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學術專書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2)。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3)。家庭教育新紀元。臺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8)。人口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王宏仁、李盈慧主編(2008)。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
翁麗芳、洪福財、蔡春美 (2008)。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臺北:行人出版社。
二、翻譯書籍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6)。Allan G.Johnson著。見樹又見林。臺北:群學出版社。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Allan G.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社。
周素鳳譯(2005)。Anthony Giddens著。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雨村譯(2009)。Conrad Phillip Kottak 著。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6)。Joseph A. Maxwe著。質化研究設計。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2009)。Kathy Davis、Mary Evans、Judith Lorbe著。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臺北:韋伯文化。
劉泗翰譯(2007)。R. W. Connell著。性/別。臺北:書林出版社。
三、研究報告
王大修、翁麗芳(2009)。臺北縣新住民家庭男性配偶父職參與之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研究專案。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31-001)。臺北市: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31-001)。臺北市: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四、期刊論文
王大修(2000)。親子關係中的父親與母親。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10,8-13。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王行、莫藜藜(1997)。變遷社會中已婚男性家庭性別與觀念之省思。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281-301。
王宏仁(2000)。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371,38-43。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0-127。王明輝(2006)。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87。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 理學研究,11,59-89。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王儷靜、陳雯玲(2007)。越裔新移民女性母職教育工作之研究。發表於「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12,191-232。邱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邱大昕(2007)。男性視覺障礙者勞動邊緣化的陽剛困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71-91。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25-250。杜宜展(2009)。父職角色信念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18,165-192。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姜文惠、陳銀瑩(2008)。臺灣客家父親的父職認知及子女教養信念—以育有學齡子女的父親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61-80。
徐安琪、張亮(2009)。父職參與對男性自身成長的積極效應—上海的經驗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9卷3期,123-129。中國大陸上海。
畢恆達(2006)。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37-61。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鳳珠、陳富美(2008)。我是不是好媽媽﹖--配偶及子女的親子支持與親職效能感知關係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人口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123-137。臺北:師大書苑。
張晉芬(2008)。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父権制度。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183期。
馮涵隸(2008)。越南媽媽・臺灣囡仔:臺越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社會化之初探。臺灣人類學刊,6(2),47-88。
黃怡瑾、王國村(2007)。男性參與親職之線性結構分析。2007年臺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魏秀珍(2002)。父職研究在台灣-近十年文獻回顧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229-260。臺北:師大書苑。
魏秀珍(2003)。建構父職研究的未來—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207-240。臺北:師大書苑。
龔宜君(2008)。東南亞社會與性別文化。載於王宏仁、李盈慧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117-136。臺北:五南。
五、博碩士論文
杜宜展(2004)。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靜怡(2007)。跨文化家庭的父職參與對國小一年級學同學業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曾美嘉(2005)。跨國婚姻家庭父親角色及子女教養之探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張庭娟(2008)。新移民家庭父親角色現況與親職教育需求。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鄭予靜(2004)。臺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臺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賴麗珍(2005)。外籍新娘配偶的父職角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貳、英文部分
Daly, K. (1993).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4(4), 550-571.
Daly, K. (1995).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In W. Marsiglio(Ed),Fatherhood(pp.21-40), Thousand Oaks, London: Sang.
De Luccie, M. F. (1995). Mothers as gatekeepers: A model of maternal mediators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6, 115-131 .
Demo, D. H., & Acock, A. C. (1993). Family diversity and the division of domestic
labor: How much have things eally changed? Family Relations, 42, 323-331.
Golden, A. G. (2007). Fathers’ frames for childrearing: Evidence toward a “masculine concept of caregiving”.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7(4), 265–285.
Jaime, L.; Shultz, K. S.; Baltes, B.; Stolz, H. E.(2004). Men's and Women's Eldercare-Based Work-Family Conflict: Antecedents and Work-Related Outcomes.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Fall2004, Vol.2 Issue 3, p305-330.
Krampe, E. M. & Newton, R. R. (2006). The father presence questionnaire: a new measure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eing fathered.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4(2), 159-190.
Lamb, M. E. (Ed.). (1997).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New York: Wiley.
Lamb, M. E. (Ed.).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23-42.
Marks, Loren; Palkovitz, Rob.(2004). American Fatherhood Type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ninterested.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Spring2004, Vol. 2 Issue 2, p113-129.
Marsiglio, W. (1995)Young nonresident biological father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3/4), 325-348.
McBride, B. A., Brown, G. L., Bost, K. K., Shin, N., Vaughn, B., & Korth, B. (2005). Paternal identity, maternal gatekeeping, and father involvement. Family Relations, 54, 360-372.
Parke, R. D. (2000).Father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2/3),43-58.
Pleck, J. H. (1997). Paternal involvement: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3rd ed., pp. 66-103). New York:Wiley.
參、網路資源
內政部統計通報。查詢日期: 2010年1月7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中研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查詢日期:2010年1月7日。取自 http://survey.sinica.edu.tw/ 。