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2004)。健康生活型態-保護年輕的「心」-2004年世界心臟日(9月26日)宣導主題。2009年7月5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ls_eM2OYGRqJINz3EwriJfA-/article?mid=7306
王士珉(1993)。台北市小學學童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士珉、林薇(1997)。臺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家政教育,13(4),52-60。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世界新聞網(2008)。肥胖症肆虐全球。2008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wj-health-db-2.php?nt_seq_id=1416643
世界新聞網(2008)。胖小孩 肝功能受影響。2008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wj-health-db-2.php?nt_seq_id=1416137
古鈺蓮(2004)。家長參與國小五年級學童圖像示範營養教育資訊網課程介入之成效與評估。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台灣營養學會。http://www.nutrition.org.tw/
朱瑩悦(2005)。營養資訊網路互動系統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營養份量和個人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516-s034-001),未出版。
行政院兒童e樂園。http://kids.ey.gov.tw/mp?mp=61
行政院衛生署(2006)。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台北市:潘文涵、杜素豪。
行政院衛生署(2006)。我是營養獅。2007年10月6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children/index.html
行政院衛生署。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
江莉、林茜、黃憶明、劉霞(2007)。長沙市113名小學生營養宣教遠期效果評價之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8(4),303-305。
何智靖(2007)。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岸芳(2007)。自然體驗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復興鄉泰雅族幼兒為例。 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明隆(2008)。 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2009)。營養教育教案指引手冊食物、營養、健康-局長序。臺北市:教育局。
吳曉華(2004)。桃園縣國中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聰賢(2002)。九年一貫課程運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教學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李菁菁(2002)。網路資源融入環境教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知能之影響 。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麗琴(2007)。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周佳音(2004)。體重控制計畫對國小肥胖兒童之影響。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仕章(2008)。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共有體驗創意教學的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佑真(2005)。以學校為基礎之兒童健康促進計畫-從健康飲食與 身體活動促進談起。國民教育,45(5),33-37。林育圩(2009)。共有體驗生命教育對幼兒自尊發展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
林宗義(2004)。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的影響。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容殿(2005)。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重學童身體組成及營養代謝指標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書暉(2005)。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計畫執行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網夥伴教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莉馨(1995)。國小體重控制介入計畫效果之實證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薇(2003)。對我國中小學學校飲食營養教育之期望。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8(3),182-184。
林薇、楊小淇、杭極敏、潘文涵(2006)。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台灣國小學童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結果。行政院衛生署,臺北市。
林薇、劉貴雲、高儷伶、李雅雯(2002)。涵蓋家長之營養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脂肪攝取之影響。師大學報,47(1),107-122。邱皓正(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姜添旺(2005)。健康促進學校策略對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之影響。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高良春(2007)。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駿命、邱瓊慧、林月嬌(2009)。健康醫學學習網應用於國小營養教育之學習成效。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 2009)論文集,842-847。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胡政宏(2003)。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建秋(2004)。網路資源在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2008年7月10日,取自基隆市武崙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種子學校成果網站:http://210.240.18.1/93e info results/
徐成金、吳志忠、盧義發、蕭慧美、魏明敏、張菡馨、黃惠煐、楊新玲、吳淑惠、林錦華、呂孟純、陳宣穎、吳素珍、趙璧玉等合著(2008)。營養學。臺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徐雯渟(2008)。營養教育介入學童減重計畫對代謝症候群相關因子之影響。中國醫藥大學健康照護學院營養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祝年豐(2004)。國小學童肥胖及其相關合併症流行病學。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翁嘉立(2003)數位學習產業經營模式分析。台灣大學商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童年網事兒童均衡飲食網站(2009)。2009年7月20,取自:http://www.jtf.org.tw/nutrition/Balance/
馬志豪(2009)。飲食行為、身體活動及家長健康知能對兒童肥胖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http://www.health99.doh.gov.tw/
國教專業社群網(2004)。九年一貫課程。2006年4月23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張乃文(2006)。國中學生含糖飲料主題課程介入之效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金淑、楊淑妃(1990)。教育研究法-行動研究法。高雄市:復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敏華(2008)。網路資源融入國小三年級健康飲食教學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課程領導與管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琳(2008)。以家中主要營養照顧者介入國小學童體重控制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琪敏(2008)。台北地區國小高年及飲食行為與營養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藍方(2010)。以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教學模式實施國小三年級營養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耀仁(2008)。飲食教育與運動介入對肥胖青少年身體組成的影響。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部93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
教育部(2007)。教育部95年施政績效報告。2008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 content sn=1951
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 http://health.edu.tw/health/
教育部體育司(2008)。PACE活力計畫。2008年8月21日,取自教育部,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網址:http://pace.cybers.tw/
梁桐仙(2006)。生命教育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小學生關懷老人方案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子賢(2008)。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芳玲(2000)。兒童死亡教育的理念與實務-師資培育課程的實踐。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107-113。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郭盈秀(2009)。國民小學體重控制教育與體重控制認知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民小學為例。亞洲大學健康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院。
陳嬿如(2008)。戲劇教學融入藥物教育課程對海洛因成癮者預防復發之前趨研究-以某醫療院所參與替代療法的門診病患為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麓米(2003)。圖像示範營養教育資訊網之系統建立與測試。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麥淑華、鄧淑英(2006)。成長體驗 Debriefing。香港:突破出版社。
傅安弘、簡嘉静 (2007)。營養學課程教育對非營養系學生營養知識的影響。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2,54-65。黃雅文(2006)。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模式─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研習資訊,23(4),15-22。楊小淇、劉貴雲,杭極敏、姜小敏、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二):國民中小學。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34(1),1-10。楊淑惠(2008)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幼兒同儕互動效應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棟舜(2002)。結合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自然課程(認識台灣天氣單元)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詹如晴、徐建業、陳恆順(2003)。健康醫學學習網內容架構與系統平台之規劃與設計。 健康管理學刊 ,1(1),19-29。詹如晴。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可共享之健康醫學教育網路學習教材。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鄒孟婷(2007)。臺灣成人與青少年肥胖決定因素之研究。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7)。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午餐通訊。2008年8月21日,取自:http://163.21.249.210/taipei-ed/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營養教育教案指導手冊-食物、營養、健康。臺北市:教育局。
劉俊昌、劉貴雲(2003)。公共衛生營養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269-285。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出版。
蔡居澤、廖炳煌(2005)。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出版。
鄭秀雲(2005)。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上的運用。(講義)
賴育敏(2007)。健康促進學校介入情形與國小師生營養知識飲食行為之相關性研究。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營養教育資訊網。http://www.jtf.org.tw/educate/index.asp
謝智謀(2004)。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謝智謀、吳崇旗、吳佳倫(2005)。戶外教育活動對邊緣青少年生活效能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韓秀珍(2005)。圖像示範營養教育資訊網之課程介入對國小高年級 學童均衡飲食之成效評估。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簡介瑞(2002)。某國小學童對父母飲食教養方式的認知和同儕團體的認同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蘇圓圓(2009)。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對兒童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某國小四年級為例。 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www.cdc.gov/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Reports. (1978) Position paper on the scope and thrust of nutrition edu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72,302-305.
Associ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簡稱AEE(美國體驗教育協會)
Chang, F. T, Hu, S. H, & Wang, R. S.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dietary instruction in obese school children of southern Taiwan.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4, 528-535.
Cohen, N. L., Beffa-negrini, P.A., Stermheim, M. M., S. L. Laus, M. J., & Stemheim, H. (1997). The internet as a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Top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12, 21-26.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SAGE.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Kappa Delta Phi.Fox,J.W.,Minor,K.1.& Wells,J.b.
Gillespie, A. H. (1987). :Research example 2.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basis for nutrition education.Jam.Diet Assoc, 87, 44-52
Jahns L,Van Beber A, Weber and Gorman MA (1998). Nut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changes in college students:efficacy of one-credi hour nutrition concepts vs three-credit hour nutr courses. J Am Diet Asso ,98, 49.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5). The proces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 model for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17(2), 1-7.
Kemm, J.R. (1987) Eating patterns in childhood and adult health. Nutr Health ,4, 205-215.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 21-38.
Luckner, J. L., & Nadler, R. S. (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Dubuque,IA: Kendall/Hunt.
Nisha A. Mohindra , Theresa A. Nicklas , Carol E. O'Neil , Su-Jau T. Yang & Gerald S. Berenson. (2009). Eating patterns and overweight status in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1465-3478, First published on 22 May 2009.
Rebecca A. Krukowski ; Delia Smith West ; Amanda Philyaw Perez ; Zoran Bursac; Martha M. Phillips ; James M. Raczynski.(2009). Overweight children, weight-based teas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1747-7174, First published on 07 April 2009.
Renehan A,Tyson M, Egger M,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tal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Lancet 2008;371:569-78.
Schwartz, N. E. (1975) Nutri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J Am Diet Assoc, 66, 28-31
Shah, A., George, V. A. &Himburg, S. P. (1999). Computer-assisted education for dietetics student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selected software.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31(5), 255-261.et al.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n.d.) MyPyramid. Retrieved June 11,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mypyramid.gov/
Wassmer, D. W. and Coffey, S. M. (1999) The influence of nutr educ on the dietary intake and percent ideal body weight of college student. J Am diet Asso, 99, 59.
WCRF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2nd edn.
Washington, USA: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07.
Wei, J. N., Sung, F. C., Lin, C. C., Lin, R. S., Chiang, C. C., & Chuang, L. M. (2003). National Surveillance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aiwa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0(10), 1345-1350.
Zimmerman, B. J., Bonner, S. & Kovach, R. (1996).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日本愛知県健康福祉部健康担当局健康対策課(2009)。生活習慣病対策グループ。2009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pref.aichi.jp/0000023778.html
近藤卓(2005)。「いのち」の大切さがわかる子に。京都。PHP 研究所。圖書印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