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王更生(2001)。國文教學面面觀。台北市:五南。
王佩瑜(2004)。教師線上知識庫之設計與建置-高中國文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首程(主編)(2004)。文學欣賞。台北市:五南。
王梅玲(2000)。數位資源與館藏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九年電子館藏發展專題研習班研習手冊(頁15)。臺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朱榮智(2001,3月)。九年一貫國語教材編輯理念、內涵與特色。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主辦之「開創課程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吳慧君(2009,12月)。打開文學的時光寶盒-學習檔案在高中國文教學現場之應用。論文發表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之「第三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呂經偉(2004)。台北縣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選用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鍌(1989)。語文教學媒體之運用。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國語文教學研究(頁93-106)。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周倩(2001)。教師融入教學的模式。「資訊與教育」課程講義。
信世昌(1994)。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6,45-51。施隆民(1995)。談科技媒體在國語文教學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9,12-15。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宗國(譯)(1997)。A. Strauss & J.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文濤(2008)。國文網路教學地圖2。2009年8月25日,取自http://chincenter.fg.tp.edu.tw/cerc/archives.php?id=184&PHPSESSID=61003914129177b13e2c144ca9837
高暘萱(2005)。高中教師利用分享數位教材之著作權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世聰(2002)。資訊融入國文教學舉隅。國文天地,11(17),17-24張國恩(2001,9月)。從學習科技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主辦之「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育研討會,台北市。教育部(1997)。國家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台北市:作者。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新豐(2001,10月)。國小網路多媒體詞彙教學系統建置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之「2001年台灣區Tanet研討會暨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國際會議,嘉義。
陳燕秋(2003)。資訊科技融入中學國語文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游寶達(2003,9月)。數位自編教材的趨勢、發展、現在與未來。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之「數位學習與教材自編」研習會,台北市。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社教所。
劉渼(2000)。國文教學與網路。2007年2月5日,取自http://guidance-blog.tcc.edu.tw/gallery/4/%E5%9C%8B%E6%96%87%E6%95%99%E5%AD%B8%E8%88%87%E7%B6%B2%E8%B7%AF%E6%87%89%E7%94%A8%E7%AF%87.doc
劉渼(2002)。國語文網路探索式學習-以新詩教學為例。國文天地,11(17),4-10。劉渼(2006,5月)。數位典藏融入語文行動學習-以林家花園為例。論文發表於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辦之「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須文蔚(2009,10月)。數位文學的破與立。2010年6月5日,取自http://chincenter.fg.tp.edu.tw/cerc/files/20091204114130-858082.ppt?PHPSESSID=61003914129177b13e2c144ca9837
歐婉貞(2007)。即時互動視訊會議系統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應用實況。2009年3月19日,取自http://web.tiec.tp.edu.tw/gccce2007/00gccce2007/article/JoinNet.pdf
歐陽宜璋(2008)。由核心而多元的文言系統導航。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chincenter.fg.tp.edu.tw/cerc/archives.php?id=129&PHPSESSID=61003914129177b13e2c144ca9837
歐陽宜璋(2009)。 高中國文網路之整合與應用。2010年6月30日,取自http://etweb.tp.edu.tw/fdt/a01/share/soushow.aspx?CDE=RSB200910290856596NB&RESCDE=RES2007101218522119Y。
潘麗珠(2003)。古韻新聲 : 潘麗珠吟誦教學。台北:幼獅。
蔡玲婉(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2007年1月15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chinese/蔡玲婉.pdf。
賴來展(2006,11月)。線上寫作閱讀:以寫作新題型(限制型)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主辦「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研討會,台北市。
簡素蘭(2005)。運用數位化多媒體教材輔助國中國文教學。台灣教育,631,29-35。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88,47-55。顏永進、何榮桂(2001,9月)。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主辦之「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台北市。羅凡晸(2006,11月)。桃花源記的數位詮釋及其教學。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主辦之「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研討會,台北市。
羅立吾(2004)。從《網路展書讀》發現閱讀與教學的多重意涵。國文新天地,10,82-89。
羅鳳珠(2000,10月)。引新科技的「術」,入古文學的「心」─以非中文學門為對象的古典文學館網路教學系統設計。論文發表於元智大學主辦之「第四屆國際電腦多媒體語文教學」研討會,桃園。
羅鳳珠(2001a,9月)。引新科技的「術」,入古文學的「心」。論文發表於新加坡教育部主辦之「新加坡全國華文教學科技」研討會,新加坡。
羅鳳珠(2001b,12月)。試論建立「網路教學資源中心」的三種模式。論文於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第四屆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研討會,香港。
羅鳳珠、張如瑩(1999,5月)。《紅樓夢》文化藝術網上流芳─網路虛擬博物館建置機構探討。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僑務委員會主辦之「第一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市。
羅鳳珠、張智星、許介彥(2005,6月)。虛擬與實境的交錯:多媒體在文學教學旳設計與應用。論文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之「文學數位製作與教學」研討會,台南。
英文
Carroll, P.S.,& Bowman,C.A. (2000) .Leaping fire:texts and technology.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 229-235. Retrieved January 5, 2007, from http://www.citejournal.org/vol1/iss2/currentissues/english/article1.htm
Dole, J.A.(1989).Improving in textbook selection process:Case studies of the textbook adoption guileline project III.Bolt,Beranek and Newman Inc Illinois Univ.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0 354)
Dusick, D. M.(1998). What social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e faculty members' use of computers for teach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2), 123-137.
Jackson, P. W.(1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Jackson, P. W. (1990). Life in the classroom(rev. ed.)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Jonassen, D. H. (2000) .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New Jersey: Merrill.
Le Compte, M.D., Preissle, J., & Tesch, R.(1993).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NY: Academic Press.
Medicus, D.,& Wood, S.W.(2000).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inspi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English language arts classroom.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1(2). Retrieved January 21, 2007, from http://www.citejournal.org/vol1/iss2/currentissues/english/article2.htm
Middleton, J.A. (1999). Curricular influences on the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practice of two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A follow-up stud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3), 349-358.
Norris, C., Sullivan, T., Poirot, J., & Soloway, E. (2003), No access, no use, no impact: Snapshot survey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K-12.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6), 601-612.
Roblyer, M. D.& Edwards, J. (2000) .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Columbus, Ohio: Prentice Hall Inc.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