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200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王姵雯(2002),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孟平、張世澤(2007)。移民社會學觀點下外籍新娘問題的省思。北台灣學報,30,271-288。台北市教育e週報(2009)。日本大學訪世新,取經媒體識讀。2010.8.14取自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319091337PSP
台視全球資訊網(2006)。95年無線電視事業執照換照補充說明:過去二年頻率運用績效自我評鑑。2008.4.6取自
http://www.ttv.com.tw/homev2/ttv/pdf/說明-04.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9.5.3,取自http://www.rdec.gov.tw/
朱則剛(1995)。公共圖書館的媒體素養教育責任。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 (4),15-19。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第三卷第1/2期,1-13頁。余陽洲(2002)。危機、亂源與媒體識讀。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3,3-16。
余陽洲(2005),<「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頁 3-20。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629,9-14。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吳晴萍(2002a)。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5:1-3。
吳晴萍(2002b)。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下),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6:6-8。
吳翠珍(1992)。電視形式特質對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啟示--從注意力與理解的研究發現談起。廣播與電視,1,35-47。吳翠珍(1993)。〈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識讀〉,《教學科技與媒體》,7:3-11。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吳翠珍(2001)。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之「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吳翠珍、陳世敏(編)(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吳翠珍(2007,12月)。從媒體到素養-從書寫時間到配置空間。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舉辦之「媒體素養與教育」
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李月蓮(2002)。香港傳媒教育運動:「網絡模式」的新社會運動。文化研究月報,20。2009 年6 月30 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138.htm
李岱恩(2009)。新聞我做主 頭家我來當。媒體識讀e報報第29期。2010.8.14取自http://www.tvcr.org.tw/p-media/Nmedia-e29.htm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沛慶(2007)。金門縣社區大學九十六年度「校務報告書」。金門縣:金門社區大學。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曉媛(2003)。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兒童福利聯盟(2009)。〈台灣新世代2009兒童調查〉。上網日期:2010年8月4號,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2005年台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2007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 children.org.tw/Items_2/index_1_1. asp?UnitID=1451&PageNo=2&PageTitle=活動花絮。
兒童福利聯盟(2004)。檢視2004年兒童傳播權記者會。2007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17885.com.tw/welfare/show.asp?serial=759
金門縣2008年人力資源調查報告(2008)。金門縣政府:主計室。2009年10月9號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Download_DownloadPage.aspxpath=7504&Language=1&UID=
10&ClsID=189&ClsTwoID=0&ClsThreeID=0&FUID=0
金門縣97年施政工作年終檢討報告(2008)。金門縣政府:縣政資料。2009年10月9號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NodeTree.aspx?path=4142
金門縣9803統計月報(2009)。金門縣政府:主計室。2009年10月9號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Download_DownloadPage.aspx?
path=7781&Language=1&UID=10&ClsID=256&ClsTwoID=0&ClsThreeID=0&FUID=10
金門縣政府主計室編(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金門縣社會指標統計。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主計室(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金門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07)。金門縣政府:主計室。2009年10月9號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index.aspx?frame=33
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各部門發展計畫(2009)。金門縣政府:縣政資料。2010年10月9號取自http://web.kinmen.gov.tw/km2008/
周玉秀(2009)。網路對人類認知與行為模式的影響。載於教育部主編: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參考手冊(pp.70-91)。台北:教育部。
周典芳(2005)。媒介與性別。載於周典芳、陳國明主編,媒介素養概論(231-242頁)。台北:五南。
周傳久(2010)。德國威瑪的基礎媒體素養教育。2010年8月5號取自
http://192.192.159.186/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77
林家宏(2004)。嘉義市社區大學實施電視素養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梨美(2006)。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學前社會能力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公幼幼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曉雲、古明弘(2010.08.04)。〈學生太瘦了 監委怪罪林志玲〉,《YAHOO!奇摩》。上網日期,2010年8月4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4/78/2afzu.html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無日期)。媒體小傳。2009年4月27日取自於:http://www.mediaed.nccu.edu.tw/page1.php
施宜君(2006)。高屏地區國小教師傳播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洪慧芳、吳明燁譯(2007)。《孩子回家只上網怎麼辦?》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 Khoo, A., Liau, A., & Tan, E. ﹝2006﹞.
What do I say to my net-savvy kids. Singapore:McGraw-Hill Education.)
秦梅心(2006)。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翁秀琪(2005)。媒體教育政策白皮書之後。中國時報,民國94 年2 月26 日,A4 版。
馬瑜婷(2004),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佑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與學校行銷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宏源(2001)。媒體教育的重要性。載於張宏源主編,媒體識讀-如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96-102 頁)。台北:亞太。
張芳全(2009)。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台北:心理。
張錦華 (2004)。〈論置入性行銷所造成的政商糾葛、新聞專業淪落〉,台北:台大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2000)。兩性平等與媒體素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3-25。張錦華(2001)。媒體素養教育之實踐— 大學部通識課程之教學經驗。載於張宏源(主編),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頁180-185)。台北:亞太圖書。
張靜蘋(2006)。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民小學校別資料(含各校班級數、學生數、教師數)。台北:教育部。2009 年5月8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7_basec.xls
張宛瑜(2003)。怎麼看新聞? 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40期。2010.8.14取自
http://www.tvcr.org.tw/p-media/media40.htm
許碧月(2005)。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佳穎(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素養教育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敏(2005)。〈媒介素養的基本概念〉。周典芳、陳國明(編)。《媒介素養概論》。頁3-23。台北:五南。
陳尚蕙(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碩士論文。陳明月(2007)。網路素養教育探討。研習資訊,第24卷第6期,103-110頁。陳惠珍、戰寶華(2008)。大學圖書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之具體策略與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80,83-106。陳逸雯(2006)。 國民小學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碩士論文。陳順孝(2003)。阿孝札記:解讀新聞、探索真相。檢索日期:2010.03.29。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ashaw.org/2003/07/post_2.html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國立政治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24期(2002)。電視新聞與流行文化。2010.8.14取自
http://www.tvcr.org.tw/p-media/media24.htm
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40期(2003)。媒體新訊。2010.8.14取自http://www.tvcr.org.tw/p-media/media40.htm#5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無日期)。會務推行成果。2009年4月27日取自於:http://www.tvcr.org.tw/index.php?main=introduction_3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4)。媒體細細看--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2010)。「M」世代來臨 兒少最愛用網路、手機媒體 (上)。2010年7月24日取自於:
http://192.192.159.186/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84
富邦文教基金會(2010)。「M」世代來臨 兒少最愛用網路、手機媒體 (中)。2010年7月24日取自於:
http://192.192.159.186/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89
富邦文教基金會(無日期)。關於我們。2009年4月27日取自於:http://education.fubon.org/about/purpose.asp
彭雯莉(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涵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明明(1994)。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初探。新聞學研究,48,63-98。楊洲松(2004)。解放與賦權-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629,2-8。楊美玲(2001)。淺談香港傳媒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4,1-4。臺北: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董素蘭(2004)。解讀訊息—以報紙為例。成露茜、羅曉南(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123-133。臺北:正中。
管中祥(2004)。傳播科技新放大鏡。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33-44)。台北:正中。
管中祥(2005)。另類觀察:讓我們來看故事吧!-做個優質的閱聽人。載於張宏源、蔡念中等合著,媒體識讀(頁282-290)。台北:亞
太。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如雯(2004)。媒體素養是什麼?-核心概念與教學原則簡介。2009年7月10日,取自於
http://www.pts.org.tw/~web02/education/mediadata/what.ppt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台北:五南。
鄭智仁(2008) 。媒體素養教育是什麼?小小媒體觀察家。2008, May 26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literacy/?
p=102#more-102
薛怡青(2009. 03.18)。〈小三學生就交網友 兒童網路安全需注意〉,《YAHOO!奇摩》。上網日期,2010年8月4日,取自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protect-earth/article/view?aid=201
鍾張涵(2008)。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 ─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私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蘇怡安(2000)。國小教師網路使用經驗、使用動機及使用滿意度相關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和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59-96。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顧佳欣(2010)。〈從媒體識讀到媒體實作 公民實踐「傳播權」〉,《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上網日期,2010年8月4日,取自
http://192.192.159.186/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25
貳、英文部分
AMLA. (2003). What is media literacy?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 (AMLA).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amlainfo.org/medialit/index.php
Baran, S. J. (1999).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Breivik, P., & Gee, G. (1989). Information literacy: Revolution in the library. New York: Macmillan.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utts, D. (1992).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In Bazalgette, C., Bevort, E. & Savino,J. [Eds.], New
Directions: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 224-229.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CML(2003).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 〔線上查詢〕。上網日期:2008年07月11日。取自:http:// www.medialit.org
Literacy for the 21st.
Hinchey, P. H. (2003). A crash course in media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6(6), 295-297.
Hom, Jr.& Raymond, A.(2003). Developing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through media
literacy.Clearing House,76 (6),298-300.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resources/educational/teaching_backgrounders/
media_literacy/why_teach_shepherd.cfm
Kubey, R. & Baker, F. (2000).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 Telemedium, 46(1), 8-30.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7.
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1999).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homepage
Pungente, J. (1993). The second spring: Media education in Canada’s secondary schools.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22,NO. 1, pp 47-60.
Shepherd, R. (1993). Why teach media literacy. Center for Media Introduction, OntarioMedia Literacy
Homepage.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4 from theWorldWideWeb:
Shibata, K. (2002). Analysis of “critical” approach in media literacy –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Japan
and Canada. 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24, 93-110.
Silverblatt,A.(1995). Media Literacy:Keys to Interpreting Media messages. Westport, CT:Praeger Publishers.
Sullivan, E. V. (1987). Critical Pedagogy and Television. In David W. Livingstone(Eds.), 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ower.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Tyner, K. (2000).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the glob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0年媒體公民
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