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
余德慧(2007):詮釋現象心裡學。台北:心靈工坊。
吳秀敏(2004):小家庭新婚妻子角色轉換之心路歷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就君譯(2006):家庭如何塑造人(二版)。台北:張老師。Satir, V. (1988). The new peoplemaking.
吳錦勳(2009):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台北:天下遠見。
呂宿菁(2007):情緒經驗與專業發展—一個諮商師的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瑞玲譯(2006):熱鍋上的家庭。台北:張老師。Napier, A., & Whitaker, C. A. (1988). The
family crucible.
李維榕(1999):家庭舞蹈Ⅱ從家庭治療探討家人互動。台北:張老師。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Freedman, J., & Combs, G. (1999).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帥韻儀(200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如珍(2010):宿命.改變.新女人:十個本土婦女家庭治療的故事。台北:張老師。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巧玲(2006):『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書寫對提升國中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宗懋(2002):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軍政崩潰黯然撤退來台 轉危為安開啟台灣嶄新時代。20世紀台灣1949。台北:大地地理文化。3-7
張美惠譯(2002):父母離婚後--- 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slee, S. (2000). The unexpected legacy divorce- A 25 year landmark study.
張貴傑(2002):變生命歷程的實踐與建構:一個生命體自我成長經驗的探究與反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許雪姬、方蕙芳訪問;吳美惠記錄(1995):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記錄。中研院近史所。
陳正馨(2008):一位教育工作者自我蛻變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宥澐(2010):滿懷恩典:走過懷孕失落的悲傷療癒旅程之自我敘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彭南元(2006):兒童及家事法專題研究。台北:新學林。
曾健民(2009):1949國共內戰和台灣---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台北:聯經。
聯合報(2009.10.01):反思一九四九年對台灣的意義【社論】。聯合報,第2版。
無作者(2011):國共內戰。取自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85%B1%E5%85%A7%E6%88%B0,2011年7月14日。
琦君(1989):淚珠與珍珠。台北:九歌。
黃小玲(2009):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
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2010):反求諸己:現代社或中的修養。台北:洪葉。
黃素菲譯(2006):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台北:張老師。Cochran, L. (1997). Career
counsel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楊淑涵(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解昆樺(2007):錯行靈山:高行健《靈山》的「你」「我」敘述結構。取自眾所棲止 網站: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7/07/01/177851.html,2011年7月15日。
齊邦媛(2009):巨流河。台北:天下遠見。
劉瓊瑛、黃漢耀、魯宓、馬英譯(2000):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台北:張老師。Minuchin, S., & Nichols, M. P. (1992). Family healing-Tales of hope and renewal from family therapy.
劉瓊瑛譯(1996):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台北:心理。Minuchin, S. (1996). 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文聰(主編)(2002):20世紀台灣1949,大事編年資料。台北:大地地理文化。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7):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心契機。台北:張老師。Bradshaw, J.
(1995). Family secrects:What you don’t know can hurt you.
蕭德蘭譯(1997):新中年主張 繁華四十.閃耀六十.和諧六十。台北:天下遠見。Gail
Sheehy, G. (1995). New passage--mapping your life across time。
賴澤涵等(1994):悲劇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
龍應台(2009):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台北:天下。
梁燕城(2006):文化創傷與百年苦的理則──探索一個新的詮釋歷史和社會模式。文化
中國,第055期,14(4)。取自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crrs.org/cchinalist.asp?id=184&news_kind=%E6%96%87%E5%8C%96 %E 4%B8%AD%E5%9C%8B,2011年7月10日。
單德興(2008):說故事‧創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歐美研究,38(3),377-413。
陳淑惠、林耀聖、洪福建、曾旭民撰(2000):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社會心理反應之分析。
中央社會文化學報,10,35-60。
陳丹怡(2000):歷史創傷經驗與解說—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國立台灣
師範大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Irvine, Calif. University (2011). Researchers cite stress from ‘collective trauma’ of terrorist
attacks. Retrived July 31, 2011 from
http://today.uci.edu/news/2011/07/nr_911health_11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