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國內部份
丁興祥 (1988)。人際吸引與溝通。載於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
(編著),社會心理學,91-149頁。台北:空大。
大紀元綜合報導 (2008)。立法會通過加強青少年性教育議案。取自
http://hk.epochtimes.com/8/3/13/78860.htm
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 (2009)。特殊教育法修正重點整理。取自
http://www.soundhome.org.tw/soundhome/sound1/know/
5-90-2.pdf
古芳枝 (1999)。高職階段智障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古易儒 (2000)。 高職學生性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台南縣政府社會處 (2005)。取自http://soc.tainan.gov.tw/cp/10048/
SexViolation.aspx
朱經明 (2003)。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李淑貞(譯)(2007)。M. O'Moore & S. J. Minton 著。無霸凌校園-
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台北市:五南。
李雅怡 (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
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2006年兒童校園「性霸凌」現況調查
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p0.php?
Offset=15&id=197&typeid=2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
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杜正治(1995)國中階段一般與智障學生的性騷擾經驗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1-26。
杜正治(2000)智障者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比較唐氏症與非唐氏症青少年。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39-51。
杜正治(2000)台灣地區國中及高職智障學生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5-38。
李靜姿、藍茜如(1992)。台北市高中 / 職女生對性騷擾態度之調查研究。
台北: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
吳明隆 (2005)。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吳佳蓉 (2008)。以靜思語教學促進低年級學童建設性思考能力之行動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 (143)。
吳勝儒 (2007)。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與學習效果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
林千惠、胡雅各(2007)高職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57-80。
林文正(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生傳 (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志聖(2007)。性騷擾量表(SHS)初步發展。載於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第三屆泛太平洋地區客觀測量」研討會,台中。
林燕卿 (1987)。性教育教學對高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和性憂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鎮坤、劉淑玉 (2004)。智能障礙之性別平等教育研究。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42。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
42/42-40.htm
法務部中華民國刑法 (2011)。取自http://mojlaw.moj.gov.tw/
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1424
洪妙晶(譯)(1997)。自我人生評量學。台北:大村。
胡雅各(2008)。淺析智障者性教育之必要性及其未來可行的方式。電
子書-特殊教育叢書,57-67。取自http://www.ntcu.edu.tw/spc/
aspc/6_ebook/pdf/9701/5.pdf
晏涵文、蘇鈺婷、李佳蓉 (2001)。國小高年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7(2),1-22。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即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4。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99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
標準作業手冊。取自http://www.tpde.edu.tw/ap/news_view.aspx?
sn=92f6a86a-6af3-46c5-9728-96fae8ac32b3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 (2005)。取自http://www.gender.edu.
tw/harassment/index_hlaw.asp
間宮武(1970)。性教育。台北:漢文。
張信務 (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筱苓 (2005)。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因素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嘉義。
陳月靜 (2001)。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的研究。通識教育年刊,3,29-42。陳妙蘭 (2004)。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對性知識、性態度和性憂慮之
調查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陳金定 (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陳若璋(1993)。大學生性騷擾、侵害經驗特性之研究報告。載於現代婦女 基金會、中央警官學校主辦之性犯罪防治研討會論文集(1-36),台北。
黃淑英 (2002)。台北市某國中性騷擾防治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琬芯 (2005)。國中教師之建設性思考、人寄至會與其需求困擾及快樂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桂英 (2002)。台北地區高職特殊教育班性別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劉秀娟 (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歐玲華(1981)。國中學生的性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
摘,52,52-119。
鄭淑麗 (1998)。分手十年心理比較。張老師月刊,251,66-74。
鍾燕昭 (2007)。教導智障生認識自己。取自http://www.mdnkids.com/
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483
謝淑美(2007)。校園性霸凌-人本教育基金會。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parentsradio/10770403
二、 國外部份
Adrienne L. (1993)Handbook of Sexuality-Related Measures(294) ,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Babbie, E. R. (2004).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164. Calif: Wadsworth.
Braham, B. J. (1994). Managing stress. New York: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Brandenburg, J. B. (1997). Confronting Sexual Harassment—What Schools and Colleges can Do.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s, Columbia University.
Check, J. V. P., & Malamuth, N. (1986). Pornography and sexual aggression: A
sociallearning theory analysis. In M. L. McLaughli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Vol. 9, pp.181-213). Beverly Hills, CA: Sage.
Epstein, S., & Meier, P. (1989). Constructive thinking: A broad coping
variable with specific compon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2), 332-350.
Fitzgerald, L. F., Shullman, S., Bailey, N., Richards, M., Swecker, J., Gold, A., Ormerod, A., &Weitzman, L.(1988). The incidence and dimens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c and workpl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152-175.
Gelfand, M. J., Fitzgerald, L. F., & Drasgew, F. (1995). The structure of sexual harassment: A confirmatory analysis across cultures and setting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7, 164-177.
Harader, D. L., Fullwood, H., & Hawthorne, M. (2009). Sexuality among
adolescents with moderate disabilities: Promoting positive sexual
development. Prevention Researcher,16 (4 ) ,17-20 .
Hudson, W. W. (1983). A short-form scale to measure liberal VS
conservative orientations toward human sexual expression.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 (3) 258-272.
Jayne, E., Natalie, J. (1990) .Handbook of Sexuality-Related Measures(299-300),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Kline, P. (2000).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London: Routledge.
Lauer, J., & Lauer, R. (1985). Marriages made to last. Psychology
Today, 19, 22-26.
Liz, S. (2007).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2007). The Exceptional
Parent,36-39
Lo, V. H., & Wei, R. (2005). Exposure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and Taiwanese
adolescents’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9(2), 221-237.
McCabe, M. P., & Cummins, R. A. (1996). The sexual knowledge,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needs of people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31 (1), 13-21.
Nurius, P. S., & Hudson, W. W. (1993). Human services practice, evaluation
computer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Ostell, A. (1992). Absolutist thinking and emotional problems.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5(2), 161-176.
Powell, G. N. (1999). Introduction: 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and work.In G. N.Powell (Ed.), Handbook of gender & work (pp.3-36).
New Delhi, India:Sage.
Rust, J., & Golombok , S. (2000). Modern psychometrics: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