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毛綺芬(2007)。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王建宇(2007年11月3日)。教學生寫作 六成教師待加強。國語日報,2版。
王建宇(2007年4月17日)。中學生寫作力 女生較佳。國語日報,2版。
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王淑貞(2002)。 感官觀察活動與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對學童寫作表現與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王萬清(1991a)。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組討論對兒童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61–169。王萬清(1991b)。寫作教學初學者之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萬清(1997)。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在不同寫作環境中的效果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0,127-209。朱怡珍(2009)。鷹架寫作教學對於提升國小學生描述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吳清山、林天祐(2004)。體驗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6,151。
吳森(1978)。比較哲學與文化(一)。台北市:東大。
吳當(2006)。作文e點通。台北市,九歌。
吳錦釵(1990)。寫作歷程探討與其在教學上的意義。1989台灣省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54,15-26。
李坤崇(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李虹佩(1999)。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李得雄(1996)。怎樣提升作文的能力。台南市:西北。
李義男(2006)。經驗延續與人格發展之活動進程解說。中等教育,57,4-21。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探究。台北市:文津。
沈秀珍(2008)。體驗活動融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沈惠芳(2005)。沈惠芳寫作哈哈營1。台北市:民生報。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林玉珮(2007)。時數不足,教法凌亂。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245-304頁)。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平(1994)。創意的寫作教室。台北市:心理。
林郁展(2003)。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書弘(2005)。 Vygotsky之社會互動論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寫作教學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鍾隆(2001)。愉快的作文課。台北市:螢火蟲。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原作者:J. Dewey)。台北市:五南。
姜文閔(譯)(1989)。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 Dewey)。台北市:五南。
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以竹北市光明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孫秀鵑(2009)。國小學童日記寫作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孫晴峰(1988)。炒一盤作文的好菜。台北市:東方。
徐守濤(2001)。楊喚童詩中的幻想世界及其文字運用。載於胡森永(主編),第五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6–240頁)。台北縣:富春文化。
高詩佳(2007)。讓學生不想下課的作文課。台北市:書泉。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益芳(2009)。國小教師寫作教學方法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張素花(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綜合活動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張清榮(1997)。巧思妙手織錦文。台北市:幼獅文化。
張新仁(1992a)。「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之訓練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0-0301-H-017-03)。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張新仁(1992b)。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市:復文。張新仁(1994)。著重過程的寫作教學策略。特教園丁,9(3),1-9。張新仁(2004)。台灣地區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245–304頁)。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莊展榮(2007)。體驗學習應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莊惠秀(2008)。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許宜文(2007)。作文數位教材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許瑞娥(2009)。國小體驗式作文教學研究—以花蓮縣北林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陳弘昌(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二版)。台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一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陳江松(1994)。作文教學的困境及可行策略。北縣教育,5,49-51。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陳雲珠(2004)。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51-67。陳鳳如(1996)。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及其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漸次介入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1(1),68-81。陳鳳如(1997)。改進寫作教學之探討。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109-124頁)。台北市:教育部。
陳燕玉(1999)。如何指導兒童作文。南投文教,11,53-55。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黃尤君(1996)。台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1,283-306。黃秀文(1999)。不同寫作程度學生在過程寫作教學中的發展情形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1-27。黃怡綺(2009)。綜合寫作教學法影響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35-56。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淑芬(2010)。國小二年級體驗式寫作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3-11。黃鈺瑜(譯)(2001)。我爸爸(原作者:A. Browne)。台北市:格林。
楊佳蓉(2008)。超有趣作文課。台北市:上品。
董三期(1997)。小學三年級學童國語文學習策略之研究–以瓜瓜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賈馥茗(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十)。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廖淑伶(2006)。以多感官教學法進行寫作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廖慧娟(2007)。兒童戲劇活動導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佳玟(2007)。創造思考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87-114。劉明松(2003)。結構性寫作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台灣省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11(2),1-6。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世彬(2005)。自然體驗教學引導兒童自然書寫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賴蕙謙(2009)。電子化寫作教學對於學生在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謝孟穎(2003)。過程模式寫作教學策略之探討。國教新知,49(3),62-71。謝金美(2008)。閱讀與寫作。高雄市:麗文。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雙月刊,127(12),6-13。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原作者:C. E. Knapp)。。台北市:幼獅。
羅秋昭(1998年5月)。尋找作文的源頭。「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台北市:五南。
譚達士(1975)。作文教學方法革新。台灣省政府:台灣省教育廳。
蘇鳳茹(2005)。以SRSD模式為基礎的寫作教學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之教學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二、英文部分
Applebee, A. N. (1986). Problems in process approach: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ruction. In A. R. Petrosky and D. Bartholomae (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pp.95-113).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d, D., & Miller, N. (Eds.) (1996). Working with experience: animating learning. New York: Routledge.
Cooper, C. R., & Odell, L. (1997). Evaluating, writing: Describing, measuring, judging. Urbana, IL: NCTE.
Dupuis, M. M., Lee, J. W., Badiali, B. J., & Askov, E. N. (1989).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Glenview, IL: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Englert, C. S., Raphael, T. E., Anderson, L.M., & Steven, D. D. (1991). Making strategies and self-talk visible: Writing instruction in regular an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 337-372.
Fitzgerald, J. (1992). Towards knowledge in writin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 In L. W. Gregg & E. R. Ster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 31-5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3-5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Hillocks, G. (1984). What works in teaching compositio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3, 133-170.
Jarvis, P., Holford, J., & Griffin, C. (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Krech, D., & Crutchfield, R. S.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McKernan, J. (1988). Teachers as researcher: Paradigm and praxi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59(3), 154-158.
Myklebust, H. R. (1965).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of written language (Vol.Ⅰ): Picture story language test. 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Nystrand, M. (1990). Improving writing by interrelating writing, reading, and classroom discours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riting and Literacy Technical Application ,7-77. Madison, WI: The Wiscon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Raimes, A. (1999). Keys for writers: A brief handboo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aphael, T. E., Englert, C. S., & Kirschner, B. W. (1986). The impact of text structure instruction and social context on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expository text (Research Series No. 177).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Reid, J. M. (2000). 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Rokeach, M. (1968). Belief, attitudes, and value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pandel, V. (2008). Creating young writers: Using the six traits to enrich writing process in primary classrooms. Boston: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Stenhouse, L. (1981). What counts as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29(2),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