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DynaComware Taiwan Inc. (2009). 字型範例。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dynacw.com.tw/show.php?c=1&n=23。
中國國家標準總號12112 Z1044照度標準 (1987)。
文鼎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無日期)。字型展示。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arphic.com.tw/tw/fontgallery/big5_ming.htm。
方裕民 (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台灣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天津、侯東旭 (1996)。中文字型與字體大小對閱讀與搜尋作業績效影響之研究。高雄工學院學報,3,1-15。王安祥、陳繡雨、陳明德 (2001)。螢幕類型、文字/背景色彩組合及中文字型對使用者視覺績效及視覺疲勞的影響。工業工程學刊,18 (6),53-62。
王信陽、黃宣宜 (2006)。全球平面顯示器市場及產業技術發展動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王桂沰 (譯) (2009)。Carter, Rob、Day, Ben、Meggs, Philip著。字文設計:形式與傳播。台灣台北:六合出版社。
王滿堂 (2004)。視覺與知覺生理學。台灣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世新大學 (2010)。2010媒體風雲排行榜。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cc.shu.edu.tw/~cjc/pages/main.html
丘永福 (1991)。字學。台灣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廣組 (1992)。美術編輯概論。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尼爾森公司 (2008)。2008媒體大調查。未出版的統計數據。
石卓爾、李琦 (譯) (1994)。Grob, Bernard著。電視學。台灣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 (台灣)。
石岱勳 (譯) (2006)。北原洋明著。FPD2006基礎技術篇──全方位詳解各類面板最新之基礎技術。台灣台北:龍璟文化。
石曉蔚 (1996)。室內照明設計原理。台灣台北:淑馨出版社。
江建名 (2000)。圖書報刊編審校手冊。中國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出版社。
行政院主計處(2008)。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7。台灣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也魯 (1986)。雜誌編輯學 (再版)。香港九龍:海天書樓。
吳姮憓 (1999)。照明光顏色、電腦螢幕文字/背景顏色與文字複雜度對中文字辨識與視覺疲勞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新竹。李文森 (1995)。解剖生理學。(四版)。台灣台北: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怡寬、林千玉、黃薏璇 (2005)。電腦書法字型之風格意象探討。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21-32。林千玉 (1994)。中、西文字體之意象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林成益 (1994)。電腦編輯軟體之色彩對比、中文字型及閱讀方式對閱讀績效及眼睛疲勞度之評估研究。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北。林品章 (1995)。字學:文字造形設計的技法實務 (第二版)。台灣台北:星狐出版社。
林家慧 (2007)。電視新聞之單行爬行式動態訊息之人因研究。亞洲大學資訊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中。洪敏元、劉良慧、林育娟、何明聰、賴明華 (2001)。當代生理學。(三版)。台灣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2008,2月13日)。2007年我國平面顯示器產業成就。科技產業資訊室。2011年4月22日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display/2008/eedisplay_08_005.htm
計惠卿 (譯) (2003)。Lester, Paul Martin著。視覺的生理。載於張霄亭、楊美雪 (校閱) 視覺傳播 (16-23頁)。台灣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徐鉅昌 (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灣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商品標示法 (2011修正)。
張一岑 (1997)。人因工程學。台灣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銘勳、鄭世宏 (1996)。中文筆畫數及字形於VDT顯示幕之閱讀識認性研究。工業設計,25 (2),23-30。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 (2004)。中華印刷通史。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基金會。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小組 (1997)。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資料字詞頻統計報告。2011年6月9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pin/c11.htm。
淨雨 (1982)。清代印刷史小紀。載於喬衍琯、張錦郎(編著),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 (342-362頁)。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莊婷婷 (2003)。螢幕上捲動式動態資訊呈現設計對使用者之視覺績效與視覺疲勞之影響。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中壢。莊謙本 (1986)。NTSC, PAL, SECAM三大彩色電視系統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1,223-292。許紋銘 (2005)。全方位護眼指南。台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 (1996)。人因工程。(二版)。台灣台中:滄海書局。
陳友政 (1988)。編輯出版詞典。中國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君彥 (1997)。色彩與視覺。光學工程,(57),5-14。陳清河、胡元輝、李淳、陳光毅、施素明、任正民、黃自啟、黃耀德、蔡欣怡、余曜成、劉瑋婷、楊曉雯、莊寶生、宋欣穎 (2010)。數位電視發展藍圖規劃構想研究報告 (編號:MOTC-郵電-98-05)。台灣台北:交通部。
陳連信 (1984)。電視基本原理。載於梅長齡(編著),電視的原理與製作 (19-54頁)。台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喜榮 (1974)。中英文美術字體設計。台灣台北:愛樂書店。
陳繡雨 (2001)。螢幕類型、文字/背景色彩組合、中文字型及行距對使用者搜尋及閱讀作業之視覺績效及視覺疲勞的影響。大葉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彰化。
陸錦成 (1976)。電視原理與實用 (再版)。台灣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2007,11月30日)。Yahoo!奇摩擁購物流量前三強 博客來滿意度大獲全勝。IX新聞室。2007年12月3日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1_30_07.html
博碩文化(編譯) (2006)。生田信一、板谷成雄著。DTP桌上排版活用技術修煉。台灣台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曾啟雄、林長慶、楊剴勛 (2001)。關於印刷字體歷史性演進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學刊,10 (3),219-230。
曾瀚葦 (2011)。2011年全球IPTV用戶市場觀察。2011年6月10日取自AISP情報顧問服務網站http://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賀聖鼐 (1982)。中國印刷術沿革史略。載於喬衍琯、張錦郎(編著),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 (226-247頁)。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馮議徹 (2007)。漢字的筆劃特徵與風格意象。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黃文宗 (1994)。企業識別系統中文標準字意象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新竹。黃聿清 (2004)。台灣視觀眾輪廓。載於彭芸(編著),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 (253-286頁)。台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健治 (2001)。高齡者使用VDT之字體大小和字型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楊易達 (1998)。目前台灣電視節目內容與其片頭字幕字體設計風格表現之關係。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29),19-25。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0)。家庭客廳液晶電視消費者偏好分析。2011年6月9日取自AISP情報顧問服務網站
http://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0)。液晶電視購買行為消費需求分析。2011年6月9日取自AISP情報顧問服務網站
http://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廖有燦、范發斌 (1973)。人體工學。台灣台北:國立編譯館。
蓋茲:互聯網將「顛覆」電視傳統地位 (2007,1月29日)。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9/8/2/100298257.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298257
趙致瑜 (2006)。光源、照度、字型及極性對電子紙顯示器的視覺績效與視覺疲勞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北。齊山 (譯) (1980)。Grob, Bernard著。彩色電視學。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徐氏基金會。
劉國棋 (2003)。電視原理。台灣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重規 (1977)。中國文字學。台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蔡登傳 (2001)。應用文字的字形描述值評估其視認度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北。蔡登傳、羅書宜、蘇育瑾 (2000)。五種中文字體視認度的比較研究,工業設計,28 (1),14-20。蔡錫濤 (譯) (2003)。Lester, Paul Martin著。印刷設計。載於張霄亭、楊美雪 (校閱) 視覺傳播 (124-141頁)。台灣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鄭昭明 (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 (2),137-153。鄭順文 (2005)。電子書呈現設備的人因工程評估。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中。謝光進、莊俊輝、陳明德 (1997)。Effects of The Characters of Stimulus and Works Condition on Visual Performance and Visual Fatigue of VDT Work。工業工程學刊,14 (3),237-245。魏朝宏 (1977)。文字造形:中西文字設計講座。台灣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顧淑馨 (譯) (1999)。Head, Sydney W., Sterling, Christopher H., Schofield, Lamuel B. 著。電子媒介新論。台灣台北:時英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Booher, H. R. (1975). Relative Comprehensibility of Pictorial Information and Printed Words in Proceduralized Instructions [Abstract]. Human Factors, 17 (3), 266-277. Retrieved June 6,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
ingentaconnect.com/content/hfes/hf/1975/00000017/00000003/art00006
Carter, Thomas Francis & Goodrich, L. Carrington (1955).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2nd. Ed.).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Fleming, Malcolm & Levie, W. Howard (1993).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
ITU-R BT.500-11 Recommendation (2002).
ITU-T IPTV Focus Group Proceedings (2008). Retrieved June 10, 2011, from http://www.itu.int/dms_pub/itu-t/opb/proc/T-PROC-IPTVFG-2008-PDF-E.pdf
Laswell, Harold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Bryson, Lyma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pp. 37-51).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MRG Multimedia Research Group, Inc(2010). IPTV Global Forecast—2010 to 2014. Retrieved June 10, 2011, from http://www.mrgco.com/iptv/gf1210.html
Sanders, Mark S. & McCormick, Ernest J. (1987).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