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14,21-44。王天苗等(2002)。嬰幼兒綜發展測驗。教育部。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珮玲(200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王秋鈴、林素貞(2008)。台灣地區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現況調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1∼23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2002)。小兒職能治療專業服務準則。2011年3月10日取自
http://www.ot-roc.org.tw/otstd/std_pediatric.pdf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無日期)。服務對象。2010 年12 月1 日,取自http://www.cmuh.cmu.edu.tw/dd/
內政部兒童局(2001)。發展遲緩兒童早期服務實施計畫。
內政部兒童局(2007)。內政部兒童局早期療育工作手冊。
內政部兒童局(2009)。發展遲緩兒童早期服務實施方案。
內政部兒童局(200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流程。2010 年12 月15 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無日期)。服務對象。2010 年12 月5 日取自
http://www3.vghtc.gov.tw/ped/department/delay/pdd2/PROCESS-1.htm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2009)。醫療團隊介紹。2011 年5 月15 日取
自http://www.tpech.gov.tw/ct.asp?xItem=185280&CtNode=14590&mp=109191
台東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無日期)。關於我們-服務對象。2010 年12 月1
日取自http://www.tch.org.tw/TchWeb/a_03_11.asp
行政院衛生署(2008)。97 年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需求說明書。2010 年11 月23 日取自
www.ptshb.gov.tw/style/front001/bexlxad.php?sid=367
行政院衛生署(2009)。98年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訪查計畫報告書。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何華國(2007)。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何薇玲(2007)。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市:高點。
吳咨杏、李淑娥、鍾玉梅(1994):台灣地區各類語言障礙評估工具之調查與探討。載於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編):語言與聽力障礙之評估,363-389。台北:心理。
吳百祿、王財印、林子雯、劉斐文(2006)。幼兒特殊教育。高雄:麗文文化。
吳進欽(2010)。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惠媛(200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廣方案之評估:以嘉義縣2001-2005 年為例", 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學術研討會。
吳雪玉等人(2005)。「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動作分測驗與「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於學前兒童動作發展的診斷準確度。臺灣醫學2005; 9(3):312-322。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2、14、15條(2004)
林鴻清(2006)。新生兒聽力篩檢之必要性與實施。臺灣醫學,10(5),602-607
林巾凱、曾美惠(2001)。小兒職能治療評估工具使用調查。臺灣醫學,5,636-644。
林月仙、曾進興、吳裕益(2002)。語言測驗的基本認識 。2010 年12 月15 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573vGWTAwKwx_PGvRH1Mw--/article?mid=94
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8)。修訂學前兒礙童語言障評量表。教育部。
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9)。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教育部。
東元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2010)。何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2010 年11 月24 日,取自http://w3.tyh.com.tw/htm/epaper/0062/care.htm
周曉鋒、鐘育志(2006)。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簡介。高醫醫訊月刊,25(8)。2010年11 月16日取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9501/4.htm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4),7-12。
許承宏、蔡秉義、陳柏州(2003)。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2010 年12 月16 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4/34-37.htm
許天威等(2004)。早期療育概論。台北市:群英。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23條(2003)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6 條(2004)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7條(2004)
奇美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2011)。服務對象、服務項目。2011年5月17取自http://www.chimei.org.tw/top/top03/9014/old/9019/9019_1.4.htm
張世慧(2011)。特殊幼兒評量。台北:五南。
張欣戊(1991)。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79-0301-H002-067
張秀玉(2003)。從社會工作力量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對家庭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2,293-301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慧、藍瑋琛(2005)。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 2004, Vol.2,No.2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中兒醫誌,37 (sppl),19-27。
陸莉、劉鴻香(1997)。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台北:心理。
陸莉、劉鴻香(199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陳榮華、陳心怡(2000)。魏氏幼兒智力量表修訂版(中文版)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麗如(2006)。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台北:心理。
陳英進、吳美姝、楊育昇(2007)。早期療育。台北:華都文化。
曹純瓊等(2006)。早期療育。台北市:華騰。
國民健康局(2008)。寶貝的發展要看得見。2010 年11 月18 日取自http://health99.doh.gov.tw/Hot_News/h_NewsDetailN.aspx?TopIcNo=4244
傅秀媚(1998)。嬰幼兒特殊教育。台北:心理。
傅秀媚(2002)。發展遲緩兒童評估發展趨勢。國教輔導,41(3),34-40。傅秀媚(2006)。早期療育。台中:華格那。
傅秀媚(2006)。特殊幼兒教育。台中:華格納出版社。
萬育維、王文娟(2002)。早期療育中心角色與定位。兒童福利,3,201-236。
曾進興(1994)。語言與聽力障礙之評估。台北:心理。
黃茂雄(2006)。早期療育團隊簡介。高醫醫訊月刊,25(8)。2010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1/11.htm
黃政昌(2007)。心理評估-在諮商中的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黃瑞珍(1997)。評量兒童語言能力的方法。國小特殊教育,20期,21-31頁。黃瑞珍(2006)。標準化兒童語言障礙測驗工具檢視。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
黃瑞珍、李佳妙、黃艾萱、吳佳錦、盧璐(2009)。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台北:心理。
黃榮真、盧台華(2003)。自編「發展遲緩幼兒課程」之實徵性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5,1-24。葉重新(2000)。心理學。台北:心理。
楊碧珠譯(2009)。幼兒特殊教育。台北:心理。
雷游秀華(2004)。九十三年度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訪查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2010)。服務對象。2010 年12 月1 日,取自
http://www.cych.org.tw/cych2/child/page.aspx?about_id=6
劉明松(2008)。特殊學生之評量。台北:五南。
廖華芳(2006)。小兒物理治療學。第二版。台北市:禾楓。
語言治療師法第12 條(2008)。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清麟(2009)。測量誤差與資料解釋。2010 年11 月15 日取自
http://homepage.ntu.edu.tw/~clhsieh/thought/error-2010.pdf
壢新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無日期)。服務對象。2010 年12 月1 日,取自
http://www.ush.com.tw/lishin/special/child/child0102.php
二、英文部份
Bailey, D. J., & Wolery, M. (1992). Fundamentals of Early Intervention, Teaching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agnato, S. J., Neisworth, J.T. & Munson, S. M. (1997). Linking assess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n authentic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 Balitimore: Beookes.
Benner, S. M. (1992). Assessing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Longman.
Bierman, J. M., Connor, A., Vagge, M. & Honzik, M. P. (1994). Pediatricians'assessments of
the intelligence of two-year-olds and their mental test scores. Pediatrics , 33:680-690.
Brassard, M. R., & Boehm, A. E. (2007). Preschool assessmen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Fewell, R. R. (2000).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oundations for
tomorrow.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38-42.
Greenspan, S. I. & Meisels, S. J. (1996). Toward a new vision for the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S.J. Meisels& E. Fenichel (eds.), New visions fot the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 11-26). Washington, DC:ZERO
TO THREE.
Haynes, W. O., & Pindzola, R H. (2004).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in speech paththology. 6thed.
Boston: Pearson&Allyn and Bacon.
Huang, R., Hopkins, J.,& Nippold, M. A. (1997). Satisfation with standardized language testing:
Asurvey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28(1), 12-29.
McConnell, S. R. (2000). Assessment i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Building on the past to project into our futur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43-48.
Meisels, S.J., & Atkins-Burnett, S. (2000). The elements of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In J. P.
Shonokoff &S.J. Meisels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2nd ed.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isworth, J. T.,& Bangnato, S. J. (1988).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A
typology of dependent measures. In S. L. Odom&M. Karnes (Eds.).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 empirical base. Baltimore: Brookes.
Olson, J., Murphy, C. L., & Olson, P. D. (1998). Building effective successful teams: An
interactive teaming model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21(4),
339-34
Paul, R. (2001). Language disorders: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2th ed.) St. Louis:Mosby.
Sattler, J. M.(2001). Assessment of children: Cognitive applications (4th ed.). La Mesa,
Ca:Sattler.
Washington, K. (1998).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II and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1998; 19(5):346-349
Winton, P. & Bailey, D. (1988). Communicating with Families: Examining Practices and
Facilitating Change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Edited by Paul J. and
Simenonsson R .(Ft Worth,TX:Harcount brace Jovanovich.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