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3: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貽慈
研究生(外文):Chang Yi-Tzu
論文名稱: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對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看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taff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rganizations toward Service-Effectiveness Standards for Home-Based Services
指導教授:傅秀媚傅秀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u Shiou-Mei
口試委員:林雅容陳美智
口試委員(外文):Lin Ya-JungChen Mei-Chi
口試日期:2011-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機構人員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
外文關鍵詞:staffhome-based serviceservice-effectiveness standards for home-based servi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瞭解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對於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的相關看法,以及機構人員將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家庭和兒童需求連結的執行情況,並探究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機構人員對於到宅服務的期待與考量符合情形。針對六位機構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彙整訪談資料加以分析討論後,發現結果如下:
一、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對於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的看法:指標為到宅服務執行提供明確方向,肯定倫理與契約的重要性、專業團隊進行評估及定期更新資源等,可以跳脫以往直接服務的模式;而機構人員也反應,像是療育資源的目標呈現、到宅服務人員在職訓練、專業團隊督導會議、服務次數及調查滿意度的時間等項目有執行上面的困難。
二、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將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家庭和兒童需求連 結的執行情況:執行服務的過程可以將家庭、兒童需求與指標做連結,但是會遇到經費影響服務次數、資格限制造成有到宅服務需求的個案及家庭,無法進入到宅服務。
三、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對到宅服務的期待與考量符合情形:兩者對於到宅服務的看法皆符合以家庭為中心式的服務理念。而機構人員對於指標的期待與考量是對於困難的回應,希望經費補助可以依家庭需要調整,並建議在指標內增加審核進入到宅服務的條件、結案標準及轉銜的準備等項目。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相關單位、指標修訂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taff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rganizations on service-effectiveness standards for home-based services, how the practic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andards and the needs of children are conducted, and how the staff’ expec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are met. After interviewing six staff、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the researcher has found:
1.The standards provides home-based services specific goal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between ethics and contracts, and urges professional teams to evaluate and update their resources regularly, outshining the mode of direct services. The staff also indicated th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goal-presentation, in-service training, supervision conferences, the times of services, and the time for the survey on satisfaction.
2.The services could link the family’s and children’s needs with the standards, but the financial support may affect the times of services and thus deter those in need from getting home-based services.
3.The professionals’ expec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both meet the goals of family-centered services. But they hope to adjust financi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background.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qualifications for home-based services conditions, the standards for closing a case,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transition services should be added into th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以家庭為中心之到宅服務 7
第二節 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之探討 27
第三節 早期療育資源使用現況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6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 48
第七節 研究者背景與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早療機構人員對於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的看法 51
第二節 早療機構人員將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家庭和兒童需求連結的執行情況 74
第三節 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與早療機構人員對到宅服務的期待與考量的符合情形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中文部分 101
英文部分 105
附錄 109
附錄一 到宅服務成效評估指標 10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13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14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
內政部(200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
內政部(2007)。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
內政部(2009a)。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
內政部(2009b)。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及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
內政部(2010a)。九十九年度推展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補助作業要點。
內政部(2010b)。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機構評鑑指標範例。
內政部兒童局(2010)。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繼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成效評估訪視研究報告,未出版。
王于欣(2006)。家長對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服務指標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王美晴(2005)。臺北市東南亞新移民家庭早期療育相關服務使用經驗與影響因素之探析。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臺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4-349。
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 87-98。
王銀絲(2007)。早期療育機構日托與到宅教保人員服務困境。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王銀絲、許雅惠、劉蔚萍、蘇斾玉、黃婉雯 (2005)。發展遲緩孩童到宅服務研究-以高雄市模式為例。2005年學前特殊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1-66。
余香靜(2010)。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以優勢觀點為基礎的家庭處遇專業實踐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 桂冠。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2),1-17。
林世莉(2002)。運用焦點解決法於國小學童家長親職教育方案效果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敏慧、林幸臺、朱貽莊、林欣怡及柯平順(2009)。障礙者個別化服務計畫格式之建構。身心障礙研究,7(4),275-290。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麗寬(譯)(1997)。J.Vos ,& G. Dryden(著)。關鍵的幾年。載於李振昌主編,學習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柯平順、林敏慧、柯天路(2004)。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處遇模式規劃研究報告。 臺北: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p27-31。
柯秋雪(2006)。談德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服務-以烏茲堡早期療育中心為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109。
柯秋雪(2008)。美國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之發展概述。國小特殊教育(46),44-53。
柯秋雪(2009)。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卷(3期),1-24。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 巨流。
余人鳳(2003)。臺北縣早期療育服務需求、供給、及輸送之現況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10)。發展遲緩兒童到宅及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載於兒童局(主編),99 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方案成果發表及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15-429)。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
曹純瓊(2006)。早期療育。臺北市: 華騰文化。
張秀玉(2007)。影響早期療育家庭使用資源之相關因素。社區發展季刊,120,233-251。
張秀玉(2010)。發展遲緩兒童貧窮家庭需求與資源使用之研究。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報,4(1),39-72。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朝凱(譯)(2005)。Shi, L.& Singh, D.(著)。美國醫療體制的現況與展望。臺北市:宏欣文化。
張蓓莉(2001)。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緣起與理念。載於張蓓莉、蔡明富(主編),量生訂做一I E P 的理念與落實。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鈿富 (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順隆(2005)。早期療育服務資源網絡運作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市: 心理。
郭育菁(2009)。學前特教教師對專業團隊的需求及滿意度調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芳君(2010)。發展遲緩兒童到宅及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載於兒童局(主編),99 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方案成果發表及研討會會議手冊(頁387-402)。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郭煌宗(2002)。東臺灣胎兒酒精症候群及胎兒酒精效應兒童到宅早期介入成效之評估。兒童福利期刊(2), 103-128。
黃哲(2004)。質化研究的效度問題。教育趨勢導報(9期)。2011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public.com.tw/。
黃茹蘭、游舒伃(2004)。已執行典藏數位化之文化機構執行困難之調查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45-59。
黃雅平(2010)。發展遲緩兒童到宅及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載於兒童局(主編),99 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方案成果發表及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03-414)。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黃藍誼(2009)。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之資源使用經驗─以彰化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倫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靄雯、謝中君及鄭素芳(2005)。 高危險群嬰幼兒之到宅服務策略。物理治療,30卷(6期),348-354。
楊廣文(2010)。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資源使用經驗之研究--優勢觀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德蘭啟智中心(2003)。愛從家裏開始:家庭本位早期療育服務。臺南縣: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縣私立德蘭啟智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 心理。
鄭燊隆(2002)。網際網路品質指標構建之研究─以一般系統理論為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秀娟(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亞芳(2010)。發展遲緩兒童到宅及社區療育據點試辦計畫。載於兒童局(主編),99 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方案成果發表及研討會會議手冊(頁375-386)。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 巨流。
蘇姿棋(2007)。回首來時路─臺北市身心障礙學童家長使用早期療育服務主觀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喜、陳端容、薛亞聖、鍾國彪(譯)(2007)。Rakich, J. S., Longest, B. B. & Darr K.(著)。健康照護組織管理(Managing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Barker, R. L. (1991).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2nd ed.). Maryland:NASW.
Butz, A., Lears, M., O'Neil , S., & Lukk, P. (2001). Home intervention for in utero drug-exposed infants. Public Health Nurs,5(5):307-318.
Brady, S.J., Peters, D.L., & Venuto, N. (2004). Types and Patterns of Professional-Family Talk in Home-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v26,n2,p146-159.
Council for Children & Families Washington. (2008). Project SafeCare Retrieved December 29, 2010, from http://www.ccf.wa.gov/funded-programs/project-safecare
Dunst, C. J. (2000). Revisiting”Rethinking Early Interventio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2),95-105.
Dunst, C. J. (2002).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Birth through high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Fall 2002; 36, 3;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139-147.
Dunst, C. J. , Trivette, C. M. &Deal A.G. (1994). Resource-based Familly- Centered Intervention Practices. In C. J. Dunst, C. M. Trivette, &A. G. Deal (Eds. ) ,Supporting&Strengthening Families (pp140-151). Cambridge, MA:Brookline Books.
Edelman, L. (2004).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Family-Centered Home-Based Servic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esources and Connections ,Volume 3, Number 1.
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s.(2010).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10, from http://www.childwelfare.gov/supporting/preservation/
Guralnik, J.M., LaCroix, A. Z., Branch, L. G., Kasl, S. V. & Wallace, R. B. (1991). Morbidity and Disability in Older Persons in the Years Prior to Deat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1 (4), 443-447.
Heinicke, C. M., Fineman, N. R., Ponce, V. A., & Guthrie, D. (2001). Relation-based intervention with at-risk mothers: Outcome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Volume 22, Issue 4, pages 431–462.
Home Instruction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Youngsters.(2010).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0, from http://www.hippy.org.il/
Healthy Families America. (2010).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0, from http://www.healthyfamiliesamerica.org/home/index.shtml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sks: Sage Publications.
McBride, S., Brotherson, M., Joanning, H., Whiddon, D., & Demmitt, A. (1993).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centered services: Perceptions of families and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7(4), 414.
McBride, S., & Brotherson, M. (1997). Guiding practitioners toward valuing and implementing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McBride, S. L., & Peterson, C. (1997). Home-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Who is Doing Wha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Summer ,17,209-233.
McElroy, D. & Herbelin, K. (1989). Assuring Quality of Care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15(7),8-10.
Mcglynn, E.A. and Brook, R. H. (1996). Ensuring quality of care. In Andersen, R. M. Rice, T. H. and Kominski, G.. F. (Eds), In Changing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Key issues in health services, policy and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arents as Teachers (2010).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0, from http://www.parentsasteachers.org/
Rosenberg, S. A., Robinson, C., & Fryer, G. E. (2002). Evaluation of paraprofessional home visiting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2, 3.
Sweet, M. A., & Appelbaum, M. I. (2004). Is Home Visiting an Effective Strategy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Home Visiting Programs fo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September/October 2004, Volume 75, Number 5, Pages 1435 – 1456.
Wasik , B. H., & Bryant, D. M. (2001). Home Visiting: Procedures for Helping Families(2nd ed.). Thousand Oaks/London/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Inc.
Williams, S.J. and Torrens, P.R.(1993). Influencing, regulating, and monitoring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n Williams, S.J., Torrens, P.R. (Eds), Introduction to health services. (pp. 377-396).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靄雯、謝中君及鄭素芳(2005)。 高危險群嬰幼兒之到宅服務策略。物理治療,30卷(6期),348-354。
2. 黃茹蘭、游舒伃(2004)。已執行典藏數位化之文化機構執行困難之調查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45-59。
3. 黃哲(2004)。質化研究的效度問題。教育趨勢導報(9期)。2011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public.com.tw/。
4. 郭煌宗(2002)。東臺灣胎兒酒精症候群及胎兒酒精效應兒童到宅早期介入成效之評估。兒童福利期刊(2), 103-128。
5. 張秀玉(2007)。影響早期療育家庭使用資源之相關因素。社區發展季刊,120,233-251。
6. 柯秋雪(2009)。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卷(3期),1-24。
7. 柯秋雪(2008)。美國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之發展概述。國小特殊教育(46),44-53。
8. 林敏慧、林幸臺、朱貽莊、林欣怡及柯平順(2009)。障礙者個別化服務計畫格式之建構。身心障礙研究,7(4),275-290。
9.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2),1-17。
10. 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 87-98。
11.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臺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4-349。
12.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