: Shortcomings and
remedies. Journal of An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2,1-22.
King, A., Staffieri, A., & Adelgais, A. (1988) . Mutual peer tutoring: Effects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2 ) , 338-368.
King, A. (1989). Verbal Interaction and problem-solving within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1), 1-15.
Kohler, F. W. , & Greenwood, C. R. (1990). Effects of collateral peer supportive behaviors within the classwide peer tutoring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23, 307-322.

Myrick, R. D. , & Highland, W. H. (1995). Peer helpers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9, 278-289.
Rafoth, M. A. (1998). Sharing the secret: Peer tutor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Teaching & Change, 5 (3-4), 245-60.
Rekrut, M. (1994). Peer and cross-age tutoring:The lessons of research. Journal of Reading, 37(5)356-362.
Schultz, R. A. (1999). Illuminating learner realities: Perception, expectation, and experiences of gifted underachievers in a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Suárez-Orozco, M. C. , & Sattin, C. (2007). The prepared graduat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4(7), 58-62.
Topping, K. (1988). The peer tutoring handbook: Promoting cocperative learning.
London: Croom Helm.
Topping, K. , & Whitely, M. (1993).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peer tutoring .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4, 57-67.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 (pp.162-163).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Walberg, H. J. , & Paik, S. J. (2003). Effective general practices. In G. Cawelti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3rd ed). Arlington,
VA: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