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2:5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鈞惠
論文名稱:
從記憶的礦山到歷史的影像:析論吳念真小說與電影《多桑》中的礦區經驗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陳惠齡
、
黃儀冠
口試日期:
2011-7-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吳念真
、
礦區經驗
、
多桑
、
凝視
、
鄉土文學
、
記憶
、
寫實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937
評分:
下載:96
書目收藏:2
本論文共五章。旨在透過析論吳念真的小說,理解其「礦區經驗」與其創作之間的關連性,並探討此一「礦區經驗」從小說到電影影像的兩次運用過程,期望通過對兩種處理媒介的對照,為吳念真的這段「礦區經驗」尋得一歷史與文學之間的可能定位點。
第一章以「作品定位問題」以及「多桑:鄉土意義的追尋」為問題意識的展開,透過分析其礦區經驗與敘述礦區的作品,來呈現他在台灣當代文學上藝術創作的地位,並為其小說在鄉土文學脈絡的上尋得一可能的定位點。第二章則以「時間」為主要的考察軸線,循著吳念真的成長過程與經歷,梳理其家庭背景、求學生涯、踏入文壇、職場工作等,並以延續到到目前的創作生涯為一個脈絡,從而顯現他對文學與創作始終未變的着迷與處處充滿故事的人生。
第三章以「歷史之礦」的角度析論吳念真小說創作的歷史空間,企圖走入當時的台灣時空氛圍裡,理解當時的台灣社會與台灣北部的九份礦區之間的發展歷程;並以吳念真小說中的「記憶之礦」深入其生命裡的「礦區空間」,探索此一「礦區空間」與小說創作中的鄉土、鄉人與鄉情。第四章則把時間軸線拉到九○年代的電影《多桑》來深究其與小說中的鄉土世界交相輝映的精神與意涵,希望藉由析論吳念真七○年代的小說創作與九○年代的電影《多桑》,找到兩者之間的一股鄉土質感之潛流,同時也期待透過種種觀看「多桑」的方式,找到吳念真創作心靈裡對「鄉土」的一股不變的凝視。第五章則為結論。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作品定位的問題 1
二、多桑:鄉土意義的追尋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專書之單篇評論 5
二、期刊論文 6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山城裡的鄉土之子 ── 吳念真 16
第一節 前言:作家的鄉土/鄉土的作家 16
第二節 山城裡的觀看歲月:九份時期的吳念真 18
一、山城人事的紀錄本 18
二、文學的啟蒙 21
第三節 都市裡的現實悲歌:台北時期的吳念真 24
第四節 吳念真小說與戰後鄉土文學風潮 27
一、回歸與寫實的時代背景 29
二、得獎與崛起:副刊及文學獎 31
第五節 小結 35
第三章 歷史之礦與記憶之礦:吳念真七○年代小說中的礦區經驗 38
第一節 前言 38
一、歷史之礦與記憶之礦 38
二、小說類型與分類依據 40
第二節 歷史之礦:九份礦區的發展與變遷 42
一、九份地區礦業的興衰 42
二、史地情懷與小說寫實 48
第三節 記憶之礦一:寫實而溫情的礦區記憶 52
一、寫實手法現溫情 52
二、溫情醫者的身影 54
三、粗糙對話中的溫情 54
第四節 記憶之礦二:認命卻韌性的人物情誼 55
一、死了也要一起〈看戲去囉〉 56
二、宿命而認命的〈悲劇腳本〉 58
三、撿垃圾也要吃〈有魚的晚餐〉 60
第五節 記憶之礦三:無奈的現實悲歌 61
一、無奈的〈病房〉哀嘆 61
二、〈悲劇腳本〉裡的悲歌 62
三、〈公休日〉裡的慰藉 64
第六節 記憶之礦四:溫情關懷邊緣人物 65
一、女性邊緣人物形象 65
二、男性邊緣人物與礦區之外 69
第七節 小結 72
第四章 記憶的重溯:《多桑》裡的鄉土之礦 75
第一節 前言 75
第二節 鄉土記憶的暫停與接軌 75
一、看似暫停的鄉土記憶 76
二、影像的寫實與接軌 77
第三節 鄉土記憶的重溯:影像與小說裡的共同記憶 80
一、小孩視角裡的畫面 81
二、礦區小人物的身影 86
三、底層人物間的情誼 87
四、韌性與韌命的性格 89
五、悲歌中的溫情流露 92
第四節 超越的鏡頭:影像多桑的再昇華 96
一、長鏡頭裡的敘事:細膩的肢體情緒 96
二、霓虹遮色片:及時行樂的礦區人生 101
三、幕外的黑夜:礦區人物的生死情義 104
四、昏黃的終曲:從觀看多桑到凝視鄉土 106
第五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從記憶的礦山走入歷史的影像 115
參考書目 119
附錄:吳念真生平.作品年表
參考書目
(一)吳念真作品
1.小說部份(依出版年排列)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台北:聯經,1977。
吳念真,《邊秋一雁聲》,台北:遠景,1978。
吳念真,《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吳念真,《特別的一天》,台北:遠流,1988。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1994。
2.散文部份
吳念真,《針線盒》,台北:號角,1982。
吳念真,《台灣念真情之尋找台灣角落》,台北:麥田,1997。
吳念真,《台灣念真情之這些地方這些人》,台北:麥田,1998。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台北:圓神,2010。
3.影音部份
吳念真,《多桑:A Borrowed Life》,台北:得寶,1994。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2001。
李欽賢撰述,《礦夫畫夢──蔣瑞坑》,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4。
季季,《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77。
季季,《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0。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12。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06。
島田洋七著、陳寶蓮譯:《佐賀的超級阿嬤》,台北:先覺,2006。
孫瑋芒,《感情事件:孫瑋芒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1993。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1989。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稻鄉,200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台北:前衛,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瘂弦主編,《小說潮 ── 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8。
瘂弦主編,《小說潮 ── 聯合報第四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
楊青矗著,Thomas B. Gold譯,《中英對照楊青矗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OF YANG CH’ING-CH’U》,高雄:第一,1983(改訂再版)。
楊青矗著,施淑、高天生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2。
嘉門安雄編,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店,1986(八版)。
臺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上、下)》,台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60。
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
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
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三)專書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Thomas B. Gold著,〈楊青矗小說中所反映的「現代化」問題〉,收於,《中英對照楊青矗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OF YANG CH’ING-CH’U》,高雄:第一出版社,1983.12(改訂再版);亦收於
李景順,〈病房〉,《台港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
山田敬三著,涂翠花譯,〈作家王拓 ── 當代台灣文學管見〉,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林文淇,〈侯孝賢早期電影中的寫實風格與敘事〉,《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6;亦收錄於《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洪醒夫,〈吳念真「公休」日賞析〉,《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
高天生,〈草地囝仔與都市人──楊青矗集序〉,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2。
高天生,〈新社會的旗手──王拓集序〉,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高天生,〈工人小說家楊青矗〉,《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
夏志清,〈正襟危坐讀小說〉,收於馬各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
陸士清,〈台灣鄉土作家王拓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
陳芳明,〈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建忠,〈悲情鄉土的召喚:鄉土寫實時期小說析論〉,《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
尉天驄,〈寫實主義的必要與偏差:談「邊秋一雁聲」〉,《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許南村(陳映真),〈吳念真的機會問題〉,《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莊萬壽、陳萬益、施懿琳、陳建忠等編撰,《台灣的文學》,台北:群策會,2004。
舒國治,〈台北游藝〉,《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照,〈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趙遐秋、呂正惠,〈第七章 復歸左翼文學傳統的鄉土文學思潮〉,《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鄭清文,〈吳念真和他的作品〉,《1980(上集)》,台北:文豪,1977。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Darrell William Davis(戴樂為)著,王智明譯,葉月瑜校訂,〈借用後殖民:《多桑》與記憶之礦〉,《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04。
Darrell William Davis(戴樂為),葉月瑜,〈吳念真訪談〉,《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04。
小野(李遠),〈礦工之子.吳念真〉,《文訊月刊》,第2期,1983.08。
王郁林,〈雁子捎來的訊息──評吳念真的「邊秋一雁聲」〉,《書評書目》,第91期,1980.11。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和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期,1978.04。
吳念真口述、陳良榕整理,〈吳念真:世界大停電,解茫、療傷最重要〉,《財訊月刊》,第322期,2009.01。
金沙寒,〈談談吳念真小說〉,《書評書目》,第68期,1978.12。
林素芬,〈蘸滿感情的筆尖──吳念真導演專訪〉,《幼獅文藝》,第84卷第3期,總第519期,1997.03。
紀淑芳,〈吳念真:人生屁規劃啦!〉,《財訊》,第301期,2007.3。
施琴琴等,〈專題:中國時報.聯合報副刊評議〉,《書評書目》,第17卷第66期,1978.10。
袁瓊瓊,〈專訪73年度金馬獎最佳編劇:吳念真〉,《自由青年》,第665期,1985。
陳建忠,〈受難圖:洪醒夫鄉土世界中的苦難與神聖〉,《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
張耀仁,〈父親,最最遙遠的人間條件──訪吳念真〉,《聯合文學》,第25卷第2期,總號第290期,2008.12。
張耀仁,〈始終相信『愛情』──訪吳念真〉,《明道文藝》,第394期,2009.01。
許薌君,〈工作‧衝動‧觀察力──吳念真的訣竅〉,《幼獅文藝》,第63卷第5期,總第389期,1986.05。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5。
楊澤,〈回歸的可能與不可能:試論現代鄉土文學中的土地經驗與社群意識〉,《鄉土文學論戰廿週年回顧研討會》,台北:文建會,1997。
廖俊逞,〈吳念真「情義」打造「通俗」好戲〉,《PAR表演藝術》,第192期,2008.12。
鄭清文,〈天生的作家〉,《書評書目》,第54期,1977.10。
滕淑芬,〈說故事高手──吳念真〉,《光華雜誌》,第21卷第4期,1996.04。
鄭雅云,〈飛越鄉土文學:試評「吳念真自選集」〉,《文藝月刊》,第159期,1982.09。
蔣靜文,〈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臺灣念真情》〉,《書評》,第41期,1999.08。
鍾肇政、陳恆嘉對談,沈慧娟整理,〈從日本的芥川賞到兩報的文學獎〉,《書評書目》,第17卷第68期,1978.12.01。
沈明進,〈批評的態度〉,《書評書目》,第17卷第68期,1978.12.01。
應鳳凰,〈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一、二獎讀後〉,《書評書目》,第18卷第69期,1979.01.01。
(五)報紙資料(依出版年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4年8月9日,5436號,版4。
王拓,〈擁抱健康的大地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聯合報》,1977.09.10-12。
吳念真口述、吳錦勳採訪,〈如果小孩子沒有笑容〉,《聯合報》,2009.08.29。
陳嘉宗,〈雁聲裡的信息,評「邊秋一雁聲」〉,《自立晚報》,1979.02.25。
賴宥霖,〈吳念真談生命故事 都不在計畫中〉,《台灣醒報》,2009.11.24。
(六)學位論文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連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稚揚,〈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陳維文,〈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淇竹,〈《寒夜三部曲》電視劇研究:文本書寫到影像傳播之跨媒體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鍾育姍,〈《臺灣民報》有關教育言論之研究(1920-1932)〉,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謝錦萍,〈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七)會議紀實
桂文亞紀錄,〈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1977.08.30,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10。
桂文亞、彭碧玉、丘彥明紀錄、整理:〈聯合報第四屆短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1979.09.02,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10。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
2.
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
3.
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
4.
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
5.
《寒夜三部曲》電視劇研究—文本書寫到影像傳播之跨媒體比較
6.
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
7.
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
8.
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
9.
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
10.
《臺灣民報》有關教育言論之研究(1920-1932)
11.
把路走回來——金瓜石水湳洞聚落文化路徑的社會生產
12.
記憶的晃動與凝視-「家變」事件的影像創造
13.
幸福的彼方-置身想像與影像的交界
14.
零光片羽、分離、變位,轉化於服裝之間-我的鏽鐵記憶
1.
鄭雅云,〈飛越鄉土文學:試評「吳念真自選集」〉,《文藝月刊》,第159期,1982.09。
2.
滕淑芬,〈說故事高手──吳念真〉,《光華雜誌》,第21卷第4期,1996.04。
3.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5。
4.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
5.
許薌君,〈工作‧衝動‧觀察力──吳念真的訣竅〉,《幼獅文藝》,第63卷第5期,總第389期,1986.05。
6.
張耀仁,〈始終相信『愛情』──訪吳念真〉,《明道文藝》,第394期,2009.01。
7.
張耀仁,〈父親,最最遙遠的人間條件──訪吳念真〉,《聯合文學》,第25卷第2期,總號第290期,2008.12。
8.
施琴琴等,〈專題:中國時報.聯合報副刊評議〉,《書評書目》,第17卷第66期,1978.10。
9.
王郁林,〈雁子捎來的訊息──評吳念真的「邊秋一雁聲」〉,《書評書目》,第91期,1980.11。
10.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和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期,1978.04。
11.
小野(李遠),〈礦工之子.吳念真〉,《文訊月刊》,第2期,1983.08。
12.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1989。
13.
陳芳明,〈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14.
蔣靜文,〈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臺灣念真情》〉,《書評》,第41期,1999.08。
1.
台灣礦工題材小說研究-以吳念真作品為主
2.
論吳念真的小說與電影創作
3.
吳念真現象及其作品研究
4.
臺灣電影中的邊緣男人:《多桑》與《一一》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
5.
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
6.
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
7.
「吳念真廣告」研究
8.
勞動人民與小市民的關懷者:王默人及其社會寫實小說研究
9.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
10.
吳念真散文研究
11.
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
12.
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
13.
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
14.
臺灣電影中的「戲院」:以侯孝賢、蔡明亮與吳念真為觀察核心
15.
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